朱元璋大笑出声。 既为小胖子正逐渐摆脱“胖”的顽固体态,更为预热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看到其中有人提出了「甲骨文」的推论。 朱高炽可以不是一个大胖子,有望活得长一些,而不是继位后不足一年就去世。 大明有人提出发现龙骨上的甲骨文,而非咕咕所在时空要等到清朝末年才被人发现殷商旧字。 这种不同始于主动改变了政策。 由小及大,这种变化预示着大明的未来也能向好改变。此乃吉兆! 大笑之后,朱元璋准备往钦天监召见马蓬瀛,询问年底特考的数理卷出得如何。 马蓬瀛,生于元朝末年,河北昌黎人,她在数术与天文上有着惊人才学。 后来的户部郎中刘公直游历到昌黎,钦慕马蓬瀛奇才,求娶她为妻。二十多年之中,她虽嫁做人妇,但从未停止在学术上的研究。 去年初春,朱元璋听闻此女大才。 钦点其为尚宫司宫,正式授予朝冠,命她入京参与历法编撰。 今年五月下诏举办年底特考,马蓬瀛是第二批被选入参与出题的考官。 很少有女子参与到历法编撰中。 马蓬瀛深知在大明女子想要发挥才干的不易。从举办七夕预热竞赛活动到延请公主坐镇赛场,都是她的谏言。指出此举利于鼓舞人心,令身怀才学的人,不受困于性别,都敢于参与特招考试。 朱元璋采纳了此提议,他不排斥女子参与改革。 年末特招考试后,明年将设立皇家科技学院。像是马蓬瀛这类在某方面有旷世之才的女性,必是要选做老师。 也要将有科研潜力的女性收入学院成为正式学员。这就想着女儿、孙女之中有无合适人选,要命其带头作为表率。 啥叫想开了,这就叫想得很明白。推行改革不问性别,只问能力与品性。 朱元璋在没有看水镜之前,就敢求才若渴地聘用马蓬瀛。 在观看了水镜影像,深知大明处于变革的准备期,当然是要启用一切能启用的人才,不管是男女老少。 不过,相关官吏体系的改革要稳步缓行。切忌操之过急,而引发利益集团相互倾轧拖了改革的后腿。 一项项新政政令,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唯有一处叫人不爽的地方。 适应了水镜七天一来的规律后,它竟有一个月没出现,超时三十天了!《字的那些事》下集还没说,这玩意该不会不打招呼就消失不再出现吧? 朱元璋不似几个月前等待钓鱼结果却迟迟不见水镜来时倍感焦急。 现在更多是感到遗憾,还想多听几集不同方面的历史故事,从而更好地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又觉得庆幸。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幸好在观影过程中同步记录下了所需内容,而不是等之后的视频重播。 就知道水镜不靠谱,是迟到或消失都不提前打招呼。 自己还有尚未领取的奖励,没有选择反复观影哪几集视频。该不会被赖账了吗? 朱元璋不承认自己多疑,是水镜有不良记录在前。那是一面会篡改用户名的妖镜,它耍赖黑掉观众奖品也正常吧? 正值此时,墙上忽然出现了久违的熟悉波动。 【大家好,我出差结束回国啦,恢复正常周更。闲话不多,直接进入《字的那些事·下》,聊一聊从印刷术到中文打字机。】 朱元璋正要离开书房,背后蓦地响起了水镜神出鬼没的声响。他不得不停下脚步,坐回书桌前,摆好纸笔认真听讲。 眼下,不由闪过一个念头,妖镜是不是故意选这个时候及时出现? 就为了啪啪打他的脸,表明是他多疑猜错了。水镜没有想黑吃黑吞掉观众奖励,一个月没更新是咕咕的原因,镜子不背黑锅。 也罢,这不重要了。 朱元璋大人有大量,不再计较此类细枝末节。好奇地盯着镜面,中文打字机是啥玩意? 作者有话说: 晚上九点左右,二更~ —— 《昌黎县志》,《人物志下·方技传》记载:马蓬瀛在洪武二十五年就被老朱钦点作了女官负责历法工作。后来朱棣登基,再次招人入京。 “东光贡生刘公直历官礼部主事、户部郎中,元季兵火宦游过昌黎,娶妻之蓬瀛,幼聪慧,随父读书,精通历数天文。洪武壬申差内臣陈二仔捧宝二百锭,四表里,召授尚宫司宫,正授冠佩,县岁给米六十石。戊寅差内臣穆和,赐一女使送还宁家。永乐即位,召二次屡赐宝楮表里,官其子政为本县儒学训导终其身体”。
第68章 水镜:【东汉蔡伦改良了造纸术,汉字的书写材料从以竹简为主,变成以纸张为主。纸的原料便宜易得,其成品便于携带,这极大扩大了文献典籍的传播。无疑会促进更多人读书识字。 时间步入隋唐年间,佛教已然传入中国,信徒越来越多。信众认为通过阅览或誊抄佛教典籍可以积攒功德。 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必然会遇上一个问题。日益增加的佛教徒想要读佛经,这样大量需求的经书从何而来?通过手抄,速度缓慢,而且临摹出书页里的佛像需要专业的绘画技术。 雕版印刷术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中应运而生。 如今,我们能轻易说出雕版印刷的弊端。 最大的缺点是错字难以更正,需要整块雕刻,错一个字很难更正。 古人不傻,时至宋朝,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以泥烧制成一个又一个字。需要印制某篇文章时,逐一对照选字放入木框中。以特殊药剂将框内的所有的活字泥章凝固成板,涂以油墨,盖上纸,压一压就能成功印制出一页文章。 活字印刷的优点显而易见,它非常灵活。 出了错字就重新制作对应的那一枚,遇上生僻字也能现造一枚。取材也灵活,不限于泥塑,也能用木头、铜、铅等,各有优缺点。 问题来了。 北宋发明活字印刷,但直至清朝它在印刷界的地位始终没超过雕版印刷。 这是为什么呢?】 水镜前,朱元璋脱口而出一个答案,很简单——没必要。 理论上,活字印刷术是比雕版印刷术在技术层面上更加进步了,但进步的技术不一定是被需要的技术。 以传统经史子集举例,那些经典著作是文人入仕必读。 大多书肆会预备一些存货。这些典籍的内容不需要更改,制作出一套雕版就能不断地刊印。 再以佛经为例,经文内容早就固定下来,而购买佛经的人群越有钱越追求精美。 论精美,活字印刷远不如雕版。 雕版在纸上成稿。若请书法高手写出初稿,能将铁画银钩的字迹在一块雕版上完整刻印出来。竖排的一列列字,一撇一捺或有相交,字与字之间的起落转折颇具美感。 从典籍到佛经,想要购买他们的人群,基本不会把书读过就扔。 哪怕不时时翻阅,收藏起来也是好的。就算做不到代代相传,但至少能藏个一二十年。这种情况下,必是更愿意购买质量更好的买雕版印刷物。 相对而言,活字印刷在印品的美观上就欠缺很多。 就连最基础的字体对齐也常有问题。 每一个活字是单独制作,印章的大小上如何保持完全一致?用药水固定活字时如何保证位置在一条直线上,不会发生脱落移位等问题? 精益求精,当然能制作出印刷效果尚佳的活字。 然而,一套活字少则三四千,多则数万。这比刻一套雕版的成本更高,小作坊负担不起这样的活字成本。 没了成本优势,活字印刷术还存在一个极大的劣势。 雕版是整篇刻字,它无需排版。活字却要增加检索字体逐一放入板框,再进行核查的步骤。找字费时,人工费用增加。 朱元璋一点也不意外活字印刷术因此被冷遇。 就听水镜播放: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在宋朝却没有得到重视,雕版印刷仍旧统治印刷界。 沈括在《梦溪笔谈》写出原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字印刷术胜在灵活,但它在诞生后的几百年间,很多时候没有对应需求。大多刊印物的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不似现代每天有新的海量资讯充斥媒体。 当时的读书人更追求印刷品的艺术美观性,自然而然不可能舍雕版而用活字。 那么有没有例外情况出现呢? 有。 元朝疆域辽阔,多语言体系并行。 对于更新频次高的官方文书,需要能灵活排列组合成文的活字印刷术,那比雕版便捷得多。 明清两朝,邸报发行量增加。与传统的经书不同,邸报每期内容不同,而且每一期更新间隔日期较短。这就要用活字印刷能更降低成本。 与邸报相似的印刷品还有通俗话本。这类小说在长久收藏的价值上降低,但因易读性与娱乐性,它的受众面变得更广。 私人书铺以活字印刷刊印通俗小说,不求制作精良,只求薄利多销。 由此可见,对于印刷术的选择,在成本优势不明显之际,市场需求的重要性。 东方,雕版印刷术的统治地位维持数百年,它的背后是人们对于知识体系需求与认知的双重固化。 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科举体系,在发展到某一阶段后,无法再迸发出日新月异的思想火花。 印刷术随着宋元的战争与贸易渐渐传入欧洲。 初时,欧洲对于印刷术的需求也不高,雕版印刷足以满足少量识字人群。 十五世纪中叶,德国的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版印刷机。 不是印刷术,而是印刷机。机械的投入使用,极大提速了效率,更是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不同于汉字表意的特性,欧洲使用的拉丁语族为表音文字,单个字母数量远远低于汉字。 这个特点更容易发明出一种机器,以机械方式将数量有限的字母排列组合去印刷书籍。 欧洲使用机械印刷术,与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揭开序幕相辅相成。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更新,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日益加深,对各种书籍的需求不断上升,反之也促成了识字者越来越多。 由此,活字印刷术在欧洲逐渐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 命运之轮启动初时,东方大陆对此知之甚少。 当量变引起质变,才赫然惊觉工业革命到来,颠覆数千年的世界旧秩序。 活字印刷术,在十九世纪进一步发展出了个人打字机。 打字机貌似没有任何杀伤力,像是文字本身或许无罪。但别忘了使用它的人群会发生冲突战争,随之而来,源于西方的傲慢文字等级制度出现了。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78 首页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7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