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别说了。 你们这才是更“公开处刑”大宋啊! 赵光义父子已经被他打发去北边军营里了,不能打仗体格不强那就从小兵卒书记官做起,反正就是都打包进军队进修沉淀去,不给一点实权,有天幕在前,也没人敢为这原先说一不二呼风唤雨的皇弟求情,就算是赵光义一党的人也不敢了,再加上迁都洛阳的事也被重新提上了议程—— 总之,大宋现在很忙,忙得很、忙到现在看天幕都是忙里偷闲的! 结果忙里偷闲来看天幕直播,还撞见这么些个弹幕。 赵匡胤握拳。 朱元璋朱棣,你俩别以为自己的发言隐藏在一干弹幕中灰扑扑的不会被发现、你们的名字他可是记着呢! 等着吧,这次大宋一定有个不一样的走向,之后有没有你们那都得看命运了。 虽然大家发弹幕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对于李晓诗而言,这种程度和平时看到的也没差多少,她完全不受影响地继续道:“从宋元时期开始,我们的华夏就已经在变得比以往更加‘多民族化’,甚至还有了少数民族的大一统政权,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统治更被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明朝时候呢,统治者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把皇权强化到了空前强大的地步,明朝也一度出现过比较强盛的局面,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国家的危机和矛盾不断加深,明朝政权也最终被农民起义和外族威胁彻底击溃。再到之后呢,清朝一统,对西藏新疆台湾等地进行了十分有效的管辖。可是,在面对世界形式巨变的时候,清朝的君臣故步自封,这也导致了……华夏,这个古老且强大过的国度,彻底落后于世界的发展了。” 随着李晓诗缓缓叙述的声音响起,所有的时空中,鸦雀无声。 连弹幕都被带着静了一瞬。 短短的一段话,其中含义却太多。 明朝的诸位皇帝及臣子来不及思考“明朝政权被农民起义和外族威胁击溃”到底是怎么样,甚至来不及想那些“危机”“矛盾”到底是什么,就也加入到了沉默大军中—— 在提到清的时候,李晓诗说:故步自封。 这不是个什么好词语。 安于现状,不思进步。 但也不能说是多么罪大恶极的一个情况,毕竟宋朝、南宋的那些人,包括赵构,不也都是“安于现状不思进步”的人吗? 但大家如今在听到形容清朝的这个词语时却有了这么大反应,这到底又是为什么? ——彻底落后。 这可就真真切切不是个好词儿L了。 更别提前边还有个扎心至极的“强大过”了。 天幕前的万万千千观众们都是看过李晓诗李珉给播放的“电影”的,对那些事或多或少或清晰或朦胧地都知道一点。 但这还是所有人第一次听到一向秉持“全面”“中肯”“客观”的李晓诗,在提了一句清朝的功绩后,就这么明确地、用“批判”的语气说出这样的一条“判词”: 因为清朝君臣的故步自封,华夏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孕育了从秦汉时就一直强大、到了唐元更是屹立世界之巅王朝们的这片土地——华夏,它强大过、但终于还是落后。 落后意味着什么呢? 此时此刻,天幕前守着的所有人都知道那个结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农夫百姓,也不会不知道那两个字是什么。 可是大家想不通。 想不通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也想不通清朝君臣又为什么要“故步自封”。 清朝这样做了,那明朝时候呢? 对于这种落后而言,和清朝放到同一个单元的明朝……是“干净”的吗? 这份引来华夏民族浩劫的“罪魁祸首”,究竟是哪些因素堆叠出来的?要怎么去避免? 所有人都为李晓诗的话而震撼,但李晓诗却觉得完全没什么:她当然说的坦荡且笃定,因为课本上就是这么写的啊。 她既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多说其他,只是阐述了课本的定论而已,为什么不能干脆地说? 她淡定地翻开课本下一页,一边道:“那其中到底都是什么样子的情形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大概地了解一下吧——课本上的内容都很笼统,大概介绍了走向,我也还是和之前一样,按照课本的走向讲,顺便额外补充一点我能想到的其他内容。大家不要全等着我自己来讲,想知道历史中藏着的更多的真相的话,要多结合历史、结合之前讲过的内容,自己去寻找其中的原因哦!” “这节课是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要说明朝,就还得从元朝说起,通过之前的种种,大家应该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对吧?明朝建立的时候,元朝没有灭亡,甚至连元大都也还没拿下呢。而且到后来,元朝的统治者也不是被杀死了,而是被明朝从都城赶跑,回到了北方的蒙古草原上而已。之后,朱元璋一步步慢慢地才统一了全国,而且明朝和其他朝代还不太一样。”李晓诗提问,“大家猜猜是哪方面的不一样?” 朱元璋:…… 弹幕上是谁在说抠得特别的?还能不能行了? 这什么狗屁弹幕系统,能不能关闭!在这个时候开,是存心来磕碜他的吗? 李晓诗笑着给出答案:“是统一顺序啦。一般都是从北到南,但明朝是从南到北,这很少有的。” 她语气轻快:“好啦,那我们就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破碗皇帝吧~” 朱元璋:? 礼貌吗?!
第147章 第一百四十七课 “元朝末年,和许多朝代末期时候一样,政治都十分的腐败,各处官吏不遗余力地搜刮民脂民膏,横征暴敛,让百姓们苦不堪言,社会动荡至极,民不聊生。” 李晓诗道:“我们的破碗皇帝朱元璋、当时叫做朱重八,也是元朝治下的一员。那时候经常爆发疫病和天灾,至正四年的时候,有旱灾、蝗虫灾害、同时带来的就是大饥.荒,朱元璋十几岁父母和哥哥就都接连死在了饥荒里,他当时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也没得给家人下葬的钱财了。朱元璋被生活所压迫,当过乞丐,当过和尚,到处乞食过日子——” 天幕前,诸多百姓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是在说一个皇帝老爷的曾经吗? 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接近他们的生活呢。 皇帝老爷不都是那种尊贵至极,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的人吗,就算天塌下赖饿殍遍地他们也都还是山珍海味取之不尽,怎么也会被饥荒所牵连、父母双亡最后不得不出门乞讨? 这…… 这样的……人,这样的经历,这样一个朴实无华从万万百姓堆里走出的最平凡不过的人,真的能够成为皇帝吗? 他们觉得不能。 没有人觉得能。 可如果不能,李晓诗又为什么在说这些?她应该不会骗人的。 这么说,这个叫做“明”的政权的开国皇帝,真的是从一个乞丐过来的? ——是了,是了。 要么怎么叫做破碗皇帝呢。 于是,所有人的心神都空前地凝聚、专注了起来。 “天灾频发疫病横行而元朝廷又腐败不堪,积压已久的民怨终于爆发。公元1352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然后很快地就有各地百姓顺势揭竿而起,响应了这股反元大潮。朱元璋也参与到了这些反元队伍当中,由于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被推举成为了领袖。朱元璋率领队伍逐步强大自己、他没有选择和元朝政府直接对抗,而是通过吞并打击周围的其他割据势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他先消灭了东南的群雄,又向北攻打北方。他实行的战略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而让自己成为了最强大的一支起义力量。” “在1368年的时候,朱元璋正式称帝,定都应天府、也就是南京,建立了明朝。朱元璋也就是明太.祖。”李晓诗说道,“明朝建立后,明军继续攻打北方,顺利攻占元大都,把元朝统治者赶往了北方的草原上,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她没有具体地说朱元璋是怎么从“加入某某起义军”一步步到“某某起义军领袖”的,也没有说朱元璋是怎么去打的那其他的势力们,只是用这样简单的话语笼统地概括了朱元璋称帝前的经历,但观众们又怎么会不知道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想要走到这一步有多难? 首先识字打仗这些他们可是都不会的,都得慢慢学,但是上天会给你时间吗?当然不会啊。那就只能在不耽误日常奔波的情况下主动地、努力地去自学,这就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就只说这一点,那就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李晓诗摇头感慨:“从一个用破碗乞讨吃不饱肚子的乞丐开始,朱元璋这一生算得上是‘厚积薄发’,一直到最后成功当上了皇帝。同时,他也是华夏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所以有人戏称,说自古以来得位最正唯朱元璋。” 看着弹幕上不少条都刷起了“反清复明”,她无奈,但很淡定地泼冷水:“也有人拿他的开国和明朝灭亡时做对称,说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这就是明朝二百多年的概括。” 朱元璋:??? 什么? 破碗就算了,一根绳又是什么,能不能仔细说说? 李晓诗当然不会仔细讲了,毕竟只是随口一提的内容。 只听她继续道:“在明朝政府顺利掌握华夏这片土地的统治权后,朱元璋就开始了他的一系列作为。首先,他吸取了宋代和元代的教训,认为它们的灭亡是因为地方分权加上朝臣权利太大导致的,所以朱元璋全面改革了官制,从地方到中央,强化皇权。” 直播开到现在,这个词语大家也都不陌生。 天幕出现了这么久了,就算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政治白也都对它熟悉了。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到隋文帝再到宋太.祖,这些人哪个不是都进行了一堆“集权”操作的?区别只在于他们的集权政策有什么不同而已。 所以观众们也没有起多少波澜,只老老实实附个耳朵过来听着而已。 却听李晓诗道:“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华夏从此再没有过丞相,他的丞相,胡惟庸,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尚还活着、且权势如日中天的胡惟庸呆若木鸡。 ……什,什么? 朱元璋废了丞相制度,那他呢,是被一道废了、还是换了其他的职位?可是有哪个是比丞相权利更大的啊,换成其他的,不就等于贬官了?这怎么行! 朱元璋撇嘴:这怎么不行? 废就废了,怎么了? 丞相这个东西权利这么大,他老早就想动手了。 至于胡惟庸,那也是很早就想杀了的,只不过一直没有机会而已,就选择特地放权,等着一击必杀,断没有只是夺权贬官的道理——不过现在爆出来就爆出来吧,他也不怕。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39 首页 上一页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