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没有办法了。赵官家只好先安抚住了赵鼎。想了想叫来了燕王观摩学习如何处理吏治,这位未来的宣宗皇帝亲眼看着赵官家以户部尚书林景墨建财有功晋都省副相。守孝归来的前礼部尚书翟汝文改封为户部尚书。胡寅控出来的燕山经略史则由王彦接任。 好在枢密院那边的人还比较多,暂时并不增加枢密副使职位。至于后续补官。那么交由吏部来议,赵官家没有异议的话,就可以通过了。 赵旭也是第一次接触帝国最高层关于官吏的任免运作,不免目瞪口呆,道:“爹,这样会有遗漏吗?” 出乎意料的,赵官家居然平静的回答他:“会有的。人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你没有办法保证衔接的两个人之间不出任何问题,实际上少出问题就不错了。何况到了。都省和枢密院这一级别,只要他们能够按照朕的大致方针正确履行下去,很多事情就不那么重要了。” “反而是底下的亲民官又有不同。原佐,你可能不知道。朕北伐之时,为了团结南方大族,让他们出钱出力,特地从南方公阁中选取了数百名儒生随军北伐,许诺给他们前途,自认为也算不错。等收复了河北河东、燕山等大量地区。也给了他们差遣和官职,可是没想到这些人仅仅一年的时间就被都省打了回来。倒不是各位相公歧视,因为他们这些久在江南的人物,平日里微言大义,却实在无法弯腰实在处理沦陷地区的各种问题,弄得矛盾重重以至于第二年朕不得已又开了一次大科举。以这些新科进士高职低就慢慢的替换出来。赵汾,梁肃都是这个情况。” 说了半天,赵官家喝茶润了润嗓子,帝王教导太子国事,那是连杨沂中都要回避的,所以自然是赵旭烹茶。不一会儿,他就听赵玖继续说:“当然,朕的意思并不都是说公阁官员就是没有出息的。天下不止科考一条路,你该知道。张无垢和梁嘉颖都是类似出身,他们做的也非常好。更不用说是已经提举海贸司的施全了。但原佐,伱要记住,大宋下辖八百军州、千万百姓。身为帝皇,如果不为他们做主,那就不配当这大宋之主。因此,民生问题是最不可小觑的,它是大宋的根基,因为只要底层稳,上层再有一些波折也是可以消弭的。” 赵旭显然是听进去了,但是限于见识,一时半会还理解不了。只能诺诺称是。 不过,赵官家也没有指望他能立刻理解,就是他自己。不也是在国破家亡之际被逼上这个位置,练了好几年才有些道行? 从此之后,赵旭算是正式开始学习朝廷事务。当然,他分管的事情都不是很棘手。但在文人士大夫心里都很重要。比如说建炎二十一年。曾经挽天倾的李纲李公相去世,燕王就是代替天子祭奠。 而从燕王加冠开始,赵官家每次批完了比较重要的奏疏,都会抄录一份给他看。父子多年,赵九当然也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并不是天纵奇才。也有意识的扩大秘阁权力。但终究不能养出个庸碌之主来。 当然,赵旭还算省心的。赵阳知道自己身份尴尬,平常也非常谨慎,赵旦虽然是个永远长不大的,但万幸赵官家给他选了个武力值爆棚的老婆—张荣之闺女。逼得淮王只敢去搞发明创造。吴贵妃对儿媳欺压儿子非常有意见,但奈何这是赵官家下的命令,她也不敢如何。 时光又这么不咸不淡的过了几年。最小的沈王赵昕眼看养到八岁,没有夭折之惧,也可以选妃了,赵官家这个当爹的就开始为儿子打算起来。 万万没想到呀,赵昕之前所有的皇子公主之婚事,都是赵官家一言而决。但到了他这里就出了问题。 别误会,真不是赵官家的威权下降了。连自己的儿子儿媳都做不了主。实在是因为沈王之前的哥哥姐姐都是结亲于建炎十八王,以功以情,别人自然没话说。但谁让沈王生的晚,别说王德李彦仙,就是郦琼、李世辅乃至杨沂中家都没有合适的闺女,而且如今不同往日,赵官家也准备从新兴的原学家族选个儿媳妇,但问题是拜您赵官家所赐,眼下大宋尤其是燕京地区的原学家族多不胜数。人家还大部分有适龄的闺女。好歹也是一个王妃尊位,不争就怪了。 君不见是沈王赵昕的生母谢娘子的殿阁又装不开礼物了,万幸,她一辈子都是个明白人,毫不犹豫的把锅甩给赵官家了。 赵官家也无奈呀。索性以儿子还小,暂停这个结娃娃亲的行为。过两年再看看你的兴趣爱好,反正也不耽误。 不过可能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随着沈王日渐长大,赵官家发现在武略,这个儿子才是最像自己的,有事没事就喜欢带着一帮御前班直去打猎。明显是武将家庭的孩子更适合。更要命的是,他居然在骑马的过程中看上一位贵女。这也让沈王幸运的成为赵官家所有的儿女中唯一可以自主婚事的人。 (本章完) 第184章 番外之铁木真(最后篇章) 话说岁月荏苒不见痕迹,曾经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的太上皇赵玖,已经在东京景福宫养老十多年了。 但是他的轻佻和任性仿佛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故人的仙去而改变。比如说,这天他招待了自己有缘无份的前女婿礼部侍郎吴扶之后,忽然给远在燕京的儿子赵官家下了一道旨意。 大体是说,自从辽阳郡王刘晏去世之后,赤心队的水准大不如前,自己十分不高兴,让他收罗一些外族人才为自己护卫所用,顺便也让自己看看异域风采。特别点明前东蒙古王合不勒的曾孙,蒙古名铁木真的,汉名王大海的那一个。 赵昶怎么敢在这种问题上忤逆自己的父皇?他可是万万不敢学习自己父皇对太上道君皇帝的孝道的,当下也没有任何犹豫。出了中旨就命令现任东蒙古王把儿坛把阿秃儿把自己的嫡孙铁木真送来。 没想到啊,把儿坛把阿秃儿刚说明了太上皇的意思,半大小子就直接顶撞道:“祖父,我不去。” 把儿坛把阿秃儿吓了一跳,甚至怀疑自己幻听,道:“你说什么?” “我不去给汉人当奴才。” “啪!” 把儿坛把阿秃儿气的半死,当即拿出铁鞭来抽打长孙,草原民族在这几十年的时间汉化严重,也讲究个君臣父子,铁木真父亲也速该已经去世,其母诃额仑忙向公公磕头赔罪,道:“汗王息怒,都是丈夫早死,媳妇没有教育好他。” 这话把儿坛把阿秃儿说的怒气稍微小了一点,也速该是他最骄傲的长子,在合不勒选定的继承人早死(骊山之变),他能在蒙古大面积汉化的前提下得到汗位,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这个儿子,也速该少年时,克烈部的王罕(脱里)被叔父古儿汗举兵攻打,向也速该求援。他向祖父合不勒请命,以少打多赶跑了古儿汗,平定了克烈部的叛乱,王罕很感激,并与也速该结为谙达。 正是这样优秀的孙子让合不勒在临终前把汗位传给了把儿坛把阿秃儿,而把秃儿本人也很喜欢这个儿子,若不是他在征讨塔塔尔人的途中去世,把儿坛把阿秃儿早已经钦定他为继承人。 但喜欢归喜欢,汉化归汉化,蒙古草原文明的弱肉强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也速该死后,他的财产草原乃至牛羊迅速被同族之人抢劫一空,甚至连他的正妻诃额仑和别妻也差点被人抢了。对此把儿坛把阿秃儿没有多管,因为这本就是草原民族的习俗。全靠年仅十二岁的铁木真和十一岁的合赤温动刀子说话,加上脱里子嗣稀少,也很疼爱这个义子,关键时刻还能给他撑一把,这才没被人连骨头渣子也啃完了。 可铁木真不愿意去大宋中都,并不全是这个原因。 不得不说,有些人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铁木真得益于部落的发展,不仅弓马过人,很早就开始读书,前朝辽国、金国都是凭借东北草原起家,遂成万里大国与宋人争天下,但是到了这位赵宋官家呢,人人都说他仁义,获鹿大战后,他不仅分给出兵的西蒙古铁器、财帛和物资,瞬间让穷的感人的西蒙古贵族脱贫,连及时请罪自愿质押儿子的东蒙古也喝了点汤。 但是,从此之后,东西蒙古再也缺少了那种为生存拼命的气势,日渐享受在美女珍玩之中,也速该对此嗤之以鼻,多次告诉儿子别人给你的就能收回,而铁木真更觉得等到意志消磨之后,别人连本带息,你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更不用说建城之后派人来弘扬佛法、道宗,无数游手好闲的部曲出家,本就缺少人口的游牧民族更加艰难,昔日铁骑奔腾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铁木真怎么可能抛弃家人去给什么大宋太上皇当御前班直。 铁木真虽然是天赋英明。几千年来草原上才一出的人物,但是毕竟才只有十五岁,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歌舞成群对于宗教信仰的危害,只是本能地感觉危险。 对此他祖父十分不理解,谁不知道赵宋官家是一扫四海的人物,即使退位,他的皇帝儿子也不敢对其有丝毫违拗,跟在他身边的出息可大了。万一得了青眼君不见前蒙古王脱里就是他的御前班直出身。这样周边属国王族子弟争都争不来的机会摆到伱面前了,眼看大好前程,你居然还不珍惜,简直是找揍。 当然,他也没有真的揍。打坏了可就没法送到中都去了。脱里还十分疼爱这个义子,真打坏了不好交代,西蒙古虽遭叛乱,也是远远超过东蒙古的。 而脱里的执政能力如此差劲儿,还能够带领西蒙古远超诸位部落,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和赵宋高层的交情。凭这个,绑也得把你绑去,不然惹得赵宋官家和太上皇大怒,小小蒙古可承受不起。 当然也不用他绑,铁木真明白什么叫做形势比人强。他本是一个大格局的人,再说,就算不放眼东西蒙古的未来,他也要为寡母和弟弟们考虑。纠结一阵之后,也就听从了祖父的安排,打包去了燕京,然后被赵宋官家鼓励了一番,马不停蹄地送到中都。 到了大宋境内,它就不再是蒙古王孙铁木真,而是以王大海的名字行走。 过去很多年之后,王大海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赵官家的情形,谁能想象一个退位而权势滔天的太上皇居然亲自去鱼塘里捞鱼,完事儿后还嘱咐御前班直统制张孝祥给杏树和枣树除虫,一副窄袖打扮简直想是中原腹地富裕点的老农。 但是像归像,王大海还没那么傻,真以为他就是老农。尤其是太上皇达那双眼睛看向他时,明明漫不经心,却有一种审视的意味。让这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异族少年不自觉打了个寒颤。 他本以为祖父和义父身为蒙古王威视已经足够了。没有想到,今日才在一个干瘦老头身上见识了何为不怒自威。 说句犯点儿忌讳的话,就是燕京里的赵宋官家。也绝没有他老子的这份气势。就是这老头老是会不自觉地喊人“正甫”“平甫”,然后也从来不解释。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47 首页 上一页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