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一招不是用在她身上,桃夭都要夸赞几句。 不过皇帝有这个本事,桃夭也不是在他临终的时候说他,于是便都一一应承下来。 和皇后依依话别之后,朱由校就又见了太子。 对于太子,朱由校也没有什么可以嘱咐的,只是让太子朱慈焰发毒誓,绝对不会让大明江山被旁人得到。 这个旁人就是特指皇后张氏和信王。 真不是朱由校连自己弟弟都不相信,而是他亲眼目睹信王那简直跟把皇后当成自己生母的言行举止,若是信王得了皇位,说不定都可以做出转头就送给桃夭的事情。 作为同样荒谬的朱氏皇帝,朱由校对自己老朱家的本性还是有点认知的。 被迫发毒誓的太子:“……” ——父皇看起来确实重病在身,毕竟脑子看起来都有点不太好。 天启七年八月一十一日,朱由校驾崩于乾清宫。 太子朱慈焰随即于八月丁巳(一十四日)登基,年号兴乐。 同年十月,为先帝朱由校上尊谥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慧宗,葬于十三陵之德陵。
第38章 【残血宜】1.9 皇帝驾崩,新帝登基。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四日,皇太子朱慈焰穿上帝王衮冕,祭告天地,即皇帝位于皇极殿,改元兴乐,史载登基大典当日突发天雷之声,实乃天地鬼神祝贺大明新帝登基。 新帝即位后,因其年幼,故而由其生母张太后临朝听政和信王朱由检代为摄政,文武百官皆无异,对张太后和信王甚是信任。 心怀万民的张太后和信王总揽权纲,天下想望太平,更有新帝大赦天下,同时与朝堂上有感生母张太后之艰难,并为了孝道而欲废除天下女子缠足。 有大臣以为不妥,然新帝童言叹道:“世乃无母、无妻、无姐妹、无女儿之人?天乎!痛哉!” 别管这些话是不是张太后教导新帝的,就单是被年幼的新帝如此反问,那站出来说话的大臣差点没羞愧至死。 有了这个出头鸟受挫,甚至还被辛辣讽刺,可算是歇了诸多大臣的所有小心思。 ——其实他们也不是真正在乎女子缠足不缠足,毕竟女子缠足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处,不缠足也没有什么坏处,反正就是身为臣子对新君的一次试探。 可不得不说,真的就是碰到了一个硬钉子。 没有大臣说话,坐在龙椅上的新帝一边喜不自禁的向一旁垂帘之后的母后递过去一个想要表扬的眼神,一边又继续发挥自己阴阳怪气的丰厚实力。 新帝先是谈起秦良玉将军战功赫赫,然后又说起了护国夫人不顾个人安危前去河南等地救灾赈灾,直叹巾帼英雄不让须眉。 后又反问诸位大臣本朝可有与其相提并论之人。 众大臣莫敢答言,毕竟新帝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想要抬举秦良玉将军和护国夫人,而且就单是从先帝时期到如今,确实就是难以见到像秦良玉将军和护国夫人那般不畏死之臣子。 ——当然在他们看来,新帝这是要第一次树立帝王的威信。别看新帝现在才六岁,但就是因为年轻,除非突发重大意外,不然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至少得在新帝手底下办事几十年,甚至之后自己的子孙都要给朱姓皇帝打工…… 现在就跟君王唱反调,是家里九族都不想好过了吗? 于是在文武百官的默认下,废除天下女子缠足一事就此顺利进行。 诏令的意思大概就是先夸赞赏赐秦良玉和护国夫人张嫣,然后就回忆太.祖皇帝的辉煌过往,接着谈到了马皇后,随后便是新帝的生母张太后,直言张太后怜惜天下女子,于是便欲废除缠足。 最后简单提一笔本朝英宗皇帝废除殉葬制度,还批言道女子缠足是与殉葬制度一样不可取,因而就此废除,往后也不许有人再让女子缠足,否则违者严惩不怠! 这个诏令一经宣告,便迅速下达到地方,这可算是让天下人都为之震惊。 不过有些本事的人倒也不觉意外,反倒是说起了本朝的英宗皇帝。 “英宗皇帝也废除了殉葬制度,这殉葬制度和女子缠足虽说皆为太祖皇帝所推崇,但既然已有先例,倒也不算荒谬之举。而且本朝已建国两百多年,又正值内忧外患多事之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是良策。” ——若是要骂新帝,那就先骂英宗皇帝吧!——反正英宗皇帝也做过太多招人恨惹人嫌的事情,也就废除殉葬制度这个事情值得一谈。 由于明朝小说盛行,于是看小说和写小说的人都比较狂妄放肆浪荡不羁,基本就是披个笔名就立刻什么都不避讳的大写特写。 比如出身士大夫家庭,才能可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二冯”的冯梦龙,他原欲应试入仕,然屡试不第,便经常在茶坊酒楼频繁接触到二教九流之人,一边积累了大量民间文学史料,一边开始笔耕不辍。 在听到新帝一登基便废除天下女子缠足之陋习,当即就是写一短文小说赞之,当然作为天资聪颖的热血青年,他也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 ——新帝仅是一位六岁的孩童,如何能想到要解天下女子之苦?反倒是曾向先帝进谏过此事的张太后更为有可能。 而且他还听闻张太后就是一位天足女子,从未曾缠足。 这就让冯梦龙想到素有贤德之名的马皇后,于是灵感并发的冯梦龙又专门写了一本杂言,直接隐晦的将张太后赞为与马皇后一般的贤后。 其中对于在新帝诏令中频繁出现的秦良玉将军和护国夫人,冯梦龙也是赞誉颇多,还号召天下女子也当以此二人为榜样,多多学习,勤奋上进。 写到最后,冯梦龙又怒言提到丢弃或溺死女婴之事,“百家女婴一家留,一家有女百家求!天乎!痛哉!” 这可就是沿用了新帝之言,可见冯梦龙对新帝此举是多么的认可。 因为冯梦龙思想上受王守仁和李贽影响,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更不喜重男轻女之可怕,主张以“情教”取代“宗教”,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 于是写得尽兴的冯梦龙当即决定再去参加科举考试,立志一定要为万民谋利益! 兴乐元年,新帝登基之后便破例开恩科,于是天下文才武人皆从五湖四海赶来,冯梦龙也不例外。 让冯梦龙感到兴奋的是,他最终被补为贡生,很快便破例授丹徒训导。 兴乐七年,冯梦龙升任福建寿宁知县。 兴乐十年,因有功于建设寿宁,还得寿宁百姓亲手赠与万民伞,帝闻之甚是大悦,擢升冯梦龙回京师任吏部侍郎。 兴乐十二年,六十五岁的冯梦龙上奏乞骸骨还乡,帝不允,并赞叹冯卿是为忠臣也,后又升冯梦龙为吏部尚书,甚是倚重,更放言将来让冯卿做太子的太傅。 突然被画大饼的冯梦龙:“……” ——或许臣这般言说不太对,但皇上您现在还未曾娶妻啊! 已经很习惯从张太后到信王,再从信王到皇帝都很喜欢给他们画大饼的朝中众大臣:冯大人,我们只能给你一句忠言,那便是习惯就好。 总感觉哪里不对劲的冯梦龙:“……” 兴乐十一年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的郑成功在两年内就跻身京师朝堂,真的就是让所有人都在猜测他到底有什么本事。 同样不知自己有什么本事,能得皇上青眼的郑成功:“……”。 始作俑者张太后:郑成功?郑成功!名字有点耳熟……算了不管了,反正眼熟就肯定是个人才,必须得划拉到朝堂来发光发热! 果不其然,后来在秦良玉、袁崇焕和孙传庭等人平叛辽东后金之乱中,郑成功也是战绩斐然,实在是当得一句少年英才之称! 后来更是甚为女帝明襄宗所器重,授总统使、镇国大将军,赐姓朱,名成功,史称“国姓爷”。 兴乐十一年,力劝其父归明,更是率部数重创浙闽粤清兵,曾两次派兵与张名振合师北上入长江,并与李定国通声息,后从科举入仕,得皇帝赏识。 兴乐十二年,被授予北烈将军,亲与张煌言合师北入长江,破瓜洲,下镇江,围江宁,后金不敌,只得败退。 兴乐十五年,郑成功率军二万人出厦门,经澎湖,直达台湾鹿耳门,围赤嵌城,败荷兰援军。 次年,荷兰总督揆一降,遂复台湾全岛,台湾复归明朝,帝以赤嵌城为东都,并重用郑成功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奖励移民。 德武二年,倭寇意图强侵大明,郑成功率军英勇迎击,大胜,斩倭寇七百余人,后上奏朝廷,帝大怒,下令让沿海将领率军剿灭倭寇。 德武五年八月,明军对战倭军大胜,倭国至此亡国,帝大悦。 随后女帝更是请示太皇太后张氏,亲授以平安省,并开其为平安海贸口岸,大兴海上贸易。 至于平安省上的偌大银矿,女帝表示那都是她的私库,谁敢动就弄死谁! 不过这都是多年之后的事情,现在新帝才登基,一应事项足足忙碌了差不多两二月,这北京城的文武百官才真正的算是勉强闲下来一点。 至于那曾经权倾朝野,但却因先谋害皇后,又用毒计致使先帝病逝的魏忠贤和客氏,以及被查出来的二人党羽,皆按照先帝遗诏赐予毒酒,送其上路,生死都侍奉在先帝身侧。 由信王亲自处置,将魏忠贤等两百多人定为“逆党”,魏忠贤和客氏被赐予毒酒,其党羽或处死,或削籍,或充军,从而实现了拨乱反正。 时人写文评论信王此举“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现在大明朝有忠心耿耿又兢兢业业的信王,还有雄心壮志、励精图治的新帝,以及诸多力图挽回明朝的衰落,实现中兴之伟业的忠臣,那简直就是再续上百年国运都犹如探囊取物。 兴乐二年正月十二日,信王代帝训诫群臣,称在奸臣阉党倒台,职掌还之各司之后,文武百官务必致忠竭节,洗刷积弊,以为国节财,为民择吏为要,同时一切奏议要有关国计,勿要说废言。 明明两百字能说清楚事情来龙去脉,但就是要先扯上一万字阿谀奉承之言的群臣:“……” ——虽然这件事他们作为臣子确实有点过错,可若是皇上不喜欢,难道他们还能提着脑袋揪着头发写那一长串废话? 信王是一个十分严肃谨慎且善于自省自律之人,有他在的朝堂,真的就是肃穆二字可概括。 就是在这样肃穆的朝堂氛围里,新帝偶尔冒出来的稚言稚语,还有张太后虽然很少说话,但也是柔中带刚的发言,倒是也显得珍贵非常。 ——唉,信王是哪哪都好,但就是太不讲情面和难以接近。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55 首页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