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蹊跟《至情》项目时也经常跟这些被社会伤害后愤世嫉俗的人打交道,也就没怕,充满信心点头应下了。 她是没想到啊,这次的硬骨头比以前每一次的硬骨头都要硬。 拜访毛教授期间,她可是吃了不少闭门羹跟阴阳怪气套餐。 要知道,从工作以来,祝蹊是所有共事单位、共事同事眼中最会说话的那个人,跟人沟通受挫虽然也不是没有,但还真的没有过这么受挫的时候。 如果找毛教授提名这事儿不是跟校长特地要来的“特权”,祝蹊指不定会选择明智放弃呢,毕竟她也没有什么坚持不懈的人设......人何苦为难自己呢? 但现在这情况就是呢,她不得不为难自己啊! 不过坚持的确是有效果的,至少在这件事儿上有效果,毛教授松口给杂志社提了名,还脾气拽拽地跟祝蹊:“到时候你这杂志要是办得不好,那就不要用我的字了。” 傲娇得很。 但祝蹊可不敢不应的。 真要办得不好,她也是真不好意思再继续用着大佬的字了......那得多亏心呀。 回想着自己邀请毛教授提名的整个过程,祝蹊又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几分,所以再面对徐凝时,她的想法就是——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她给拿下。 虽然徐凝不配合祝蹊的工作依然可以照常开展,毕竟这个合作项目并不是玩笑话,该推进的还是得推进。 但徐凝能够配合的话,祝蹊后续许多设想想要完成起来就更容易了。 就像肖校长期许的一样,他希望《明天》能成为文学改革的先行者,希望能把这个刊物打造成为京市大学的招牌之一,祝蹊又何尝不是呢?那如果有这样的希望,这刊物就必须有含金量的东西。 不可否认有不少学生的作品也很优秀,也足够有含金量,但总是需要更重量级的嘉宾加盟,杂志才更有分量,这就是名人效应了。 搁后世信息如此发达的时候都多的是人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祝蹊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明天》打造成品牌,那就不得不借力其他“品牌”了。 想到这儿,祝蹊对徐凝点头:“是毛老师的作品。” 徐凝这下态度真的认真了起来。 别说华视台了,其实百姓报一开始的标志就是毛教授写的,只是后来因为那些原因撤下来了,近两个月好几个大会召开后,他们百姓报已经准备着手恢复原本的标志了——现在的标志是标准的宋体字,纯纯是为了保险起见而设定的字体,没有任何特色。 如今《明天》首先推出了毛教授题字的刊物,徐凝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祝蹊有点儿本事。 为什么说毛知行题字难得呢?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字好,他曾经给百姓报、华视台题字过,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这十年来,毛先生再没有新作品流传出来了,据说是谁找上门来了,他都不愿意出山的。 徐凝当然是知道这件事儿的,所以才会对祝蹊稍稍改观。 而等她开始浏览起了《明天》的内容,这一点点改观,就变成大大改观了。 《明天》第一期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特刊,主要刊登的是这次杂志社招新考试时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其中最为重磅的作品还是那位高考作文曾经登上了百姓报的学生的作文。 她的作文标题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写了自己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感受和未来的展望,笔力扎实情感丰沛,没什么技巧性的东西,但是你看着这篇文章,你就会不由自主地代入到文章当中,感觉到自己是其中那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正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奔跑着。 这位同学的作品实在是优秀,经由编辑部的一致投票,成为了主推的作品,也是这期特刊的主旋律作品。 不过杂志社并没有录取这位同学,因为她前面两项考试成绩一般,祝蹊有特地找她聊过,说欢迎她给杂志社投稿,但人各有天赋,她的天赋点可能点在了创作上面。 那位同学也不在意,也是,只有志向疏阔的人才能写出疏阔的文章来,还说以后一定找机会投稿。 除了这位同学的文章,祝蹊的舍友蔡颦颦的文章也十分出色,她写的是一则半白半文的志怪小故事,以故事中一个赶考书生的视角来抒发赶考路上有无数的艰难,但只要跨过了这些障碍,哪怕结局如何,都不会后悔的。 很有创新思维的一篇文章,也是这次考试当中写的最大胆的一位同学。 讲实话,祝蹊很欣赏她,认为以蔡颦颦这笔力、这胆识,出头那都是迟早的事儿。 这种感觉其实是很神奇的,她作为一个后来人,站在了这个时代中央,看着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涌现出惊艳绝才的人物,看着她们沿着人生轨迹不断进步着,有种旁观者,却带有极大的参与感的滋味。 很复杂,但这种体验却也是十分好的。 特刊当中,除了这个板块外,还有占比比较小的两个板块,一个就是长篇连载板块,还有一个是特邀作者栏目。 这期的特邀作者,祝蹊就邀请了两个人,一个是她们京师大学的肖校长,他写了一篇《致1977年京市大学新生的一封信》,以书信的体裁,阐述了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期许,同时也在字里行间里“夹带私货”,好好地夸赞了一番她们京市大学,很校长风格的文字作品了。 另一个自然就是合作方这边的人,祝蹊的忘年交好朋友王保国王总编了。 他的作品叫作《一本杂志的诞生》,以事件新闻的方式讲述了《明天》诞生的全过程,其中重点说了一下祝蹊的策划书,说是这份策划书打动了他,让他突然“野心勃勃”了起来,“妄图”成为华国文学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肖校长的作品充满了大家之风,十分亲和,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读一位长辈写给自己的信,而王总编的作品呢,充满了诙谐幽默的色彩,看着看着,你都会是不是会心一笑,甚至到有趣处,还能被逗得哈哈大笑。 徐凝看完他的作品后,已经完全放下了对祝蹊的偏见。 王保国在作品里写:我从未见过这样大胆的年轻人,她必然是仗着跟我有过硬的情分。但看完她的策划书后,我想,多亏了我跟她过硬的情分。 徐凝就开玩笑说:“王总这话说的,我都想要看看你写的策划书了。” 祝蹊就道:“这还不容易?我可带过来了,就等您说这句话,然后把策划书甩出来,让您也想,多亏了我跟王叔有过硬的情分。” 这话说的巧妙,徐凝忍不住就笑了起来:“你年纪轻轻的,之前的确是我小看了你了。” 光是这张嘴,就让人讨厌不起她来。 祝蹊:“我资历还浅呢,怎么小看我都是应该的,不过《明天》可不能被小看了,我们肖校长就只差让我立军令状一定要办好了,到时候少不了要麻烦徐主编的时候呢。” “你可别给我下套,我这样刊都还没看呢,可不敢给你什么承诺。” 祝蹊大大方方:“那就等徐主编您看完。” 最后压轴——也不能算是压轴,她们编辑部的想法就是,重磅的东西要在前面先推出,长篇连载的小说呢,放在后面,能缓冲一下被前面的文章激起来的斗志,也能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于是祝蹊的新书《明月青春》就成压轴了。 作为一个写出了一本小爆文,一本大爆文的异世界网红作者,祝蹊对怎么在小说里设置吸引人的情节可是熟悉得很, 开篇就是一个剧烈的冲击,主角李越在车站同家人大吵一架,给同行出发去乡下的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为将来李越寻求隔壁村男同志的帮助时遇挫埋下了伏笔。 激烈的情节足够吸引人看下去,加上祝蹊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对场景的精准描写,这篇小说代入感极强,让人不由自主地就跟着故事的节奏走,等到剧情戛然而止在另一个钩子上的时候,才幡然想起来这是篇小说。 徐凝作为百姓文艺报的主编,下意识地就是挖人过来写稿子,所以下一秒的动作就是去看作者栏。 “不言?这用的是笔名吧?” 祝蹊点点头:“我们征稿是允许用笔名的。” 徐凝:“她也是你们京市大学的学生?” 是,不能更是了......祝蹊回:“目前我们征稿的范围就只限在京市大学学生,像肖校长跟王总编的稿子属于我们特别邀请稿件,需要单独约稿的。” 目前《明天》的定位还是校刊,那就不能从底子上出岔子,谁该是主体还是要分辨清楚的。 “那你方便透露一下这位学生的信息吗?我们百姓文艺报还是很欢迎这位同学的加入的,还有那位蔡颦颦同学,她那作品写的也很有意思。” 既然要明着挖人了,那干脆就一起挖吧。 徐凝抛弃了包袱和脸皮,直接就这么跟祝蹊说了。 祝蹊默然,然后开玩笑地说:“徐主编您这,我这杂志都还没办起来呢,您就要跟我们抢人才了呀?” “蔡颦颦同学您可以直接去联系,她是我同届的新生,跟我还是舍友,家学渊源,在创作这块上底子很不错,作品也很有灵气,我也很看好。”祝蹊说完蔡颦颦的情况,然后说起了“不言”:“至于不言,说来也不好意思,这就是我的笔名。” 徐凝:??? 她又看了看那篇文章里激荡的文字,那些极易煽动人心的话语,那些跌宕曲折的剧情,实在没有办法把文章作者跟自己熟悉的新闻稿撰写者祝蹊联系在一起。 祝蹊更不好意思了:“徐主编应该也听说过,我在华视台的职位是编剧来着......”不能因为你是百姓报的人,就觉着我只会写新闻稿了吧! 第109章 印刷厂 徐凝的确没怎么关注过祝蹊在华视台的工作。 她原先都不怎么看得上祝蹊来着,觉得这个人是徒有虚名,是真正应该被制裁的投机者,她混得越好,徐凝就越是不得劲儿、不服气,尤其是在当初因为好奇看过了祝蹊的作品后。 那个时候她就觉得不过如此。 祝蹊的新闻稿的确叙事清晰,张弛有度,但能做到这点的,她们百姓报大有人在,她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祝蹊能够从中脱颖而出。 代入文学的角度去看新闻稿时,徐凝当然很难看出稿子当中的情绪变换,无限趋于客观的主观文字,许多细节其实就是在简单的叙事当中的,那得真的从事这个行业才能明白祝蹊稿子的用心。 而稿子真正的受众群体——专门针对的老百姓群体,人家不用专业,就能从这篇稿子共情到自身,然后为这篇稿子贡献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徐凝搞不清楚其中的状况,但百姓报的编辑们很识货,所以对祝蹊很是推崇。 至于祝蹊自信,那还是因为这些真情实感最后都成为了可量化的结果,摆在了祝蹊面前。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83 首页 上一页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