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件事,就是最好印证了这句话。 当然,此事并非典故,写下来并不好,但用这件事的感悟思考其他事情,也能理解同类事物的规律。 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上的事情要思考。 对待事情同样也要思考。 后面又写:“且忘民之忧以恣其乐者,其信盖有所恃焉...使环顾其民而皆有二心焉。吾见君之独立于庭也,而若是非者非一日之故也。”② 忘记百姓忧愁反而很快乐的人,心中肯定有恃无恐。 还会以为反正他们不快乐跟我有什么关系,又不会妨碍到我。 那有一天,百姓们忧愁一定会发展到让你也担忧,让你不得不去看。 那个时候再看看周围人,你跟百姓一定会有二心。 国君跟百姓离心,站在庭院里环顾四周,发现只剩自己,那就说明这种情况不止一次了。 不顾及百姓的君主,一定会众叛亲离。 全篇写的都是忧民跟民忧的关系。 从根本上分析君主跟百姓的联系,以及诚心为民,施恩于民的想法。 这跟孟子整书的想法也是相合的。 第二场第一题答完。 第二题为“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同样出自孟子,意思是,安抚天下的百姓,是君子们最开心的事情。 君子讲仁义礼智。 定四海之民,是君子们乐见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个君子的本性,他们本来就喜欢做,这是从内到外的本心,不为其他,就因为他是君子。 此题说的是君子为何是君子。 不是做了这些事就是君子,而是君子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在约束读书的读书人,让他们成为一个仁义礼智的君子。 这跟第一题竟然有些呼应。 如果读书人真的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想来上面那题,忧民之忧者,必然水到渠成。 四月初八晚。 第一日考试结束。 纪元分析了下,第一场考试内容都是《论语》。 第二场都是《孟子》。 难不成明日上午中庸跟大学各一道。 下午考五经两题? 这么看的话,好像确实是如此地规律。 最后一日上午,就是最后一场第五场的考试,应该是孝经跟试帖诗。 总的来说,跟正荣县县试顺序没差太多。 但每一场的考试是一本本的考。 也算有规律。 四月上旬的天黑得很。 纪元却早早闭上眼,先是默背中庸,再默背大学。 这两本加起来不过五六千字,背起来不难。 如果明日上午真的考这两本,那他算是再次复习。 等到快要休息,纪元才点上蜡烛,铺了被褥睡觉。 也不知道是不是习惯了。 还是以前睡过更差的床。 纪元沾了枕头就睡,睡得还很香甜。 每逢大考,他的睡眠质量都格外好,像是身体都知道,必须好好休息,才能好好考试。 四月初九早上。 醒来的学子们看着手里新做的饼子,正荣县十二学子不再狼吞虎咽,不管这饼有多香,都要吃个五分饱即可。 等试卷发下来,纪元定睛一看。 第一题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二题出自大学,“大学之道。” 看到第三场考试的两题,纪元几乎能看出出题人的恶趣味。 昨日的考试,一日论语,一日孟子。 都是第一题起手很难,第二题简单。 今天的考试,一个中庸,一个大学。 看似中庸的“君子之道费而隐”不好答。 其实大学的一句“大学之道”才是包罗万象,答不好就是四不像。 这题目出得不刁钻,却带着一股恶趣味,就是要让学生随时落入“陷阱”。 四书题目都是这样,下午五经考试,纪元都有些期待出题人会给什么题目了。 第一题:“君子之道费而隐。” 意思是君子之道广大而且精微。 看着似乎有些矛盾,但同样在阐述君子之道。 实际是讲,一个君子,做到圣人一样的境界,也能做好普通人的事情。 结合上下文的话,拿君子跟普通人相比,跟圣人相比。 是在讲君子是可以学习并进步的,最开始都是普通人,等达到最高的境界,那就是圣人了。 从这点破题,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从普通人做到圣人,可以从努力学习分析,也可以从实践分析。 只要沿着一条线写下来,文章便成了。 第二题,也是纪元无奈的题。 “大学之道。” 这句后面很多人都会背诵。 但凡是个读书人,总会背第一章的内容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再后面便是解释大学的原则到底是什么。 而大学之道,翻译一下就是。 大学的原则是什么? 比如问你,学语文的意义是什么? 学物理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个千人千面的回答,当然,问语文要围绕语音,问物理要围绕物理。 问大学? 自然要围绕大学。 可《大学》讲的又是什么?是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好家伙。 这要是一起答了。 别说七百字,七千字都写不完。 大部分人穷其一生也学不会。 碰到这么大的题目,纪元都有些头疼。 再加上他写文章散漫,必须强行约束。 干脆就做个小总结。 只从《大学》主要意义来讲。 题目写大方面。 那他也写大方面,不再细究里面的东西。 君子之道费而隐。 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他都可以写! “举大学之要,合圣功王道而底与极也。”③ 大人之学的要点,就是把圣人的功德跟仁政的道理发挥到极致。 这是为大学,就大人之学做个总结。 不就是让写学语文的意义吗,那他就说为什么要学,学到哪里了,学了又有什么用。 确定了这三点之后,文章水到渠成。 先确定大面,从大面收缩到小面,不失为一种方法。 “规乎其善,而即以勉乎其至。” “赴乎所至,而必不移于所止。” “而使建中作则者,无偏倚之休。” “而一道同风者,有会归之极。”④ 规范到达极致,可以变成最好最善。 到最后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想法。 要建立公正并且以身作则,不能偏私偏袒。 大家都是同道中人,都受天子的教化,会有相同的目标。 这些彰显德行,爱护百姓的行为,就是大人之学,若都能做到,那大学就学好了。 明德,亲民,至善。 最终回归大学之道最初的意思。 此篇写完,纪元长舒口气。 这一题算是府试里最不好把握的题目,更是他最薄弱的地方。 好在郭夫子突击训练时文很有效果。 写完之后再看时间,竟然还算充足,纪元再誊抄一遍,第四场考试结束。 府试第三日,第五场考试。 果然考《孝经》。 之前说过,孝经看似在讲孝,其实是在讲忠君。 出题人竟然稍微点透其中意思。 直接考的是忠君的题目,后面又扯了孝字。 怎么看,这出题人的想法都非同寻常。 他的题目多跟民有关,多跟君子的德行有关。 涉及到忠君,竟然寥寥数语,颇具讽刺意味。 孝经题目写完。 终于到纪元最头疼的地方了。 试帖诗。 今年的试帖诗,就是以孝经为题。 写出五言八句即可。 纪元在府试的时候,就不太会写这些,勉强凑上韵脚即可。 也是如今取士不重诗赋,只重文章。 不然纪元县试都难过。 当然,县学夫子们,多半以为纪元随便写写,在他们心中纪元的诗句很有天分。 否则以前的大作怎么来的。 故而县试过后,并未帮他恶补试帖诗,反而找了郭夫子让他再精炼文章。 所以对其他人来说简单的试帖诗,到纪元这,已经在揪头发了。 好在他脑子里的诗句多,想起被后世重新找回来的一首诗,放在这应该正合适。 欲得儿孙孝,无过教及身。 一朝千度打,有罪更须嗔。⑤ 欲得儿孙兴,以德立正心。 怜子不丈夫,包庇祸无穷。 前面尚且还好,头一句还有考题中,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感觉。 就是上位者要以身作则,君主跟百姓的关系,是要君主先照顾百姓。 欲得儿孙孝,无过教及身。说的也是这个自己,想要孩子孝顺,那自己就要管教。 但越写到后面,就已经完全是打油诗。 写完之后,纪元自己都捂着脸。 太难了。 真的太难了。 但这已经是他花一个时辰想出来的。 甚至比写七百字孝经义题都难上加难。 他真的编不出来了啊。 好在这些在府试成绩占比也不大。 他只能靠文章取胜啊! 四月初十,纪元从考场里出来,两眼还是呆滞的。 主要为自己的打油诗呆滞。 哎。 怎么说呢。 好丢人,但又只能是这样了。 写诗真的不是他的强项啊。 等出来之后,纪元恍然道:“怎么给忘了!” 他就算是写打油诗,后面也该加几句歌颂朝廷的啊。 科举考试的赋得体,要的就是这个。 就像一个命题作文,看似让你写景,实际让你察言观色歌颂上司。 他还真就只写了孝跟子孙,以及长辈之间的关系。 后面改成赞圣人圣明,天下百姓都会效仿多好啊。 可惜了。 他不仅写的是打油诗,连拍马屁都给忘了。 郭夫子过来接学生们出府试,见纪元神色震惊,下意识道:“怎么了?考试出问题了?” 其他同窗也看过来,本来萎靡的神色变得警惕。 纪元考试都出问题? 哪里的问题? 他们有没有啊。 纪元强忍不好意思,然后微微摇头。 他怎么能说自己在考场上写了打油诗? 还是那种终极打油的那种。 见大家担心,他小声道:“最后的赋得体,我好像写了打油诗。” 啊? 打油诗? 郭夫子听此,笑道:“没关系,多数人的赋得体都是打油诗。”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7 首页 上一页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