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一个多月,在未央宫侧修建出九个宝库。 本来按信使所言,约莫四个就够了,但张祯合理推测,后面还有。 因而多修建一些,不够再说。 北征军的信使回去时,带去了张祯给郭嘉和杨修的诏令,让他们回来管理参务员。 十二月中旬,大军轮换。 去年没回来的远征军,今年回来了。 另一半休整一年的大军,将在年后接替他们前往外邦。 这种轮换制,张祯和吕布都觉得很有必要。 远征军回来时,顺便押运着大批战利品。 北征军的督运官,正是郭嘉与杨修。 东征军的督运官,则是袁绍的长子袁谭。 其他将领都没回来。 袁家父子俩多年未见,见面都是热泪盈眶,袁谭见识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对父亲的偏心、兄弟的得宠已经不太在意。 见到宿敌袁尚,竟然也觉得怪亲切的。 ——这也可能是因为,如今他封侯有望,袁尚却只是个闲官,前途一眼看到头。 谁是良材,谁是朽木,已有定论。 袁氏的门楣,还得他来扛! 内心深处,他无比庆幸当时的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等他看见父亲与叔父袁术和睦相处,更是感叹世事多变。 袁氏一家团聚不用细说,另一边的小皇帝,已经被战利品震惊到失语。 半晌才对张祯道,“皇姐,你不是说,四个宝库足矣,另外五个留待后用?” 身为皇帝,哪怕是落魄皇帝,他也曾见识过这世间极致的富贵。 可他也没见过,价值连城的宝石按库来收藏。 难道外邦的宝石,如树叶一样常见? 张祯叹道,“我也没想到啊!” 九个宝库,用了八个,只剩一个。 而且用了的那八个,全都装得满满当当,绝不是面子工程。 她有句话想问,宝子们,你们是把人家祖坟都挖了吗? 有些事情真不能细想,细想觉得自己是反派。 刘协呆看了会儿,表情忽然活络起来,“皇姐,姐夫,多出来的这四个宝库,咱们分了。皇姐两个,姐夫一个,我一个!” 吕布笑逐颜开,“陛下好主意!” 张祯也不想扫他们的兴,笑道,“好呀。” 反正需要用的时候,她绝不和他们客气。 所以想分就分吧。 小皇帝大概还不知道一件事,远征军各位将领给她和吕布送的年礼,远超送他的那一份。 宝石金银、珠玉奇珍,见多了也就那样,激不起她心头涟漪。 她更感兴趣的,是他们带回来的各类种子,粮种、菜种、花种,应有尽有。 刘协又兴致勃勃地道,“明年开春,再建十个宝库!” 张祯不但没有异议,还要再建五个大粮仓。 明年,辽东三郡的六年免赋期就到了! 那儿的粮食,这六年来一直大丰收,田赋很可观。 还有诸葛亮那边,已经完成了清查工作,回京复命。 总人口近五千万,比四十多年前,永寿年间的人口略少。 但按照正常规律,应该比那时多几百万才对。 没能增加,就是因为天灾人祸。 各州各县加起来的隐户数量,竟然有一百多万,相当于朝廷多得一个州。 并且世族的部曲、仆役也都上了户籍黄册,往后须纳税。 也许,五个粮仓不够,得六个,六六大顺。 不,还是建八个吧。 八八八,一路发。 —— 没几日正旦大朝,比往年更为奢华。 这是盛安七年。 刚开春,张祯便着手一件早已想做的大事,改革官制。 召开数十次小朝会,汇聚朝中公卿,经过三个多月的商讨,改旧制为内阁八部军府制。 八部,指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商部、学部、外事部。 前五部不用多说,商部管的是商务,如盐政。 学部是教育部,管的是太学,以及未来将要建的小学、中学、各种专业学院。 外事部,顾名思义,处理外族、外邦事务。 若有这八部未能涵盖的单一事项,另置特使。 内阁设三位丞相,左相为尊,右相、前相为辅,统辖八部,治理国政。 军府,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兵部,最高长官为大将军,与丞相平级,受内阁节制。 乱七八糟的将军封号,军衔军职,张祯也协助吕布逐一理顺。 现有的公卿,如太尉、司徒、太常等,将只是荣誉虚衔,并无实权,可兼任。 王、侯等爵位,取消封地,保留食邑。 不过,食邑所得,并不是庶民直接交付,而是由朝廷分配。 交过这一项税赋的庶民,也不必再向朝廷纳相应的田赋。 地方上,继续施行州、郡、县三级,官吏名称、级别,也做了一番梳理。 对于君权,做出了极大的限制。 皇帝至高无上,拥有提议权、否决权,对三位丞相和大将军的任命权,但不得直接插手政务。 换言之,皇帝只需高高坐在龙椅之上,朝廷交给内阁。 刘协默然好一会儿,道,“皇姐,这样一来,汉室便能绵延许久?” 他记得以前问过皇姐,如何才能永远延续下去。 皇姐跟他说了很多话。 那时他不太懂,后来逐渐懂得。 张祯沉吟道,“我也无法肯定,但总比别的好。” 她考虑过很多体制,却都不太合适,有的过于超前,有的自身有缺陷,有的不现实。 只能如此。 总之她尽力了。 刘协笑道,“那便这样罢,我相信皇姐!” 其实他无所谓,因为他早已当上甩手皇帝,还当得很愉悦。 只是这么大的事儿,总得替子孙后代问一问。
第490章 大汉律与汉月报 张祯改革官制,基本没遇到什么阻碍。 一方面是因为她执政日久,威望早成,无人与她作对。 况且改制后职权更为清晰、更为细致,众人没有反对的理由。 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的官制创造了大量的官位。 谁家还没个想入仕的亲眷子弟?官位越多,于大家越有利。 因而都抱着支持的态度。 官制定好,下一步便是往里填人。 张祯自任左丞相,任命王允为右相,贾诩为前相。 八部首官为尚书,另有左、右侍郎。 吏部尚书,任命原冀州知州荀彧,左侍郎许攸,右侍郎原大将军府幕僚王浩,再将原冀州刺史田丰提为知州,刺史则由朝廷另外派人。 户部尚书,任命原大司农张义,左侍郎崔丹,右侍郎张祯之兄张祈。 礼部尚书,任命原北海相孔融,“北海相”这类官职,往后予以取缔,左侍郎刘表,右侍郎伏完,乃是皇后之父。 刑部尚书,任命荀彧举荐的陈群,左侍郎袁绍,右侍郎张松。 工部尚书,任命墨家传人台舒,他不会当官没关系,有幕僚,左侍郎李严,右侍郎秦书。 商部尚书,任命诸葛亮,左侍郎法正,右侍郎原侍中郑习,也是皇甫六郎的表兄。 学部尚书,任命蔡邕,左侍郎蔡琰,右侍郎祢衡。 外事部尚书,由西北经略使曹操兼任,郭嘉兼任右侍郎,诸葛亮兼左侍郎,曹操不在朝中时,他和郭嘉代管外事部。 各部其余官职,由通过考核的太学生及民间征召的俊才充任。 但并未一次性到位,空缺着一部分,待有了合适的人选再任命。 军府也自有一套体系,含戍卫、开拓之职,节制天下兵马。 除此之外,保留了少府,负责皇室事务,由内阁监管。 之后张祯召集王允、荀彧、蔡邕、蔡琰、陈群、诸葛亮等人,修订《大汉律》,以律法的形式,明确了官制、君权。 并定出了百姓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如何算是违法、违法又该如何,全都做出了规定。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大汉律》定稿好印出五千份,下发到县级官府,令各级主官用心研习。 如果不是她改良了造纸术,大大降低了纸张的成本,并且推出了印刷术,用纸不可能这么奢侈。 等这件事忙完,春耕都已经结束了。 跟着张祯回京城的祖二郎、祖三郎、祖星、阿衣四人,也在课农司进修了一年,学习了各种先进的种植技术,年初回了部落,指导那一片越民精耕细作。 张祯休息几日,叫来诸葛亮,跟他说是时候组建商队前往西域了。 这事儿,此前她就提过,诸葛亮也顺着她的思路想了许多。 还跟文和先生讨论过几次。 现在阿姐让他任商部尚书,明显是要有大的举动,他也有所预料。 所以三言两语就沟通完毕,回官署做事去了。 商队的意义当然不只是行商,否则为何让他兼任外事部左侍郎? 这分明也是在开疆拓土。 诸葛亮很懂。 三个月后,组建了一支两千人的大型商队,由法正率领,向西域进发,吕布派出两千精锐充当护卫。 货物种类繁多,有盐、布、丝绸、蜀锦、瓷器、茶叶、脂粉等等,但铁器及各项技术严格管控,半点不许外传。 诸葛亮本来也想去,张祯没答应。 还有一大堆事儿呢,哪能让他走。 委任他为启民特使,代替学部去各州、郡、县建学校。 县级建小学,郡级建中学,州级建大学。 最高学府则是京城的太学。 每年有两次考核,分优、良、差三等。 优等免除各项费用,还以资鼓励,给奖学金。 良等免学费、书本费,但要交食宿费。 差等所有费用都要交。 不过小学除外,小学三年,不收任何费用。 具体建多少、怎么建,由诸葛亮调查后与学部商议决定,到时告知她就行。 所需资金,就从前两年世族身上搜刮出的那笔横财支出。 此事庞大繁琐,学部那几位,谁都不像是能做成的样子,唯有诸葛亮让她放心。 她自己也很忙。 从白玉京到长安的铁路,已经开工了。 专用的车厢、风箱,都已在赶制。 虽不用她具体负责,也要过问一二。 偶有闲暇,还要跟蔡邕、蔡琰、祢衡三人商量办报纸一事。 西汉时已有邸报,但这种文书主要在各级官府间流通,并未流入民间,她想办的是面向民间的报纸,版面、内容都能效仿现代,宣扬正面、积极的事物,还能打打广告什么的。 各位大师也能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诗文、见解、理念。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08 首页 上一页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