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少卿听到屈大人的话,就知道是自己不小心踩到他们的坑里了,但是如今,他拿不出任何证据,只是凭借经验,这烧是真的烧了,只是烧的这粮恐怕有些问题。 小王爷的想法也是如此,不过既然都说到了这里了,总要问上一问。端木帝将那李有叁喊来,问他具体情况。这李有叁也是个口齿伶俐的,把当日这粮怎么烧的,描述的绘声绘色。 等他说完,端木帝派出去人也回来了,他们去了南边,那日烧粮,好些人去看热闹了,但是因为有守卫,百姓都是隔着老远在看。都说“应该是在是在烧粮食”,但是隔的那么远,这事儿要怎么确定? 小王爷与长公主对视一眼,二人心知第一批次的粮食已经查不出什么东西了,都已经毁尸灭迹了,还搞了一堆人证,这事儿再想翻盘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这个屈大人还负责了第二批次的一部分粮食,小王爷直觉那部分的处理也会很“完美”,没想到李丞相手下倒是有不少“能人”。 至于那老鼠要是怎么被混进粮食里的呢?屈大人说,“下官在发现此事的时候,就下令捉拿了那粮仓的看守官,将其送去戚少卿处,隔日戚少卿大人审问后方才得知,此人受过鲁王世子的恩惠,所以才会听其命令对粮食下手。” 再不情愿,戚少卿大人也只能认可以上的说法,但是这个故事还没有完结,这看守粮仓的人被抓了以后对他所犯之事,痛痛快快地交代清楚了,而后当晚就在牢里畏罪自杀了。 这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在做事儿,但是这审讯、结案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 小王爷也不纠结,如果李丞相、大司马他们当真在每个环节都这样严密,那么这次也输的不亏。“第二批次的粮食呢?江城、扬城、中原城,刘大人找的是哪些商贾,说不得本王恰好认识呢。” 负责江城的是陶大人,负责中原城的是姜大人,负责扬城的是屈大人。 先是陶大人,他很是气愤地说,“下官去了江城直奔当地最富庶的商贾之家,徐家。下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这徐家油盐不进,无论下官怎么说,他们拒绝将粮食卖于朝廷。” 小王爷早在刘世贤说到江城的时候,就猜到这事儿肯定会牵扯到外祖父一家,不过无妨,此事他有准备。“陶大人,本王的外祖父曾遣人来问我,说是帝京有官员去强征粮食,原来是你啊。” “休要胡说,下官是奉命去买粮食的,因朝廷暂时无法拿出银子,所以下官同意先打白条,待到日后再支付银子。” “陶大人的官印可直接要来数十万石粮食?倘若本王的官印是不是可以要来百万石粮食?” 这陶大人跑去徐家,既没有官府文书,也没有其他证件,就想凭借他个人的官印打个白条换来数十万石粮食,徐家怎么可能同意,这与肉包子打狗何异,何况谁不知道大司马是李丞相的人呢? “长公主在外平叛,我等本就应该上下一心,怎么可能因为一点私利而枉顾大局。” 听听这话说的多漂亮,实质上不就是道德绑架吗,朝廷有钱、有粮,官员找商贾白*嫖?小王爷冷笑一声,“本王有三问,一问陶大人可知,你无权代表朝廷,二问陶大人为何只找徐家,三问陶大人在江城吃喝玩乐时可曾记得远在鲁城的大军。” 李丞相终于抬起了他那高贵的眼皮,定川王居然让人查了这陶大人的行踪?这是为了有备无患,还是为了今日的有备而来?他果然没有看走眼,这定川王才是他们的心腹大患。 小王爷可不给陶大人思考的时间,他当即请了徐家二爷、端王世子端木华藏、江城大粮商苏万千来。徐家二爷此行只为证明他徐家一心向着朝廷,他要怎么证明呢? “陛下,我徐家虽是商贾之家,但是国之大义不敢忘。定川王担心长公主殿下出征的粮草不足,早就传书于我等,我徐家主业是漕运和丝绸,手上粮食并不多,但是也倾尽全族之力凑出五十万两白银,全部买了粮食送至定川王处。” 说罢,徐二爷将他徐家与苏万千以及其他几位商人的签订的契子呈了上去。小王爷补了一句,“这粮食本王收到了,也送至了长公主殿下处。” 苏万千上前一步,“陛下,徐二爷所说属实。草民同样是商贾,有感于徐家的高义,这粮食的价格我都是按照八折卖给徐家的。” 徐家收粮的时候还没有到庄稼收获的时候,便是他也是费了好些力气才凑足了那般多的粮食。 他愿意费力气、低价格去卖这粮食,一是因为长公主,当年大旱长公主殿下救了多少人;二是因为定川王,徐家可是定川王的外祖父家,徐二爷说这事儿定川王兜底,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整个端木国谁不知道定川王那点石成金的好本事,要不是他心善,恐怕各行各业都没其他人的容身之地了。谁不盼着和定川王做生意啊,定川王信誉又好、又会赚银子,广交善缘,他日若是有个万一,总能有个希望。 端木帝看着王公公捧上来的这契书,心知此事真实无疑。徐家,倒是个可以栽培的人家,果然是人以群分吗?他心里有些打算,不过不急在这一时。 端木帝看向端木华藏,端王这是什么意思? 端木华藏注意到端木的目光,行了个礼,“陛下,长公主殿下巾帼不让须眉,带兵平叛,让我等端木家的男儿很是汗颜。我父王虽恼我们这些不争气的东西,但是无论如何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所以知道徐家在收粮后,也安排家里收粮,多谢康王叔的帮忙,我两家一并收了十万石粮食,同徐家一样送到了定川王那里。” 中原城和江城的王侯以端王和康王为首,他们这边表态已经臣服之意,甚好。 “定川王,此事当真?” “陛下,确实如此。端王、康王,以及徐家,汇通我旗下收来的粮食,这才凑够了四十万石。所有的粮食交接均有明细,长公主麾下大军,无一人挨过一天饿。” 何止是没挨饿啊,还有小王爷送的菜籽油、腊肉、香肠,那伙食不要太好,虽说行军打仗,但是这一仗不少人甚至吃胖了。 “如此回答,陶大人可满意?”小王爷目光灼灼地盯着那冷汗直流的陶大人,不等他回答,小王爷又问了,“陶大人,该你回答本王的问题了。” 陶大人哪能回答的出来,他去江城,本就没有打算收到粮食,不过是为难徐家,这粮食就算给他了,那也不会送到长公主手里,肯定是送到雅城。若是徐家不给,他只要磨洋工一番,在回帝京告他一状就是。 江城伺候他的商人也是丝绸商人,那人与徐家不对付,本事想借着他攀上李丞相的门路。如今看来,这攀还不如不攀。 小王爷看他抖的和个筛子一样,就觉得无趣,又拿出一份折子交给呈给端木帝,“陛下,这折子是江城某金姓商人的供词,这陶大人到了江城,除了去徐家哭穷要粮以外,就是在勾栏瓦舍花天酒地,但是为那头牌可是一掷千金。” 这小王爷看着这白胖的陶大人,这人能吃成这副样子,家底儿应该很厚,抄一波家总能补上些军费吧?为了博花魁一笑,豪掷千金不在话下,既然这么有钱,不如为国贡献的好。 端木帝看着这位陶大人的花销,真的是气笑了,百两文银只为与花魁同饮一杯酒,千两文银买一夜洞房花烛夜,他这一趟“差事”花销就足有万两,然后他的长公主在前线拼杀,却为了银子在发愁? “拉人,将此人的官帽摘了,拖下去,交由戚大人审问,”想了一下,端木帝又说,“由萧泽平负责看管此人。” 戚少卿的衙门里也有不少李丞相的人,将这人放到那里,说不定明天就暴毙了。他还想多知道了东西呢,可别死的的太快了。 “姜大人,你呢?” 这姜大人似乎很急切,可这一急就晕过去了。 小王爷看着白发苍苍的姜大人,知道,他这恐怕是问不出什么了。等到太医赶来,只一把脉就断言到,“姜大人中风了。” 这是何必呢?小王爷暗下眼眸,这人明明不必如此的。 最后一位,“屈大人,请吧。” “本官负责的是前往扬城,但是帝京与扬城之间并无水道,只有官道,官道年久失修,很是难行。等下官赶到扬城,身子骨一时顶不住,就病了,约莫十天才恢复利索了。” 这屈大人虽说行动缓慢,但是到底不是空手而归,他带回来了五万石的粮食,只不过这粮食的价格却比正常价格高了两成,而且他与扬城粮商签订的契子有约定,这卖出的粮食概不退换,而且必须是现银买卖,拒绝朝廷用粮食或者来年的粮税来抵扣。 一切文书、流程都没问题,生病这事儿可以找当时的府医,但是扬城哪个府的人不是丞相的人。这高价收粮,也没有高的离谱,只能说是事且从急。 好个华滑不溜秋的屈大人。若非是敌对,小王爷都想为他鼓掌了,这般严密的行事,当真好本事。不过此人必是丞相一系的核心人员,不然也不会被派去扬城了。 这场官司小王爷没输,李丞相也没输。因为端木帝下旨,赐封徐家为皇商,专供丝绸布料,经此一事,徐家的名声可算是在端木国传开了。李丞相则是空手套白狼得了一大笔银子,小王爷一早就查出来,扬城的粮商就是李丞相家的店铺。 不过,这事儿还没完,第一次筹集的粮食从哪买的,这些人又为什么会在帝京囤积这般多的粮食呢? 长公主麾下一人将他所查之事悉数上奏,这大司马买粮的*七*七*整*理几家点,“恰好都是鲁王的粮店。” 那么有意思的问题来了,这些人当真愿意用珍贵的粮食来换取“无用的”白银吗?鲁王父子抢了定川王开在鲁城的的诸多店铺,更是截留了四海钱庄的银子,他们可不缺银子,他们缺的是粮食。 无论怎么说,刘世贤都是一口咬定,他买的、烧的就是粮食,这些奸商说不定就是往粮食里放老鼠药的某后真凶。但是无论是他还是小王爷,都拿不出更多的证据来举证什么了。
第59章 朝堂上的气氛依旧紧绷,三位负责筹粮的大人的事儿看起来已经清楚了,但是别忘了,这一切问题的起始是从国库的银子核对不上开始的。 长公主与定川王会就此罢休吗? 大概所有人都知道答案,不会。长公主的行事风格可不是高举轻放,到现在她亲自出手的就两件事情,一是旱灾,二是平叛,有哪件事不是按照她的想法进行的?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61 首页 上一页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