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利益方面,已经掌门立户的徐若娘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看重了。多大的手攥多少银子,他们两口子一辈子伺弄土地倒腾药物,如今也有了好几条路子卖药,换个地方的话又得重新开始,多少有点不值得。 小叔子现在还是靠着他老师的面子才能在京城勉强站稳脚跟,徐若娘还要脸,可不希望自家打上“打秋风的穷亲戚”的名头,所以是第一个表示,不愿去京城的。 而沈烈是舍不得他辛苦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亩药田,也不愿意去京城。 沈恪对是否去京城并不在意,对沈锦买下的那三间商铺倒是很有兴趣。他最近打算靠着这些年攒下的人脉,做一家首饰店,搭配服饰店开办。 刘桃儿手巧,对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很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沈恪喜欢手工,也招了几个年纪较大的老师傅,买了几个死契的下人做学徒。 沈家底蕴比不上那些金银楼,经过商讨,只能走中档的路线,专门收集各种翡翠或宝石的边角料,经过打磨后增添一些金银丝制成首饰,看着也极好看。 沈恪着人制作了几只钗环簪子出来,上面最大的一块红宝石也不过小指肚大,磨成椭圆形镶嵌上去,周围点缀着那种极细碎的小珍珠做花朵状,微微晃动下也是波光粼粼。 这么一支在贵人眼里看着不太起眼的首饰在平民中已经是极好的,十两银子虽然不便宜,很多生活还不错的百姓咬咬牙也能买得起。沈恪估摸着两地的距离,打算让弟弟找人管店,自己负责出货,兄弟俩合伙做生意,自己这边还方便照顾老人,两边一直有信件往来的话,相信也不会再担忧对面了。 沈锦也可以安心在京城当官做事了。
第58章 ◎翰林院◎ 家里都不愿跟着上京, 几个小的虽然对京城有向往,但拗不过各自的父母,不得不罢休。 沈锦虽有些惋惜, 想到两地距离也不远, 哪天能空出时间来, 请个几天假回来看看也不耽误什么,就不再计较。着人把班云庐托自己带给他爹娘的信找出来叫小豆子送去, 着重让他帮二老念信,如果有回信也帮着写写。 班云庐妻子还在坐月子,夫妻俩暂时没法回来, 总得让二老知道自己已经有孙子的事情。 关于祭祖的事情自有族长筹备安排,沈锦到时只需要出个人就是, 根本不用操心。 在家的几天他过得极度舒适, 吃喝有亲娘照看,还有小侄子小侄女逗弄。爷爷和爹的目光永远是自豪且慈善的,邻里的态度也不再含酸捻醋,沈锦只需要顾着两个已经大些的侄子学业, 其余都有家里人帮自己去做。 可算理解, 前世那些“巨婴”是怎么来的了。 巧儿如今也十六了, 已经开始相看。因为小叔叔改换了自家门庭, 连带着小姑娘的亲事都顺理成章提了一级,从秀才或是地主,跃升到大商户或是举人后代中挑选。 小丫头性子温柔但内里坚强,跟着弟弟学了识字, 又跟着爹爹学了做账本和算数, 针织女红也是拿得出手, 还有一手传自陈氏的好厨艺。加上有个出息的小叔叔, 自家爹爹也相当给力,上门求娶的颇有些络绎不绝的味道。 沈恪虽经商,手里的田地一直没少还与日俱增,一直保持着“农”的户籍。生怕被打成商籍,不仅连累弟弟,自己儿子以后读书也要被人排挤。 如今的沈家也称得上耕读之家,书香传家,又是少有的从临廊郡本地出生的进士,在当地深受重视。孩子们渐渐长大要有自己的房间,沈恪想买下隔壁的宅院,把两座院子打通,对方竟不惜以近乎房价的一半出价,只求让探花郎收自家儿子为徒。 沈锦拒绝了,他现在没心思收什么徒弟,更何况还不是看资质,是以利益“逼迫”收徒。 房子往另一边扩出去的,花了比原本预料的还多一些的费用,买了另一边两座较小的二进院,合并后也能组个三进半,把孩子们送了过去。 之前那户人后悔不已。 等回到京城,沈锦还是第一个返回的,在顾宅休息了一天,就去翰林院报道。 负责带沈锦的是一个同样姓沈的老侍讲,操着一口带着南方口音的官话,个头又瘦又小,看着得有四五十岁。气势却相当高傲,很有点看不起北方学子的意思,对沈锦也没有“本家”该有的照顾之意。 后来沈锦才知道,这位老大人也是前朝旧臣,只是一直郁郁不得志,曾经自己相中想求娶的姑娘因为他长得不如意而另嫁他人,因此敌视所有长得好看的男子。 沈锦听后本能摸了摸自己的脸,一时间竟有些哭笑不得,这算是对自己容貌的肯定吗? 翰林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有的只有几个较大的院落用围墙围绕,中间用小门打通。沈侍讲七扭八拐把沈锦带到一间房中,房里全是前朝到现在的各种记录,有两个还算年轻的官员正在奋笔疾书,不时起身翻找什么书籍,连抬头应酬的时间都没有。 “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办公处了,”沈侍讲连多余的话都不想说,一板一眼的讲解道:“这位是李大人,那个是赵大人,以后你们就一起工作了,有什么不会的就问他们好了。” 二人这时经过,沈锦趁机打了招呼,心里对两人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是那种纯粹的学术性学者,说的再通俗点,是个被长期编撰史书这份差事折磨的没了心气儿的“书呆子”。 不过跟这样的人共事,往往还比较放心。 沈侍讲转身离去,沈锦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打量起周围来。翰林院作为国家选举人才最后的“关卡”,文官入仕必要经过翰林,“非翰林不入阁”,虽不是一定,但也承担了大半读书人的希望。 沈锦作为探花,原本应该是正七品的编修,但秦池登基后,为了尽快掌握朝堂,在翰林院塞了不少心腹,并允许部分心腹得到“准许其一子嗣不试可入翰林”的恩赏。 而这个恩赐,往往会被这些心腹大臣作为对家里不争气但受宠的儿子的最后保证,一时间不少学业不佳没有功名在身的勋贵官员之子被塞进了翰林院,从八品小官做起,被戏称“非试翰林”。 刚开始时这的确解决了新朝用人紧张的问题,但近二十年过去了,原本还在底层的“非试翰林”在父辈的经营运转下也逐渐爬上来,普遍在六七品转悠。六部里有门路自己也上进的都进去了,其余谁都看不上的就只能在翰林院继续熬资历混日子。 可他们还是占着位子,时间一长,像沈锦这样,靠着自身学识进入翰林院的,就只能从从七品开始做起。 翰林院都变得如此拥挤,可见其他更受欢迎的部门现在是多么的繁复臃肿。 而李、赵两位大人,其实也是蒙荫进入翰林院的“非试翰林”,只是在翰林呆的太久,家里原本顶门立户的人已经离世,没了让他们自如离开的人脉,只能留在这里混吃等死,以正八品的职位,现在还得给沈锦一个新人打下手。 沈锦倒是对此接受良好,老师曾说过,翰林院跟个缩小的社会一般,运气好遇到喜欢提携后辈的那自然是自己的运气,但大多还是会遇到面和心不合,总有机会闹翻的上司。沈侍讲虽然脾气不好,但至少没刁难自己,该说的该做的都做了都说了,最多称不上细心上心,没谁能指摘他。 沈锦没必要为了一个早晚能学会的差事,得罪一个在翰林院呆了几十年的老人。 因为往往,这些前途“无亮”的老人,反而能让你吃个大亏,因为他们在这里太久了,各种潜规则和人脉都太熟了,你玩不过他。
第59章 ◎皇子◎ 不过也显然, 还急着用人的秦池不会让沈锦在翰林院空耗太久。 过了两个月不到,状元、榜眼包括其他新科进士回到京城入翰林院报道时,沈锦已经在沈侍讲的带领下进了一次皇宫, “顺理成章”的获得了皇帝的肯定和认可, 成为了京城中近期炙手可热的新晋红人。 并在之后的半年, 陆陆续续的见到了,以各种理由到翰林院, 与沈锦“偶遇”的五位皇子。 其中,以四皇子和六皇子来的最为勤快。 沈锦对此倒是相当能理解,二皇子三皇子早入朝堂接触政事, 身后支持的势力也是最强大的,五皇子占嫡, 身后有皇后和讲究国本正统的大臣宗亲支持。 只有四皇子, 既没有正经母族撑腰,养母一族虽说支持,但总有一种随时可以抽身离去,把四皇子自己留下送死的感觉, 他怎么可能不想着早点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让自己最低也能拥有活命的机会呢。 如果不是这是皇帝自己来求帮助, 并且再三保证最后会把沈锦捞出来, 沈锦怎么也不会和四皇子接触,这多少有点找死的感觉了。 至于六皇子,那是纯粹来看稀奇的。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他就想知道, 晚年明明对几个兄长都不假辞色, 也不大搭理新晋进士的父皇, 为什么会突然对一个探花另眼相看起来。 这小子, 怀疑是自家老爹年轻时在外留情,生了私生子不好意思认祖归宗,这才变着法让人知道,他看好这小子,好为儿子铺路。 好家伙,沈锦第一次听说时险些喷了一桌子茶水,可惜六皇子素来没脸没皮,摇着一把风骚的扇子摇摇晃晃又出去了。 而四皇子,经过对其逐渐深入的接触和了解,沈锦发觉,四皇子实际对大位并没有想法,他对艺术更为向往,梦想是做一位潇洒走遍大江南北的画家,把大越的河山都用纸笔画下来,青史留名。 可惜,作为皇子,他这个梦想注定不能实现。就算他当不成皇帝,也活下来了,新帝也不会允许他随意出京。一为做给天下人看,新帝仁厚,手足情深,二为监视。 这是惯例,除非四皇子彻底放弃皇族身份,自贬为平民,不再踏入京城,否则被看似风光的软禁在京城生活一生,就是他下半辈子的生活了。 沈锦挑了挑眉,虽然很可惜,也怜悯,但他现在没那个资格说救他。 他连自己都救不了,皇帝一言生死现,自己已身入局中,以后怎么样还得看这些大佬如何斗法。 他只能尽力保住自己一家而已。 歪倒在小院的躺椅上,旁边是小豆子泡好的茉莉花茶,眼前是即将西沉的夕阳。沈锦暗叹,以前同事推荐的那些古风小说,男主角总能想法子化险为夷甚至反手坑了敌人,让对方叫苦不迭。 现在想想,果然,现实与幻想还是差的蛮多的。 老师顾明哲按约定,找了自己的好友做局,顺利的重入了朝堂。如今空降礼部尚书,入内阁,兼任替皇帝起草诏书圣旨,除顾明哲之外,其余人等禁入大乾殿内殿等。 秦池丝毫不掩饰自己就是只相信信任顾明哲这一点,哪怕全京城都知道,顾家如今变成这样,就是他秦池背后搞得鬼。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56 首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