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她们在这座小小县城里逛街,跟许多人去旅游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样是走马观花。明霞牵着她们的手,像是一个导游,给两位小游客指出她们路过的每一处地方。 二花来过一次,比她姐熟悉,但她也一样逛得眉飞色舞,还不时凑到大花的耳朵旁边,说起她上次逛凤城县时,知道的事情。 “阿姐,你看,这里就是体育场,周教练他们都在里面练球。” “阿姐,这个地方就是县政府,专门管这里人的,娘说的。” 很多地方其实在二花这个年龄来说,其实并没有更清晰的概念,她也只是记忆不错,把明霞上次说的话复述出来而已。 大花此时的状态,也上次初到凤城县的二花一样,眼睛看耳朵听,就算有不理解的事物,明霞来不及解释,就记在脑子里,只不过,她在碰到一处地方时,眼神中冒出了与别处不同的火花。 “娘,我们去能去那儿看看吗?” 她们一行三人原本站在凤城县的城西的一座石塔前。这座古塔青石为底座,花岗岩为塔身,共计十三层高,石塔上有精美雕塑,应该算是凤城县的一处景致。 明霞到这里倒不是专门为了看塔而来,过来这边是因为凤城县的新华书店就开在此处,明霞带孩子过来,就算买不起书,但总归让她们感受一番满屋书香,也不是坏事。 不过,她们还没走进新华书店,大花看到街对面的一个商店,立刻被吸引了注意力,拉住明霞的衣角,希望能去那边看看。 那边是什么店? 招牌上写着几个大字。 “凤城县竹编厂门市店” 远远望去,门店里的东西不少。门市店看着不大,可摆放的东西也不少,,明霞能想到的日常竹制品,这里都能看到。 大花既然感兴趣,明霞自然不会拒绝。 牵着她们的手,穿过马路。 六十年代的小县城,路上自行车都没几辆,所以路人行走,也基本没有交通规则的概念。明霞记得,她以前工作室就有一位小妹老家在南方一座不大的小县城里,据说是这些年才在部分路口安装了红绿灯。 竹编厂门市店坐镇的店员,是一位上了年龄的大爷,头发发白,体型削瘦,背脊微微有些弓着。 他坐在店门前的一张竹板凳前,手里正编着一个鱼篓一样的竹制品。 明霞她们走到店门,这位老大爷半分眼神也没给,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 她们也确实没打算在这里花钱,便没有出声打扰他,只自己随意看看。二花最轻松,她看个新奇,目光扫来扫去。 明霞则心里对比自己竹编和这些老手艺匠人的区别。 区别当然是有,单纯从竹丝处理的细腻程度来说,明霞和大花这业余入门的手艺,就差了一截。摆在台面上的竹制品,线条匀称,编织紧实,表面光滑,有些箱柜还上了光亮的桐油,防蛀美观。 专业选手跟业余爱好者,果然还是有差距的。 不过,她们家的手工主编品也是有其优点。她们手艺虽不如这些磨练过多年的老篾匠精湛,但样式创新度上更高,虽然细节粗糙了点,但也结实耐用,放在县城里可能会被这些领工资的老师傅比下去,可在白山镇附近也算是能卖出去的。 即便如此,这个行业也只稍微能补贴一些家用。 再过二三十年,等塑料制品普及之后,如今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非常普及的竹篾制品的市场范围会越来越小,慢慢走向没落。 明霞看着蹲在那位老大爷旁边的大花。小姑娘的肘子顶着自己的膝盖,两只手托着下巴,看着老篾匠粗糙的手指,穿梭在匀称的竹丝之间,黑白分明的眼睛里满是别样的神采。 刚才的想法在明霞心中一闪而过,略有点焦虑的念头在大花专注的表情下,仿佛只是一阵不太讨喜的风,转瞬就消失。 也许,她该庆幸,如今这个时代虽然物质水平较低,她也无需逼着孩子们随波逐流,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千军争夺的独木桥上,在千篇一律的基础知识面前,耗费自己年少的热情。 只要不强求孩子人中龙凤,不期盼她们飞黄腾达,那又何妨让她们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你看大花小脸上的表情,很明显,她看老大爷编竹丝的热情,远远高于跟着自己学童谣数学时候。 明霞目光落在身边两位面色越发红润可爱的小姑娘身上,忍不住扬起嘴角,眼眸里的笑意再也没藏住。 当了大半年的娘,也曾经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忧虑重重,夜不能寐,如今,就是眼前大花的表情,让明霞纠结许久的想法霍然开朗。 作为她们的母亲,何须过度思虑担忧,奋起努力,为她们兜底就好。 人生仓促数十年,每日三餐,匆匆而过,最好的日子,就是平静安稳的生活着,然后做着自己心头最喜欢的事情。那高楼广厦,那美衣华服,那金迷纸醉,哪及得这般踏实安心。 明霞抬头,夏日碧空明亮辽远。 她不忘告诉自己,不仅仅是孩子们,就是自己也别忘记了曾经的梦想。 作者有话说: 有童鞋困惑几个娃们的年龄,我之前有说过,再提一次。 大花七岁,二花五岁,三花三岁,花花两岁,最小的宝儿还没周岁。这个年龄是书刚开始的年龄,现在时间线已经过去半年了,都要在这个基础上加半岁。 当初在设定的时候,大花二花的年龄本来应该大两岁左右,但后来因为政策原因,不允许主角未满十八岁怀孕,所以改小了。 从正常哺育的角度来讲,大花和二花的出生间隔是比较合理的,而后续几个孩子的出生时间,可以看出明小丫已经放弃哺乳期,并透支身体地在极为迫切地希望生下一个男孩,这也是后面三个孩子出生年龄比较接近的原因。 至于二花上学年龄,后续会解释。
第112章 回村 ◎羽翼小的雏鸟,终将飞翔出自己的天空◎ 在竹编厂的门市店停留很久, 大花才恋恋不舍地说离开。她们走远几步之后,那位一直在埋头编织的老大爷,才抬了抬头, 看了看她们的背影,又继续低头干活。 明霞她们在新华书店逛的时间不长。此时书籍还远远不到后世那般丰富, 明霞扫了一圈,算了算自己手上的钱,只选了一本书。 65年商务印书馆修订重排的第四版《新华字典》,这一版本封面极其简单, 在白色的封面上印着图书信息文字, 平装本的价格只有八毛钱。 有了这本书, 明霞既可以给自己识字认字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也可以帮助大花她们开始正式学习汉字。 在书店里, 明霞还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小学教材。犹豫了一会儿, 明霞决定找其他人问问能不能买到二手教材, 如果不能, 再考虑买新的。 新买的字典收好,明霞最后带大花和二花去买了光饼, 去江尾的巷子吃了鱼丸,便踩着晚霞的红光, 回到周国红的住处。 别看这个下午她们来来去去不少地方,但凤城县的实际面积不大, 又因为夏天白昼长, 夜晚短, 天黑得迟, 等她们回到周国红家的小院时, 天光的余晖依然亮堂。 周国红带夏哲和安磊每天在训练室不待到天黑不回来。周国红离开之前, 已经跟明霞交代清楚,并给她一把家门的钥匙。 这把钥匙,其实是周国红给二花准备的,明天明霞带大花回铁屋村后,这把钥匙会直接交给二花。相似的钥匙,夏哲和安磊也各有一把,周国红也不介意二花年龄小,直接准备了一把。 一根棉质的红绳,穿过钥匙孔,打了一个死结,长度能恰到好处的挂在二花的脖子上,并能够很轻松的摘脱。 晚上多吃得清淡,周国红下午离开前,请明霞帮忙下一锅地瓜稀饭。 浅浅的大米,切成丝条的地瓜,混煮出清爽可口的稀饭,配上一小碟腌制的黄瓜条,沾着白醋的小虾皮,在这炎炎夏日里,安抚住因炎热而感到焦躁的胃口。 明霞回来的时候,恰好停靠在河边的乌篷船,有渔夫在卖晒好的黄瓜鱼咸鱼干,便称了五只。野生的黄瓜鱼在以后是珍贵的海产,这种晒干之后还有巴掌宽的黄瓜鱼咸鱼干,放到未来几十年,基本上就是一被捕捞就被熟客预定走了,根本不可能奢侈地做成咸鱼干。那时候市面上所有的黄瓜鱼咸鱼干材料都来自于人工养殖的黄瓜鱼。 咸鱼干切成指头粗的小块,架在煮稀饭的锅里一起蒸,就是一份极好的夏日配菜了。咸香富有嚼劲的鱼肉,对流了一整天汗的人们来说,本能地喜欢。 周国红他们回来的时候,盛好的地瓜稀饭恰好温凉,可以准备开饭了。 不过,他们可不是空手而归,夏哲和安磊两个人合抱一个模样类似大冬瓜似的浅色西瓜,吆喝着进屋。 铁屋村的村民极少把土地用来种植这种不能填饱肚子,又占地方的“不实用”瓜果,因此大花和二花这两个山里长大的孩子,倒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大西瓜。 她们好奇地围着那个她们从未见过的大西瓜,巴眨着眼睛听大人们说话。 “我们单位里一位大姐的老家村子里有一片西瓜田,说是沙地的西瓜,特别甜,我就抱一个回来了。”周国红从放脸盆架子旁的挂钩上取下自己的毛巾,畅快洗了一把冷水脸,说道。 “这西瓜太大了,有二十斤往上数吧?”明霞蹲下来,拍了拍西瓜,大西瓜用特别有劲的“咚咚咚”声音回应着,“声音不错,应该很熟,很甜。” 这种大块头的山地西瓜,在未来几十年后的市场上,已经非常罕见了。优良的西瓜品种层出不穷,大多数人更钟爱十多斤重的中型瓜,而不是这种不耐储存,容易起沙瓢的老品种。 “快三十斤了,”周国红从厨房里找了一把刀子,比划着准备把这个大瓜对半剖了,“我也不会挑,想着咱们人多,反正挑个最大的就是了。” “诶诶诶,等等,”明霞看到她马上要动手的架势,阻止说道,“别急,空腹吃不太好,先让孩子们把稀饭吃了,我们把瓜放水里凉一凉,饭后吃吧。” “也行。”周国红惋惜的看了一眼地上的翠绿西瓜,放下手里的刀子。 明霞这次来凤城县,住在周国红家中,极为明霞的感觉到周国红和两个少年与前一次有了不太一样的味道,他们身上与这座南方小城格格不入的气质似乎被这座小城的生活和节奏所改变。 普通细民的日子在琐屑和平淡中,会有一种令人和静的力量。 无论外界的风雨波澜如何起伏动荡,只要坐到饭桌前,亲友围坐,即便只有清粥小菜,也能笑着去面对不过百年岁月。 —— —— 无论是周国红还是明霞,以及跟着她们生活的孩子们,都有早起的作息习惯。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14 首页 上一页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