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坡的角度,明霞估计自己手脚并用也不一定能够顺利爬上去。 但在文丽叶叶走起来,就像是平地一样轻松。 果然是跟着泽丽明凤混的姑娘,实在彪猛。 因为文丽叶叶实在太过热情,明霞没能拒绝这只活蹦乱跳的大野兔,谢过她的礼物,明霞心里也记得,下次来的时候,给这姑娘稍一份回礼。 文丽叶叶两人并没有与明霞一起到白山镇的车站。 他们最后在距离白山镇不远的一处山谷定下了以后交易的地点。 显眼而巨大的岩石,是很好识别的标志,而且那一片区域,白山镇的镇民平日里也不常去。 确定好位置,文丽叶叶他们也没有久留,与明霞告别之后,原路离去。 明霞带着这一次的收获,回到白山镇,刚好赶上了去县城的第一趟班车。 去县城的车比较宽松,明霞找到车尾的位置,放好自己的物品,闭目进入虚拟网络购物系统。 平日明霞在走山路的时候,会顺便把卖家小铺的顾客留言消息处理了。但是今天有其他人在,明霞自然不会在山路上进入虚拟系统,而是坐在车上之后,再打开系统查看消息。 明霞昨晚睡觉之前,把这次上阿佘族换来的苦梨膏上架了三分之二,还没等自己睡着,上架的货品已经全部被扫光了。 这还是明霞为了更多人能买到,在购买数量上做了限制,一人只能购买一份。 否则,很多顾客在给她发消息的时候,都想要五份十份下单。 因为现在货源不足,明霞也取消了预订购买的方式。 有货上架,按地址账户限购,至于谁能买到,只能看手气运气了。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阿佘族嫁接苦梨树种植越来越多,会有所改善。 作者有话说: 欢呼,昨天娃终于复课了。 整整待在家里一个月的时间,天天盯网课,拍照,提交作业,终于可以把神□□给老师了。 不过现在每两天还要排长队做核酸检测,要不然啥公众场合都去不了。 唉,疫情赶紧过去吧,平静的日子太珍贵了。
第171章 四年之后 ◎在县城生活的四年,日子是怎么样的?◎ 在凤城县生活, 对许多周边乡镇的农籍人口来说,远比自己公社大队里艰难许多。 莫说与城镇居民区别最大的粮食供应,就是一日三餐中的烧柴做饭的问题, 就让许多生活在凤城县的农村人,觉得觉得花钱如流水, 日子过不下去。 丘陵地带的乡间,林木繁茂,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好歹烧火的木柴, 拌饭的野菜, 或多或少都能寻到, 把日子囫囵过下去。。 然而一到城里, 事事都要花钱, 生火做饭的柴火, 都要到木柴社买。 因此, 如今城乡的生活状态, 有着非常割裂的鸿沟。 你在乡下守着一亩三分地,集体生产劳作, 我在县城里,靠着粮食本, 数着供应票过日子。 明霞搬来凤城县的前两年,确实比县城里的普通人麻烦多了。 她们在粮食站是买不到供应粮食的。 其他生活在凤城县的农村人, 基本上都是自己从乡下生产大队背粮食。 明霞自然也随大流, 对外的说法是, 一家人吃得粮食从乡下换来。当然, 实际上她们一日三餐吃得精面和精米都是从虚拟网络购物平台上购买的。 虚拟网络平台上的粮食价格不算便宜, 但对出售苦梨膏的收入来说, 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而且就算在精细米面为王的七十年代,明霞还是以几十年后的健康饮食理念,在米饭中加入了豆类和薯类。 这些杂粮类的作物,在现实中购买的价格比大米低很多。混合烹饪,明霞一家人一个月在虚拟网络购物平台买的米粮,也就是五十斤左右。 虽然在凤城县的生活,比居住在大山里基本开支多了不少,但与明霞感受到的便利相比,这一些支出明霞觉得是有价值的。 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不用将每天的大半时间花费在漫长的山路上,不用每天漫山遍野地捡拾木柴树枝,这其中节约的时间成本,就无法用金钱来估量。 显而易见,半到县城之后,明霞和孩子们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明霞在去生活稳定之后,报名了附近几个工厂联合开办的扫盲班。 明小丫从来没有上过学。在红孩子们心中,她们娘会认字看书,懂得许多东西,都是她自己学来的。 就像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学校的学习只占一生当中很短的时间,自学才是一个人成长的主要方式。 这些想法,也许孩子们现在还无法很深体会,但明霞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把这些成长的经验慢慢浸润在她们的记忆里,是一粒树种,在将来发芽,壮大,开花,结果。 明霞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们自我学习很重要,也没有忽略给自己增加硬条件。 凤城县虽然是一个小县城,也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在获得扫盲班连续三期的证书后,明霞有了报名县城夜校的课程的资格。 夜校,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几十年后几乎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但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受教育程度很低,扫盲班,夜校,函授班是许多离开学校课堂的成年人学习的渠道。 学校白天给普通学校上课,晚上则是留给成年人学习的时间。 明霞现在年龄无法重回学校,也没有精力在全日制的课堂上安安心心的念书,却可以通过国家提供渠道,利用业余时间,获得同等学力。 通过夜校的考试,就能获得等同于初中的证书。 而教师进修学校的函授班,有专门的高中函授和专科函授班,明霞只要通过函授班的课程学习和考试,就能获得同等高中的学历证明。 而专科函授班里就有高中学历的在职人员报名学习,学习进修的人员包括教师,医生等。 以明霞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来说,在规定内最短时间,完成函授班的学习和考核,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更况且,明小丫这具身体的天赋很好。 虽然明小丫从没有上过一天学校,但明霞这辈子念书感觉比上辈子容易多了。 上辈子明霞是一个普通人。 因此在学习上也遵循大部分普通人的记忆规律,记忆,遗忘,背诵,再次复习,不断强化,十分努力最终才能掌握某一门课程80~90%的知识点。 明小丫不同。 一本理论知识的书籍,枯燥乏味,她只要看过1~2遍,基本上能八九不离十的复述下来。 一篇是数千字的文章,重复4~5遍,至少在2~3个月时间内,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 花花小朋友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来自母系的传承,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可以想象以明小丫的记忆力,如果给她足够的学习条件,一定会是铁屋村里飞出的耀眼金凤凰。 很可惜,这个位姑娘从来没有机会。 时光宛如流水冲刷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不曾虚度充盈而饱满的日子,犹如白马奔腾,转瞬而过。 不知不觉中,明霞一家在凤城县,生活了四年。 这四年,摇摇欲坠的木屋被拆除,一座三房一厅的青石红砖瓦房搭建起来。 这四年,明霞自己完成了扫盲班,夜校初中段,以及函授班高中段的课程。按照现有的政策,明霞如今相当于拥有高中学力,是可以报名参加高考考试。 这四年,大花完成了小学的学业,去年从小学升入初中,身形抽条似得长大,眉眼长开,身高已经与明霞相差不大。 这四年,二花只跟着周国红回来凤城县两次。当年那个瘦瘦小小的,爱捉鱼摸虾小丫头,已经是国家青年队的主力选手。 同样在这四年,三花和花花小朋友从小学升入三年级。一个从来没将学习这件事放在心上,另一个也从来没将学习这件事放在心上。 一个是县城图书馆的专业户,一个天天跟邻居的小娃儿丢沙包,踢毽子,整日没心没肺地疯玩。 再过两年,一个新的年代就要到来。 去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虑的家里的几个孩子,明霞没有报名参加。对于一个上辈子完成了十九年学校教育的中年人来事,她对进入大学没有太大的执念。 高考,对她而言,更多像一种渠道,在合适的时间,翻开牌面。 改革和开放,对一座面朝大海,有着得天独厚条件的县城来说,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那有着历史斑驳印记的百年城墙,在明霞搬到凤城县的第三年,已经只剩下西面山坡上一小段残留的墙体。 屹立的城墙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那属于这座小城的独特风韵,就像被拦腰铲去大半。 在七十年代的后期,新建的砖瓦房,开始侵占青石房和古老木屋的地盘。 明霞一直有带孩子们去城外莲花峰爬山的习惯。 一年复一年,他们站在峰顶,看着这座小城逐步变迁。 城墙外,那陆陆续续搭建的民房,迅速被纳入城关的范围之内。 明霞一家靠近城墙的房子,在这青石坍塌的瞬间,就不再属于城郊的范围,距离新建的农贸中心市场,也不过是两三百米的距离。 说起来,拆除城墙这件事儿,与明霞一家也有点关系。 城墙是一座城市的铠甲。 墙底是方正的青石,墙体是特殊烧制的青砖,而墙面的粘合剂,则是据说加入了昂贵蛋清、红糖、糯米的独特配方。 砸碎的砖头,大多是被县城里的人家捡回去,不管是搭房还是砌墙,大多都能用上。 那些粉碎的土末,不知有何用处,也有人跑去收集。 最为昂贵的应该是城墙底部的青石,自然不能平白被搬走,但却可以交钱来买。 明霞也恰好是赶巧了。 那段时间县城建房的人还不多,政府和公家单位也没有什么大型的建筑项目,她从城墙拆建的工地上,买到了一批墙底的青石。 知道她买了这批方块青石,与她关系极好的邻居刘姐,还特意找上门来问了这件事。 她很疑惑明霞的决定。在刘姐看来,老石头虽然方正,但是摆在城墙根儿数百年了,小孩儿踢砸,闲人涂抹,风吹雨淋,烈日暴晒,青苔密布,怎能比得上石器社石匠新打磨出来的花岗岩。 明霞一家现在生活不错,哪里会用得着省那么点儿钱? 林霞也很难向刘姐去表达,自己对老建筑上所蕴含的时光痕迹,有着强烈的偏爱。 在她看来,无论多么巧夺天工的匠人,都无法将历史打磨的美,赋予材料和建筑上。 林霞并没有解释的很清楚,刘姐也不是一个刨根究底的人,两人的话题很快转向其他地方。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14 首页 上一页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