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孩子的母亲连滚带爬扑在她身边,那女子形销骨立,面颊眼眶凹陷,两眼睁得极大,甚是骇人。女子抓着她脚踝,惊神惶恐地呼喊,却因缺食少水,喉咙嘶哑、声音微弱。 辨别许久,她终于听懂,旋即不顾晕眩追出去。 那男人,竟要将自家婴孩,换与旁人作粮。 ——“这么大的飞蝗,吃人吗?” ——“回公主,蝗虫不吃人,但人会吃人。” ——“人吃人?真恶心。” 想起宣禹山的两具道士遗骸,想起那截指骨上细微的齿痕,她忽然觉得肠胃翻涌,继而蹲在路边,捧心作呕,却只吐出些许酸涩苦汁。 肺腑间翻江倒海,愈发难受,可再迟些,那婴孩就不知要成谁家盘中餐。她挣扎着站起,继续前追。 最终在株树衣剥尽的枯木下,她找到那男子。男子怀中抱着名面容发青、四肢僵硬、死亡多时的孩童,依靠着树干痴痴发笑。她再三追问,才问出他孩子的去向,复又赶去。 远远的,听到微弱婴啼,她脚步再快,扑开扇柴门闯入屋宅。是对瘦骨嶙峋的夫妻,妻子正在悄悄生火烧水,丈夫正掐着孩童的脖颈。因久未进食,力气太弱,过去许久,婴孩仍能喘息。 她夺过婴孩,再从厨房抢来菜刀。 “想吃东西?跟我来。” 她抱着婴孩,提着菜刀,一路回到茅屋,孩子的母亲伏在地上不住哭泣祈祷。她将婴孩还给母亲,随后叫醒四周奄奄一息的人们。 刀锋在掌心划过。 血液涌出,滴落在破旧的陶碗中。 碗底满布鲜红,脸色越显苍白。 她将血碗捧给那对夫妻。 “饿了,你们可以饮吾血、啖吾肉、食吾骨。”她回身望着众人,“我,空受朝拜,唯有血肉,可供你们果腹解饥——还有谁饥饿难耐,尽管带着碗来。” 或是因饥肠辘辘而行动迟缓,或是因心有忌惮而不敢妄为,四周无人动作。 她问:“食一人肉,解一时饥,负一世罪,值当吗?” “喝这一口,是一辈子的罪业,可少这一口,半天都熬不过去了!”那对夫妻在众目睽睽下将一碗血饮尽。 妻子久未见荤腥,忽饮生血,不住扶墙作呕。 丈夫抹着嘴角,舌头将溢出的血一点一滴舔舐干净。 不知是谁,吞咽着口水。 又不知是谁,畏畏缩缩捧上只陶碗。 “观音娘娘,可怜可怜我吧,太饿了,实在是太饿了。” 作者有话说: ①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 ? 第114章 啪啦。 陶碗触地碎裂。 随之而来是声怒吼,自肺腑,涌上喉头,带着剖肝泣血的泪,震响四野。 是那位母亲,放开面色青紫的婴孩,用尽毕生气力,掀翻陶碗。 幼童纤弱,不知窒息或者饥饿,终究断了气。 “是你杀了我孩子!你们杀了我孩子!饿了吃我!吃我啊!为什么要吃我的孩子?”母亲哭喊着,“吃我,吃我好不好,放了我的孩子……” 一声声,一滴滴,传入她耳。 像把利刃,剐过五脏六腑。 “都饿。”赵令僖捡着碎陶,一片片,都揣在怀中。声音细微温柔,却比愤怒的嘶吼更加有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忘记你们没读过书,不认得字,或许听不懂这两句。换种说法。这世上,无论什么时候,不会人人都挨饿,总有人能吃得饱饭。” 周围静了许多,母亲哭得力竭,空张着口。 “对。观音娘娘说的对。” “有人吃饱饭,可我在挨饿。” “我听说镇上高老爷家,每顿饭有鱼有虾、有鸡有鸭。他家一桌饭,够我们一屋子人吃一天。” “还有谢老爷,俩月前还在施粥,嘿,一碗粥五粒米。现在,五粒米也没了。” 陶片尽藏怀中,她缓缓起身:“五粒米,一碗粥。一天两天饿不死。饿死的人,我见过,你们也见过,太难受了。不如投河上吊,痛快点,少遭罪。不想饿死,有两条路可走。往西二十里,是平康河,往东二十里,是善怀镇。去善怀镇的,跟我来。去平康河的,随你们。” 长久饥饿令她身形瘦削,腰带愈显宽松。她解开腰带,重新绑扎,刀紧紧缠在腰间,再披件破旧外袄,遮住残缺的刀刃。 二十里,寻常日子,只需一个时辰。 这一次,她从天亮走到天黑,身后的队伍越走越短,站着的人越来越少。敲开高家大门时,身后只剩下些精壮中青年,和那位声嘶力竭的母亲。 “谁啊?”高宅看门老人提灯照着,“滚滚滚,到别处讨饭去。” “想见见高老爷。”她抬脚跨过门槛,卡住大门。 身后饥民跟着喊起,声音越来越大,周围的房屋零星几盏灯亮起,几扇门悄悄拉开一线,盯着高家宅门。 高家屋宅的灯烛次第点燃,高老爷捧着手炉、披着斗篷匆匆出来。借着灯光一照,再看她身后的饥民队伍,高老爷了然道:“我当是谁,十里八乡有名的活菩萨。是来化缘的?大半夜的,来人,去抬两袋米来。算是给咱们的活菩萨上个供,添点儿香火钱。” “高老爷。”她跨过门槛,脚跟贴着门槛站立,负手探身向前,目光在宅院内扫过。 精致雕花的窗棂,枝繁叶茂的盆景,铺满青砖的地面。 两名精瘦的仆役汗流浃背,抬着两个半满的麻袋,踩着青砖缝隙,步步艰辛走到门前。麻袋被丢在她脚前,溅起的灰尘落在她单薄补丁的布鞋上。 “我们这些人,两袋米,不够分呀。”她踢踢麻袋,“香油钱,这些可不够。” 高老爷摆摆手,仆役抬着麻袋丢出门去。 雪又飘下。 “这年节,谁家都不容易,菩萨也不能只渡穷人,不渡我们啊。”高老爷紧紧斗篷,握紧手炉,叹息着说:“就这些,再多没了,够你们吃些时候了。” “是啊,不能只渡他们,不渡你。”她摸摸襟怀,碎陶凹凸不平,尖利的边缘隔着布料刺痛她的掌心。掌心的血又开始淌起。 高老爷再挥挥手,看门老人要关门,她仍在门槛内。 “不能不渡。” 暖的。 血液从额头淋过,划过右侧眉眼、脸颊,描过嘴角。 很暖。 雪夜,热血尤显温暖。 刀别回腰间,她冷眼微垂瞥向地面。 高老爷捂着脖颈躺倒,仆役与老人,六条腿,齐齐瘫软,站立不起。灯笼落在地上,烛火散落,将纸与骨点燃,火焰燃起,照亮遍布惊呼的夜。 她的手探入火中,掰下截竹骨,带着火,退过门槛,仰面看着高宅门口挂着的灯笼。 “灯笼点亮。”她将竹骨递?????出。 骨尖的火照亮她干净的左脸。 火苗在黑夜中悬着,寸寸向下,越燃越暗,再有分毫就要舔到她的指尖。 有人接下点燃的竹骨,踩在同行人的肩头,依次点亮门前两盏灯笼。 “高老爷,布善与人,是该受百姓瞻仰。可惜夜黑风高。”她抬头看着两盏灯笼,“吊在灯笼下吧,有罩遮风,有灯照亮,看得清楚。” 饥民随她走进高宅,扫过所有屋子。 夜里高宅灯火通明,灶火燃起,流水般的菜肴送入厅堂,一盘又一盘,饥民吃撑了肚皮,却还不停下。 桌上盘盏堆积,她却腹中空空。 次日早晨,院中青砖铺着层皑皑白雪,风刮过,露出其下殷红的冰。 官兵围在高宅门前,将灯笼下冷硬的尸身放下,提刀拍响房门。吃饱喝足,一夜温暖,饥民们经一夜休整,终于清醒。惶惶不安,左顾右盼。 她这才端起碗冰冷的粥,挑出五粒米,摆在掌心,而后逐粒吞下。 “有鱼有虾、有鸡有鸭。”她站起身,“还有五粒米。” 饥民们在她平稳温柔的声调下逐渐安静。 “五粒米,我替你们吃了。”她拿起筷子,夹起块鱼肉,放在旁边被吃得空荡荡的盘中:“余下的日子,无米可吃,鸡鸭鱼肉还有得是。我每日都在唱经,可佛祖总也不听。或许渡人,本就不该唱经。” 那名母亲从角落站起:“观音娘娘,你带我吃饱这顿饭,也能带我吃饱下顿饭。外面那些官兵,从来没给我过一个馒头一粒米。我孩子死了,我男人成了吃人的疯子,我活着没有意思。人是我杀的,我去偿命。” “不是我带你吃饱饭,饭都是自己吃的。”她站在门口,“以后的每顿饭,都想自己吃、吃饱的,跟我来。” 饥民瑟瑟,犹犹豫豫。 直到那名母亲毅然决然跟上,零星又有几人缓缓站起,跟随而去。他们摔碎盘盏,握紧碎瓷,抄起扫帚,举起花瓶。等到院门打开时,她的身后已聚着一群视死如归的将士。 门外的光落在她脸上。 她抬起手,遮住晨光。 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响起,如云中惊雷坠地。 她抬起眼,瞥向门外。 “属下来迟。”白双槐跪地叩首,“如何处置,请公主发落。”他将前来问罪的官兵尽数捉拿,钳住口舌,压跪在地。 她跨过门槛,满布伤痕的手扶起身披风霜的白双槐。 “不迟。” 东岭至此,山水迢迢。 信去东岭,人到原南。 她算过时间,涉沼泽、翻瘴岭,再快再快,也要五日后才能抵达。 白双槐来得何止不迟。 目光一扫,见只寥寥十数人,她再问:“来了几人?” “原有精锐二百,这些年碍于粮草供给,只增训二百,共计四百精锐。”白双槐自怀中取出印鉴奉上,“因怕引人注目,分散为六人小队各自行军,定于十月初十善怀镇北十里坡集合。属下带领两队先行一步赶来增援公主,没想到还是来迟,叫公主受委屈了。” “十月初十。”她低声盘算,“通知善怀镇上大户,将囤积粮食送到镇东戏台。” “如若那些大户不从,该如何处置?” “如有不从,格杀勿论。” 院中饥民战战兢兢,她回身笑说:“还要劳烦几位去镇周看看,将乡亲们都带到镇东戏台,以后就在那儿烹饭煮粥,先将这个冬天熬过去。” “可……”有人犹疑不决,先前的勇气在听到刚刚的对话后荡然无存。 “总要先吃饱饭,不是吗?”她顿了顿又说,“我这位兄弟初来乍到,还要劳烦熟悉善怀镇的乡亲带路,去敲敲大户的门,借些粮食给乡亲们过冬。” “我以前给镇上大户洗衣,路熟些。”仍是那位母亲,“这位将军,我来带路。” 她叫住那位母亲:“辛娘,你先带人去找你丈夫,找到后如何处置,你说了算。”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25 首页 上一页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