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梁武帝萧衍,做皇帝做的好好的,颇有政绩,如果一直这么坚持下去,说不定就是一位流传千古的明君。 怎么想不开,突然去做什么和尚,那个和尚又是什么,能比一国之君这个位置更加刺激? “萧何,你这后世的子孙不太行啊,好好的皇帝不想做,非要做什么和尚,和尚能做什么?”刘邦忍不住吐槽道。 也不知道那个萧衍是怎么想的,将那种至高无上权力攥在自己的手中,那是多么令人向往啊,结果人家偏不要,非要做什么和尚。 萧何也无奈摇头,他哪里知道后世的那些子孙是怎么想的?三辈以外就很难知道那些小辈们的想法了,更不用说二十五世孙。 “刘季,你不要光顾着吐槽我,说不定你的子孙后代,更加糊涂呢。” 刘邦:“我和你可不一样,我的那些后辈们如果有机会做皇帝,说不定都乐死了,哪里还会挑三拣四!” 萧何摇头,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如果不是意外点上了神赐之物,他又怎么可能知道自己竟然是西汉开国名相? 而现在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官吏而已,未来就有着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更何况是周围其他人。 梁朝。 祭坛周围。 梁武帝正在搀扶一位向自己跪拜的大臣,一时间君臣相得的气氛格外融洽。 就在萧衍立下雄心壮志,准备大展宏图,做出更加宏伟的功绩时。 天上的神女却话音急转,刚刚还在夸赞他的诸多功绩,是难得勤政爱民的好皇帝,然而只是转瞬的时间,这个皇帝又变成了千古笑柄。 千古笑柄?不对啊,他如此勤政爱民,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怎么可能是千古笑柄?不应该是难得的明君吗? 萧衍直愣愣的抬起头,甚至因为太过震惊,都忘了手里还在搀扶一位大臣,紧接着只听到轰的一声,那位大臣甚至没能被扶着站起来,还重新栽倒在地,差点直接滚到祭坛下面。 “改行”做和尚? 这是说自己在位的时候出家了吗?他确实对佛教颇为推崇,可也不至于直接出家。 难道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梁武帝想了半天也没有思绪,只好继续看着天幕,准备听神女接下来的预言。 【公元五二零年,梁武帝改元普通,虽然年号为普通,但这一年可并不普通呐! 因为这一年其实算是一个分水岭,在这年开始,梁武帝多次舍身出家,甚至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也是在这一年开始,梁朝的大臣们开始追着皇帝的屁股后面跑,挖空心思耗尽国库,一次又一次把他们的怨种皇帝从寺庙赎回来。】 唐初。 李世民叹了口气。 梁武帝在位前期确实政绩斐然,然而却过于崇佛,而且还听信小人,之后落的那个下场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了。 “所以国君就像容器一样,天下百姓就像容器里面的水,水的形状或方或圆,不在于水本身,而在于承载它的容器啊!” “昔日尧舜都是仁义之君,所以天下的百姓都愿意跟着他们行善。桀纣残暴,所以天下百姓们也会跟着他们学恶。” “而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后期只爱好释迦的教义,而且还亲自舍身,天下百姓们自然也会跟着有样学样,所以唐朝也要引以为戒。” 其他地方大臣们纷纷拱手应是,至于身后的史官,则是刷刷刷的把天子的言论都给记录下来。 …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萧综叛逃到北魏,还要给当初的敌人披麻戴孝,打击到了这位皇帝。 可能是因为参与太多征战杀伐过重,杀尽明帝的后裔,让萧衍感觉到了罪孽。 反正梁武帝是铁了心要遁入佛门,甚至到了抛弃国家的地步。 即使早期的梁武帝,对于儒家还是挺喜欢的,对于道家和佛家也颇为推崇,但也没有到那种舍身忘国家的地步。 但后来,萧衍的思想逐渐发展,他甚至亲自著佛书,提出三教同源说。 这个三教同源是怎样同源的呢?他认为儒、道皆源于佛教,所以其他两教,应当应依附于佛教。 他认为老子、周公、孔于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孔子是师徒关系。】 这一次还没能等秦九解释完,观看视频的各朝各代儒家子弟和道教子弟都坐不住了。 尤其是秦朝时期的儒家子弟,一个个都撸起了拳头,恨不得对着梁武帝那张大脸砸过去。 这张脸是有多大,竟然认为儒家来源于那什么佛教! 你尊重过他们的孔圣人孔夫子吗? 那可是实打实的圣人,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教派就能碰瓷的! 你尊重过本门的尊长,孟夫子,荀夫子吗? 秦朝。 淳于越更是气的胡子都翘了起来,他甚至对着天幕大声喊道:“岂有此理,这个梁武帝怎能这么糊涂?” 亏他之前还觉得萧衍这个家伙太可惜,前期的政绩如此卓绝,后期却因为重复耗尽国力,反而被硬生生饿死。 现在看来饿死还是太简单了,这么昏庸,不辨是非的皇帝就应该惨死才对! 气死了! 梁朝。 茅山。 身穿道袍的陶弘景手持画卷,静静的跪坐,凝望天幕。 天幕上恢宏壮丽的神迹,让他看得逐渐痴迷。 和其他人不一样,陶弘景自幼的想法就与众不同。 其他众人希望做官,希望发财,或者希望名垂青史…… 而陶弘景志在养生,倾慕隐世生活。 后来他甚至直接辞官,隐居到这茅山之中,不与世交。 若不是当朝皇帝萧衍与他有故,他也不会在乎到底谁登基为帝。 就在他自以为参透道家理论,甚至着手编订道教神仙谱《真灵位业图》的时候,如此恢宏的神迹突然出现在所有人上空。 这一刻,他狂喜万分。 原来道教的神仙理论确实存在,这天底下真的有神仙,只不过之前的那些先辈们都没有看到罢了! 后来天上的神女开始预言未来,他差点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神女自称任九儿,那天上出现的这位,就是九光元女啊! 根据葛洪仙师的记载:元始天王与太元玉女相媾,生扶桑大帝东王公,又生九光元女,号日太真西王母。 若非九光元女,又如何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 如果是道教最高领袖,玉清元始天尊的女儿,那一切就都能说得通了。 所以陶弘景自从“猜测”出来神女的身份,就一直跪在茅山之上,神色恭敬。 然而等到神女盘点梁武帝,也就是他那位好友萧衍竟然认为,道教源于佛教,这一点彻底让他破防。
第63章 又又又又出家了! 二仪未分之时,元始天王,可是公认的道教鼻祖! 被称为“一气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圣登玉清境始气所成日天宝君元始天尊妙无上帝!” 乃三清尊神之首。 又和其他教派有什么关系? 这一刻,陶弘景几欲吐血。 这个故交好友,还是不要了吧!省得以后看着糟心! 【其实早在梁武帝登基三年后,就曾经发布过诏令:“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 这时候的梁武帝,就已经比较崇佛了,只不过那个时间段,他还是为天下着想的皇帝,为一些学生免除学费的康城五经馆,就是在那个时间点建立的。 然而,随着时间拉长,萧衍对于佛教的态度也逐渐痴迷。 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南梁境内的寺庙一座座拔地而起,无数佛像因为有着萧衍的支持,被建造出来。 有句出自杜牧《江南春》一诗的千古名句,是这么描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这句诗的描写就可以看出来,梁朝的佛教有多么兴盛。 后来,六十多岁的萧衍第一次舍身,是在同泰寺。同泰寺可以称得上是梁朝众多寺庙之首了,梁武帝数次出家,都出现在这里。 普通八年,他第一次前往寺庙舍身出家,好在安然无恙的回来了。 怎么说呢,第一次还记得回来,还记得大赦天下,改元大通,已经算是还不错了。 但是三年后,他那是直接脱下帝袍,换上僧衣,遁入空门呐。 在四部无遮大会中,他当众讲解《金字三慧经》,九月十六日又讲解《大般涅槃经》,俨然是一位非常成熟的僧人了。 那群大臣们,还有当朝的皇太子都非常震惊啊! 不是,你皇帝自己跑了,还去出家! 那他们这些大臣怎么办?难不成要一起跟着出家,那这南梁还能要吗? 干脆打包打包送给北魏算了! 当然,即使再怎么吐槽,心中再怎么震惊他们也只能任劳任怨聚集在一起。 皇帝一心出家,那还能怎么办呢?这朝廷总不能不要吧?没了皇帝他们天天上朝对着谁念叨去啊? 于是这些大冤种们在一起凑吧凑吧,捐钱一亿,才将他们的“皇帝菩萨”赎回去。】 西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汉武帝将这首诗重复了一遍,心想这首诗描写的妙啊,不仅描写出了那些寺庙的数量,甚至还讽刺了那个梁武帝崇佛无度。 妙不可及! 那个叫做杜牧的人,果然才华横溢! 秦朝。 嬴政此时的面色十分疑惑,这个佛门就这么有吸引力,让一位前期政绩斐然的皇帝甚至忘却自己的国家,只顾着遁入空门吗? 那可是一亿钱啊!一亿钱能够买来多少粮食,能够给大秦军队装备多少精良的武器? 可是这个梁武帝,竟然还需要他的大臣们花费一亿钱把自己赎出去,难不成被那些佛门弟子绑架了? 怎么可能,区区教派而已,竟然敢绑架九五至尊的皇帝。 只能说这个萧衍是真的一心向佛了。 图什么呢? 没怎么接触过佛门,甚至把儒家法家都视为统治工具的嬴政非常不理解。 法家能够为秦国的统治服务,能够壮大秦国,那么就善用法家。 但是如果让法家踩在自己的脑袋上,那嬴政可能还会想,肯定是那群人活腻了。 刚刚统一天下的始皇帝,非常不理解梁武帝的所作所为。 不过他也看得非常清楚,梁武帝萧衍的心已经长在了那些寺庙中,那些大臣们赎回来一次,还能次次都赎回来吗? 怪不得一开始对这人的评价就是崇佛耗尽国力。 按照这个德行,这个梁朝的国库就是有再多的钱,也禁不起这么折腾。 【那群大臣们一起凑钱把皇帝赎出来,可算是松了口气,但是他们没高兴太久。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87 首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