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六部的官员换来换去,仍旧没有找出一个真正让崇祯陛下满意的人才出来。” 大明朱由检:…….. 万朝中的所有人:…….. 咱就是说,十七年间这大明皇帝居然换了五十位内阁大臣,是不是有点太频繁了? 所有大明皇帝看到这里,也是纷纷咂舌。 如乔姑娘所说,是皇帝就有疑心病,可犯病犯到这种程度的,他们也是第一次见。 直播间中,乔安还在继续: “但是大明,真的就没有人才了吗?” “不,明朝末年,是英雄倍出的年代,名臣良将不在少数,可却因为崇祯陛下的猜忌多疑之心,不是被逼死就是被罢官。” “比如,一代名将袁崇焕,负责提督辽东,他在与皇太极的对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大大压制了皇太极的实力,使他们在短期内无法侵占明朝的土地。” “于是皇太极便使了一招反间计,派人四处散播谣言,说袁崇焕要屯兵造反,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崇祯陛下的耳中,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心理,于是崇祯陛下直接将人骗回京城,关入大牢,最终将其斩杀。” “辽东战局本就是瞬息万变,崇祯陛下阵前换将,也使得满清军队有了可趁之机。” “而这位曾挫败努尔哈赤,击退皇太极的一介书生,没能马革裹尸,死在战场之上,但却惨死在崇祯陛下的猜忌之下。”
第436章 错失良机 “而这位曾挫败努尔哈赤,击退皇太极的一介书生,没能马革裹尸,死在战场之上,但却惨死在崇祯陛下的猜忌之下。” 大明朱由检:…….. 大明朱由检:乔姑娘不是说,这袁崇焕对于后来而言,颇有争议? “有争议是有争议,但这不代表,他就是个无用叛国之人,对于辽东局势,他只要站在那,就能威摄建奴骑兵,使敌军不敢轻易向前。” “虽然他是有点自己的私心,但对于大明,对于崇祯陛下来说,还算是个忠臣,不然后世也不会把他给划分到民族英雄行列里去。” 大明朱由检:…….. “再比如,负责对抗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起义的孙传庭。” “在各地农民起义,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时,一个名叫孙传庭的人被推上了前线,前往西北剿匪,镇压农民起义。” “他临危不惧,镇定指挥,不久就剿灭了陕西的匪寇,覆灭了当地自立谋反的高迎祥。” “但陕西一战,并未能扭转整个大明日落西山的局面,一个高迎祥覆没了,农民军拥戴李自成成为新的闯王。” “关中、河南等地也竞相发生起义。大明各地仍旧是战火绵延,民不聊生。” “可这种候候,大明朝廷在做什么呢?” “他们在党同伐异,在相互攻讦,崇祯陛下更是不遗余力地在打压功臣,生怕他们势力过大,影响到他的绝对统治。” “当时起义军接连受到孙传庭镇压,就连李自成也被压得连连受挫,崇祯陛下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起义军已几乎被平定,于是召孙传庭进京受封。” “谁知孙传庭刚入京,就被诬陷下狱了。” “明明立了大功,没有封赏不说,反倒是要受诬陷下狱,这搁谁谁受得了?” “尤其是在这种战火连绵,各地皆是纷争不断的时侯,崇祯陛下却因为猜忌而打压功臣,将这一位唯一有可能拯救大明的将军给直接贬为庶民,囚禁起来。” “于是乎,知道了孙传庭被囚,李自成喜不自胜,他的农民军也借此时间,加速扩大,短短数年便发展成了十多万人,崇祯陛下这才慌了,赶紧下令释放孙传庭,让他去对抗李自成。” “这种时侯,再对上已经发展壮大的李自成,明军已经没了什么胜算,朝廷没钱支援军饷,更没有充足的资源,一切都得孙传庭重新开始想办法。” “孙传庭好不容易拉起一支军队,崇祯陛下又开始了骚操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孙传庭将军队训练好,就接二连三的下旨催促他领兵出关,与李自成决战。” “据说孙传庭痛苦难当,是哭着带兵上的战场,很快这一支还未曾准备好的新兵,便被李自成击溃。” “败兵溃不成军,只得退守潼关。” “整个战争过程让人感到悲痛和绝望,因为明朝的军队没有得到足够的资源和支持,而崇祯的干预也让局势变得更加恶劣。” “可崇祯陛下依旧没有停手,连发数道旨意,逼迫孙传庭出战,大有一种你不出兵就是不忠君之意。” “最终,孙传庭被迫出关与李自成决战,大败,全军覆没,身死战场。” “而自此之后,大明最后一个忠心大将,也因为崇祯陛下的瞎指挥而兵败身亡,所以后世人称,传庭死,大明亡。” “崇祯陛下为何要如此逼迫一代名将,未曾准备好就得上战场赴死?” “无非是因为崇祯陛下此时已经不信任任何一个人,对于你来说,孙传庭在外领兵,很容易养寇自重,这份威胁,要远远比李自成还要大的多。” “甚至于在孙传庭死之后,崇祯陛下也认为这不是因为自己的指挥失当,而是给已经战死的孙传庭安了一个诈死潜逃以致战败的罪名,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单此一举,便已是寒了所有武将集团的心。” “所以为什么在李自成攻进北京之时,没有武将率军前来京师驰援,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如此。” “皇帝不相信臣子,动辄以杀戮来治国,臣子又何敢再将性命忠诚,交付于皇帝之手?” “别人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崇祯陛下却是用人必疑,朝中大臣只要有一点不合你的心意,你就立马换人。” “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真正做实事的大臣们既寒心又担惊受怕,有想要报国的仁人志士根本就不敢为朝廷效力,生怕一个不小心被皇帝猜忌,从而牵连到自己全族。” “这也就造成了到后来朝廷无可用之人,京师危急之际,崇祯陛下召天下兵马进京勤王,无一将敢来驰援,城破国灭之时,崇祯陛下示意敲钟,召集百官,也无一人愿意进宫。” “落得这般无人相助的下场,这也跟崇祯陛下的性格缺陷是有一定关系的。” 大明朱由检:……… … “这第三点原因,对局势把握不明,性子犹疑不定,屡屡错失良机。” “这一点,其实还真不太好说,因为崇祯陛下常年坐镇于宫庭之内,不知外面世界已经乱翻了天。” “尤其对于内忧外患来说,要么是执行攘外必先安内,要么是和起义军和谈,共同抵抗外敌。”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好,唯独不能两线作战。” “此时的大明,已经处于濒临崩溃的节点,但依然还有一击之力,只要决策正确,未必不能再为大明续命几十年。” “其实在当实,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想让崇祯陛下封他一个西北王,只要崇祯陛下答应,暂时封个王安抚住李自成,同为大明人,他便可以率领军队,调转矛头,帮助明军抵御清军。” “崇祯陛下原本是有些心动的,但耐不住朝堂之上,众位大臣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谏,说什么如果封李自成为王,势必会影响皇帝的威严,如此这般,实在有损朝廷颜面。” “于是崇祯陛下拒绝了。” “李自成得知消息后,一不作二不休,你不给我封王,那我自己来取,于是他直接率兵打到了北京城下。” 大明朱由检:…….. “其实崇祯陛下也知道,两线作战对于当前的大明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就想让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主持与当时的后金议和。” “结果陈新甲不靠谱,还没议和呢,消息先传出来了,朝廷舆论顿时哗然一片,满朝东林党人一口一个天朝上邦,泱泱大国,怎能与贼寇为伍?”
第437章 情况复杂 “结果陈新甲不靠谱,还没议和呢,消息先传出来了,朝廷舆论顿时哗然一片,满朝东林党人一口一个天朝上邦,泱泱大国,怎能与贼寇为伍?” “这一招逼得崇祯陛下头都大了,当即表示这都是陈新甲自己一个人的决定,您老人家并不知情,于是直接将陈新甲给杀了。” “从此之后,朝廷之中再无一人敢谈议和之事。” “无论是攘外还是安内,崇祯陛下一个也没做到,还是将大明给逼上了两线作战的拉锯战场之上。” “于是卢象升、孙传廷、洪承筹被迫两线作战,这边刚刚稳定,崇祯陛下又下旨让带兵去那边支援,拆东墙补西墙,朝廷粮饷也经常拖欠,使得几方大部队在战场之上,经常是饿着肚子,疲于奔命。” “而朝廷之中,不但有崇祯陛下在瞎指挥,还有像杨嗣昌这种刻薄自私的小人在背后屡屡作崇。” “战场之上,危难重重,可武将们还要提着心来提防朝中小人,以免自己走上袁崇焕的老路。” “当真是既费力又费神,没钱没粮还得随时担心自己会掉脑袋,在这种情况下,当初那一腔想要报效国家的热血,也早就被崇祯陛下这接二连三的骚操作给直接扑了一盆冷水。” “立了功没有封赏,稍微犯点错就得被砍头,忙里忙外地上前线打仗,还得随时提防着背后有人捅刀子。” “为什么说明朝末年投降清军的队伍都是一支又一支,投降清军的人那是一个接着一个。” “君不见真正忠君爱国的仁人志士,大多死在了皇帝的猜忌逼迫之下?” “将士在外,军情千变万化,崇祯陛下高坐宫庭,不明前线战况,却还要瞎指挥,这种时候,你能做好后勤补给就已经是天大的帮助,可就连军饷也凑不齐。” “将士们要饿着肚子去上战场拼杀,他们又怎么可能拼得过对方人强马壮呢?” “所以,在后期很多场对抗清军的战争之中,有些根本性原因,竟然是因为弹尽粮绝,无力反抗。” “这种血淋淋的现实让所有将士都意识到,大明江山气数已尽,因为他们的皇帝非但拿不出半分粮饷,还随时准备瞎指挥,送他们上战场去死。” “唯有朝堂之上的那群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仍然在高唱赞歌,为大明的灭亡而鸣钟!” 轰得一声,崇祯只觉得脑中一片惊雷,将他整个人都炸得体无完肤,过于急躁,独断专行,疑心病重,性子犹疑。 乔姑娘所说的这么多,全是他这个皇帝的性格缺陷。 崇祯目光呆滞,身子微颤,眼眶渐渐泛红,指尖掐入掌心之中,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可即便如此,他仍是被那铺天盖地的悲伤给包裹的严严实实,喘不过一丝气。 作为皇帝,他当真就如此失败吗?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89 首页 上一页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