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格竹之后,虽然他想不通,但是也只能先放一边,一边恶补知识,一边准备科考。” “用知识武装起来了王阳明,已经是文武兼备,并在弘治十一年,他参加了第三次会试,一举中第。” “没错,唐解元,就是跟你同一科考试的。” 唐寅:…….. 大明朱佑?:……… “但是,虽然他按照父亲的意思,考了科举,做了官,仍旧没有忘记自己要做圣贤的理想。” “他只是觉得,自己所习得的程朱理学之中,有些理论不甚合理,但具体是哪不合理,还需要再思考一番。” “比如程朱理学中有一个观点,叫存天理,灭人欲。” “其主张是通过以理制欲的方式方法,来约束人性本能产生的欲望。” “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尤其是统治者。” “应当追求高尚的道德和精神境界,并在治国的同时,控制和节制个人的欲望。” “只要能够通过教化,来达到灭人欲,恢复天理,必然能够达到,自上而下,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朱熹:…….. 万朝中的所有人:……. 这个乍一听起来挺高大上,再细观品下来,就会觉得有些,怎么说呢? 这个事还真不太好说。 尤其是各个王朝的帝王们。 他们自然听懂了这其中的内涵,所谓天理便是正常的饮食、夫妻关系,或者是适当的生活需求。 可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属于人欲。 比如贪婪,花了超出生存本能之外的钱,这些钱用来享受,实属不该,又或者是,花了不该花的钱。 比如纵欲,三妻四妾,日日沉溺于温柔乡之中。 若当真人人都能有如此高的道德要求,那活着还真挺累的,他们可不止是三妻四妾,而是三宫六院。 这些,又该算是天理,还是人欲? 朱熹则是满意点头。 乔姑娘虽是女子,但还是明够明白他所推崇的理念。 可见,他的学说,同样名传后世! “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说法一直困扰着王阳明,直到借一次查案机会,他遇到了一位高僧,他问高僧出门在外,想不想家人。” “高僧说起自己的老母,竟然泪流满面。” “于是王阳明顿时明白了:人欲,是永远不可能泯灭的,它屹立于天地之间。”
第635章 龙场悟道 “程朱理学之中所强调的理,也并非是全部正确!” “从这一刻起,他才终于算是将这门一直都在困扰它的学问,打破桎梏,突破新生。” 朱熹:…….. 万朝中的所有人:…….. “但是,突破之后,他又面临崭新的问题。” “如果存天理、灭人欲,并非是世间真正的理。” “那真正的理,又在哪呢?”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看似离正确答案很近,但其实迷雾重重,压根摸不清前进的方向。” “在他苦恼和寻找之间,意外发生了。” “因为正德陛下宠信大太监刘瑾,在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发生冲突,文官集团代表人物刘健、谢迁等人相继以告老还乡。” “王阳明便同其他大明文官一起,上奏为两位内阁大臣求情,却也因此,惹怒了刘瑾。” “并且遭到了来自刘瑾的疯狂报复。” “不止被刑罚杖责,官职也被一撸到底,直接被贬到贵州龙场当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 “但你以为只是被贬就算了吗?” “不,在赴往贵州的路途之中,他还遭到了来自刘瑾派来人手的多轮暗杀,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才逃过一劫。” “此时的贵州,是一个尚未开化的贫瘠荒凉之地,但同样也是一块真正的思想福地。” “正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就在这个官场失意,前途渺茫的地方,新旧思想发生了强烈碰撞,并因此而诞生出一个全新的伟大思想。” “它的出现,将在历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就在他被大明官场踢出核心局的失意之时,他来到这个破败且荒凉的地方,又重新开始了研究程朱理学。” “他格来格去,还是搞不清楚,真正的理,到底在何方。” “夜晚,他躺在山洞之中,陷入沉思,读书十几载,好不容易科举入仕,可如今,一朝努力,付之如流。” “官场失意,仕途渺茫,所有的一切,似乎全都化作过往云烟。” “转瞬之间,烟消云散。” “唯有坚持了十几年的想要做圣贤的理想,仍萦绕在他的心间。” “极致的黑暗之后,便是黎明。” “一声大笑,划破长空。” “王阳明狂奔而出,高声喊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原来,理,不在万物。” “就在心中!” “这就是,龙场悟道!” “至此,一个前无古人、光耀种华史册的伟大哲学诞生了,心学。” “他推翻了朱熹所强调的天理与人欲,分裂而治的理论,天理与人欲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天与人,密不可分。” “理学强调一切当以格物致知而出发,便是通过认识世间的万事万事,来达到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而心学,则强调一切向内求,发自内省。” “圣贤之道,不存在于万物,而存在于本心。” “随心而动,随意而动,一切天理,当从本心的良知出发。” “无需刻意地去追求生命,吾心即是吾道。” “道,便在我们心中。” 朱熹:…….. 万朝中的所有人:…….. 吾心即是吾道。 天理与人欲不该是对立的关系。 一切当从本心的良知出发。 所有人都因为乔安所说的这一番话,而陷入沉思之中。 “其实我对这方面了解的也很片面,但我的理解大概就是,听从内心的召唤。” “你的一切行为,皆从本心的良知出发,而不必外求真理,你的心,便是你的理。” “每个人的心境不同,所以要修炼内心。” “但是,光修炼内心还不够,还需要行动,不能做空谈之辈。” “所以王阳明还强调,除了要致良知,修炼内心之外,还要知行合一!” “你心里想的什么,就要想办法去做到。” “比如,他想要做圣贤,便一直在研究圣贤之道,先是亲身格竹,而后不断反思,最后打破自我,求向本心,终成圣贤之道。” “比如,他从小跟随父亲远赴边关之时,便有沙场建功,保家卫国的想法,所以在长大之后,他遵从本心,习武练体,研习兵法,强健已身,只待时机。” “在龙场五年之后,他先后被提拔为刑部主事,都察院御史,奉命巡抚江西。” “在这个强盗土匪横行的地方,他运用自己所学的兵法要略,彻底平定匪患。” “而后,他又遇到了宁王朱宸濠叛乱。” “在江西巡抚孙燧被杀的情况下,王阳明单枪匹马乘小船赶到临江,又赶到吉安……” “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他就召集了七八万人,但拥有了数万兵力的王阳明,却不急着去平叛了。” “有人不解,已经做到这一步,为何反而不动了。” “王阳明回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虽然他所招抚的人马并不算少,可临时组织起来的兵马,比起训练多年的宁王兵马,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他只能静侯时机,示之以弱,然后,一举围歼。” “前后平叛,用时不过四十三天。” “而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一介书生,只平定过几波土匪,从未上过战场杀敌。” “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书生,居然战胜了声势浩大,准备多年的宁王。” “自此,王阳明的军事才能,惊艳了所有人。” “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朱熹:…….. 万朝中的所有人:…….. 朱熹有些郁闷。 不是,这小子这么能的吗? 他立德立言还不够。 他居然还立功! 而且还是平定叛乱,保家卫国的大功! 一个文人,一介书生。 他为什么会上战场? 他难道不该是游走在文人墨客,皇家贵族之间,宣扬自己所推崇创建的学问吗? 他为什么会跑到战场上去? 朱熹想不通。 万朝中的许多名将也想不通。 一介书生,居然也能领兵打仗? 关键是这个书生,不仅考得科举,当得文官,还青出于蓝,成就一代圣贤。 这样的一个大儒般的文人,不应该只会知乎者也吗?为什么他还会带兵打仗?
第636章 八股取士 按乔姑娘那意思,人家不止精通兵法,还精通武艺,关键文化水平还高。 这种高标准,直接让万朝中的一些没啥文化,但自诩能在战场冲锋的武将们羞红了脸。 这难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参差吗? 不是说人能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不错了吗? 为啥有人能同时做到文武并进。 外加成就一代圣贤? 这真的是个正常人吗? 乔安的声音继续传来: “为什么会说王阳明很牛呢?” “其实这个,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 “大明朝立国,洪武陛下朱元璋为了能够尽快安邦定国,收服人心,所以采用了八股取士的科举方针。” “什么是八股?” “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它的题目取自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其中大部分内容,取自于《朱子集注》,《朱子诗经》,程朱《传》《义》….等等” “我们可以理解为,大明科举,以程朱理学为宗!” 朱熹:…… 朱熹眉尖一挑,不由得感叹道:明皇还是很有眼光的嘛…… 直播间中还在继续: “对于所有想要参加科举的考生,都必须按照“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为固定模式答题。” “等于算是给了你一个基本框架,然后你往里面填充内容即可。” “关于八股取士这个事,咱们有一说一,在大明建国初期,它确实是能够对国家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 “毕竟那个时侯,国家刚刚结束战乱,一切都有待重建,重开科举,纳才取士,还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去考虑。”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89 首页 上一页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