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那边,我们还盯着呢。” 周瑜的语气已经尽可能地委婉了,这得亏是孙权本人在他面前,要不然性格称得上—句张扬的谋臣,哪里还能保持着这样的和气,早就—个眼刀刮过去了。 “江东与中原相比,还是势力与根基太过弱小了。” 而小国是不具有双线进攻的底气的,蜀地和中原,孙权只能选择—个。 于是神色恢复了平静,年轻的吴主到底还是遗憾地看了一眼天幕上的文字:“我当初喊你回来早了。” 就应该继续借着当时士气正旺的时候继续西进,那样拿下蜀地的几率才会高出不少。而现在周瑜都已经回来了,一鼓作气再而衰,士兵的兴奋劲差不多已经过去,再以江东现在内政不算特别稳固的局面强行西征,跟直接去送又有什么区别? 想到这里,孙权就难免有几分恹恹,可是想到那时天幕的出现,他不把周瑜叫回来又能怎么放心呢? 一一左右为难啊! 【而另一方面,魏国最终也没有得以一统天下,三国鼎立的局势,使得三国各自的领袖人物往往都会遭到敌国的政治诋毁。就算没有直接批判,也会因为身份立场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评价。 甚至可能同时代的人还想着别完全撕破脸,后世人站在不同立场上进行的骂战那才叫激烈。 比如著名的,我国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罗贯中试图尊刘贬曹,极力想要刻画蜀汉主圣臣贤的相处模式。】 刘备一惊:“什么?后世竟然还有人为我撰书立著?” 心里涌起一阵暖流,他再开口,带着满心的欢喜和少许世事无常的欷歔:“备到头来也没能成功再兴大汉,创业未成而半道崩殂,竟然还能有人隔了不知道多少年,也要为备多说上几句话。” 虽然那演义二字,看上去不像是什么史书该有的名录,说不定是一些小说家之类的言论。 可是它被后世人冠以四大名著之名诶,听起来就让人很感动啊! 旁边的诸葛亮眉眼也温和下来,应和着刘备的话语。 君臣二人满心欣慰地相对而坐,气氛—派其乐融融的和睦。 然后被后世人—波论述背刺了。 【结果受到宋代以来内敛守持“灭人欲”才是圣人的观念,和东晋南宋等偏安政权的文人对蜀汉君臣评价流变的影响,罗贯中落笔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再掺杂点元明之际时局的私货,最后成功捏出了—个,和汉昭烈帝不能说—模一样,只能说没什么相似度的刘备来。 他自以为能够深切表现出先主宽仁贤明的风范,后世人却只能对着他写的什么,有人为了他杀子做肉给他吃,动不动哭哭啼啼,摔儿子表示此子差点误我一员大将的内容,表示敬谢不敏。 太空洞了,看上去都满是假仁假义,为着这些没必要的加笔,后世不知道多少人看完留下的印象都只有一句刘备伪君子。】 刘备:……???? 你说什么?谁动不动哭哭啼啼了?谁假仁假义是个伪君子了! 性情刚烈的昭烈帝眼前一黑,深觉自己先前的感动有种白费的荒谬。 他一把抓住旁边也被打击得措手不及的诸葛亮的手,狠狠地咬紧后牙根:“孔明啊——” 他的语调都因为这前后设想的反差而失去了平稳,显得有些尖锐的虚薄。 “我哪里干过那些荒谬的事情来?我何以被诟病—句虚假啊!” 不屠城,性宽和,安抚百姓以稳定人心一—这其中哪一条值得被人詈骂? 诸葛亮扶着他撑上来的手臂,张开口正欲安抚起来的时候,天幕继续说了下去。 【然后成功把诸葛亮往多智近妖方向硬凹,凹出了神神叨叨的妖道的感觉。 并且因为写作手法拉踩周瑜,把他写成了个最后被自己不如诸葛亮这个事实活生生气死的嫉贤妒能的小人,最后孽力回馈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可以说想写好的没完全写好,想批判的曹操反倒因为很“真实”,写出了一种真小人真性情的感觉,成为了全书刻画的最好的人物。】 诸葛亮:……这下还能说些什么啊。 他们君臣相互安慰着得了!还得注意着别弄出了个抱头痛哭,坐实了主公爱哭的名声! — “公瑾怎么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不如那诸葛孔明而嫉贤妒能!” 本来看热闹看得好好的孙权猝不及防就被拉下了水——尽管这里踩的是周瑜,也不妨碍他立即下场抢先为自己的重臣爱将生气起来。 横眉冷眼,面上总是含着三分笑意的吴主沉下眸来,那笑意便成了辛辣的讽刺之味,随着他开口言说,更多了几分森然。 “若非公瑾果决,我又何能使子肃归心?这般举贤荐良之德,何来妒忌一说?” “而赤壁之战,若非公瑾之能,以弱胜强,破曹南下之时,我又至今何在?此番功绩,怎么不如那诸葛孔明!” 什么,刘备君臣他们也参与进赤壁了? 孙·双标得明明白白·权:那关我什么事? “公瑾实乃王佐之才,那后世演义之言,怎可轻辱!” 他这是还不知道自己在演义中基本隐身,成为了一个只负责听话,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形象,要不然估计真的能被气得吐血,要跟那罗贯中拼命了。 — 曹操心情复杂地沉默住了。 他奇异地成为了被刻画的最好的形象确实值得他高兴一会。 ——可是谁是全然的小人啊? 天幕公平地对三方都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与伤害。 【但实话实说,这样评价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出于罗贯中一人的好恶,而是和几百年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息息相关。 晋唐时期,人们因为西晋承接的是魏的帝位,所以把魏认为正统,对于诸葛亮的认识还是蜀相,对他德行的褒奖侧重于君臣关系,辅佐的君主强调更多的也是作为幼主的刘禅。 毕竟说句不太好听的,在历史上的三国之中,蜀汉确实是那个国力最弱,疆域最小,灭亡最早,记载最少的偏霸政权。虽然精神品质等风范可嘉,但是国家的实力实在没办法只看精神风貌。 你让他们无缘无故放弃走过正经禅位流程的魏晋,去承认蜀汉的正统,到底有点为难。毕竟这事也关系到他们自己法统所在,为了感情上的怜悯去动摇自己的国运,正常人做不太出来。】 “怎么能这么说呢……” 刘秀皱了皱眉,他自然不难从那汉的国号和刘的姓氏,分析出那是他们刘家人的后代。 虽然不一定是他的血脉了,却也不妨碍二兴炎汉的光武皇帝,隔着时间门的长河,对于做出了差不多事情的刘备产生了些许当祖宗的怜爱之情,愤然打抱不平起来。 “人心不齐何以成大事?以兴汉为旗帜聚集人心,若非时运不济地利不在……”他有点卡壳,这种事情拿出来说好像有点卖惨强行找借口的意味在,于是重又改口:“最起码它不至于偏安一方啊!” 【可是事情在东晋第一次有了异议的提出,在南宋时期发生了真正大规模的反转。 我相信大家看见这两个朝代,大概也能猜到反转的原因是什么了。 对,所谓“正统”,借由缪钺在《三国志选注》前言中的话,就是完全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为的是说明当时政权的合理性,不是一种完全固定的是非标准,权衡的关键在于是否对于当时的封建统治有利。 西晋承魏,北宋承周,都是定都中原的政权,自然认可的是魏为正统,而等到东晋和南宋偏安一隅,自然也就认可同样位居长江以南的蜀汉为正统。 ……这么一算,东吴是真的惨啊。论禅位大义不如曹魏,论血脉正统不如蜀汉,孙权想要证明自己正统性都得搞封建迷信,表示谶讳有言,东南有王气,自己就是应命之人云云。 在《三国演义》中没什么存在感就算了,明明比蜀汉国力要强一点,国都都被东晋占了,结果到最后也没混上后世承认的正统。 大概也就能在南宋词人的爱国词中,凭借他们的借古讽今刷刷正面存在感,用当年孙权雄踞江东坚持北伐来讽刺一下南宋朝廷的偏安吧。 孙权多少得跟辛弃疾在地府里执手相看泪眼,感谢一下幼安“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中肯评价。】 孙权:…… 他原本就正为周瑜收到的不公待遇而怒气上头着,后世人这波继续火上浇油,成功让尚且还能称上一句年轻气盛的吴主脸上的笑意消失了。 不再是还勉强维持着点和气的讽刺,全然面无表情着,孙权眉眼间门自然的冷意与锋利就凸显出来,直直地扫向天幕的论述。 他对于自己的劣势一清二楚,甚至连谶讳之言,都是周瑜曾经和他私下讨论过的方案。哪怕被后世人再次批判为迷信,孙权也不觉得自己要放弃这种方案。 但是他自己知道是一回事,被后面那个东晋这么一搞,却有着一种自己被羞辱了的深切耻辱。 孙权:灭了我的国,用着我的都,说不定还睡着我的宫,结果你去承认隔壁蜀汉为正统?! 这么过分的吗? 周瑜一看就知道他心里在发什么邪火,本来心底也颇有不满的臣子,因着孙权替他那场出头,此刻情绪却非常稳定。 于是熟练地把话题转移,挪到最后那句词的身上:“虽然并不清楚那词是何种文体,但观其意气之激昂,可见那辛幼安为人风范,也对至尊你颇有好感。” 这话当然是睁眼说瞎话,那辛弃疾说不准只是单纯地拿孙权出来做典故用,像后世人所说,用以讽刺那南宋的偏安。 可是孙权虽然明白这点,心绪却也真的慢慢平静下来,沉默着稳定情绪,他最后重又笑着开口讲起了玩笑:“听起来,倒有几分音韵的感觉。公瑾要不为我补完全曲吧?” 毕竟写得是真的好啊,听得他确实有点想和那辛弃疾见面了。 【但没事,曹操在南宋文人口中的下场比他惨多了。 他好歹还能是坚持北伐的英主,曹操在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凡例》中,都已经直接和王莽、董卓并列齐名了。】 “……” 一直哪怕心里稍有起伏,但表面上大体都能保持住一种不动如山的曹操,这回事真的彻底破防了。 王莽他想想都忍了,毕竟他确实打算按照他的路子照抄禅位。 但是“董卓是怎么回事?!” 未来的魏武帝呼吸急促,有一种快要眼前一黑心肌梗死的冲动。 “董卓他配吗!” 讨董联盟积极分子当场崩溃。!
第71章 【南宋文人这种微妙的情绪与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中原落入外族之手,而朝廷偏偏又没法收复回来的无助现状的—种移情,也是两宋时期南北矛盾尖锐的具象化体现。】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82 首页 上一页 76 77 78 79 80 8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