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池婉现在深感人手不足,她希望国子监能有更多人。 “可是前段时间,才将那些女学的老师招进来做教习,再收人的话,御史台的大人们可能会有微词。” 翰林院那边也不会同意,翰林院的人才储备统共只有那么点儿人,以往是够用了,甚至还会多余出来,毕竟一个官员上任之后,几乎可以在位置上待到死。 当时的朝廷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周池婉入朝为官,还要先扳倒上官清呢。 可是现在的朝廷不一样了。 现在朝廷在新皇上任后就发生了改变,多了许多奇怪的岗位,关键是每一个岗位都有人在忙,不知道在忙什么,但绝对有人在忙。 不光国子监缺人手,其他部门也很缺人,导致翰林院那边修史的官员都不够了,举荐进朝的官员多了不少。 问题是举荐的人选,能力参差不齐,要是招进来一个啥也不会的废物,还不如自己多忙一忙,所以举荐根本没办法补上人才缺口。 周池婉又往嘴里塞了两口饭,咽下去后说道:“就御史台最近招得人多!” 琳琅迷茫地看向周池婉,“大人,御史台最近没有添人手啊。” 周池婉愣了一下,难道是她记错了? “最近添加人手的是南北宫,尤其是北宫,增加的人手特别多,不过好多都是从禁军和京卫军里招来的武斗好手,没见沈南宫从翰林院招人。” 琳琅天天在外面跑,对这件事十分清楚。 一听到“沈”字,周池婉便下意识地眉头跳了一下,她可没忘记,她之所以会这么忙,全都有赖于她的好友沈灼灼! 想到沈灼灼,就会想起她一力主张的,靠边关军拿回西照九城的主意,而她的亲人就在边关军中。 “这些时日,府里有三弟的消息吗?” 不是明面上大捷的消息,是从边关传回来的家书。 琳琅老实摇头,“大人,您之间说过的,若是府上有了来自燕门关的消息,要马上告知您,这段时间,三公子一直没有传来消息。” 明明朝廷都已经收到大捷的传信了,怎么边关还没有消息? 难不成周浩安这小子,他不在燕门关? 周池婉心中闪过些许的猜测,随后她将这种猜测抛之脑后,单独行动预示着极为危险,一不小心就会丧命,周浩安身为周氏公子,怎么可能身先士卒到单独行动? 之前他和孙中一人带三千兵去攻城,就已经够大胆了,不可能有更大胆的事情了。 周池婉拒绝思考更可怕的设想,但她的脸色暴露了她的内心,理智已经告诉她,周浩安绝对是去冒险了。 她的弟弟她清楚,那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家伙。 “大人,饭菜要凉了。” 周池婉被琳琅的提醒声唤醒,她连忙接着吃起来,忙碌可以冲淡许多忧虑,这一点儿也没错。 只要忙起来,什么乱七八糟的心思都没有了。 她现在也懒得管周浩安了,周浩安远在千里之外,她眼前的京城都管不了,哪儿还能管到千里之外去。 农学院的名额报到周池婉这里后,等上三五天才会有回复,这已经算是非常快的处理速度了,放到现代,类似的事情也要五个工作日,所以那些报名的学子,还要在京城待上几天。 报名农学院的学子,大多数是耕读之家,家里有人读书,考取功名,自身也认识几个字,但大多数时间都在地里,跟土地打交道,这些人或许不是太聪明,读书上的天赋平平,但论到种地,他们个个有真才实学。 每个人都需要读书,但读书不一定非要考取科举,读书最大的作用是培养人的思考能力。 没有读过书的人,是没有思考能力的,那些人很难作为人才,被安排到各个岗位中去。 同样的理论,转过来就是另一套说法了,那就是人必须读书,读书才是出路,不光是人的出路,还是国家的出路。 沈灼灼就是拿这一套话去说服谢秋莳的。 既然现在人手不足,那就扩大人才储备库,而扩大人才储备库的第一个条件,那就是要让人们识字。 “农学院还没有折腾清楚,你又要搞什么扫盲了?”谢秋莳揉了揉额头,被好友这一会儿一套的招数打得有点儿招架不住,“没钱,国库打仗呢,哪儿来的钱。” “前段时间礼部侍郎说,马上要去边关谈判了,这次咱们大庄大获全胜,肯定能从蛮国那里要来不少好东西,以此补偿大军军资消耗,陛下,国库很快就能有钱的!而且流通起来的钱才是钱,无法流通的钱,那就是铜矿银矿,没有任何作用,所以要多花,才能多赚。” 沈灼灼在现代的时候,如果能在职场多锻炼一段时间,估计能成为个小领导。 她这画饼的技术,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花确实要花,可花到扫盲上,那能赚到什么?别提你那套培养人才的话,没个十年八年,谁都看不见回头钱。” 谢秋莳自然也知道培养人才的必要性,天天被沈灼灼洗脑,她早就明白了人才才是立国之本,世家为什么能那么强大,甚至联起手来可以左右朝廷?不就是因为世家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培养了最多朝廷需要的人才吗? 她上位之初,一直想着总有一日要跟世家打起来,将世家打服,以便于收拢皇权,但在沈灼灼的说法里,她根本没必要和世家正面对着干,只需要过上十年八年,朝廷上大部分位置被平民出身的官员占据,世家势大足以遮天的局面,不攻自破。 她在这期间,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阻止世家发现此事,适当时候给世家一点儿好处,营造出她心向世家的假象。 比如这次农学院创立,还有边关大战,导致朝廷人手缺乏严重,她打开了举荐之路,让世家举荐世家子入朝为官。 世家自然欢欣雀跃,然后他们就发现,自己想要举荐自家子弟入朝,必须考试,不光要考试,还有什么实习期。 美名其曰是,朝廷繁忙,没时间让刚入朝的人慢慢适应工作,所以请他们先自己熟悉一下工作内容,如果上手之后,能好好的干,那就留在官位上发光发热,干不好,那就赶紧走人,腾位置给其他人。 实习期就是这么个意思。 考试这件事,世家的人们并不陌生,自从第一场考试出现,大庄就没少过考试两个字,大家都是从小考到大。 关键是实习期,之前从未有人听说过。 一种新制度的出现,必定会损害某个群体的利益,引来那一部分群体的反对,但是实习制度的出现,并没有遭到大规模反对,就是因为世家的人吃到了一点儿甜头,他们目前得到的远比损失要多。 因为世家子弟比平民出身的子弟,能更早接触朝政,这个实习制度,对平民子弟更加不利一些。 在这么想时,世家完全没有考虑到,平民的人数有多多,其中称得上天才的人又有多少,条件不利于平民,平民就一定会输吗? 开玩笑,从读书的第一天开始,条件就从来没有利好过平民,能走到最后,出身一般的人,就没一个是省油的灯,论天资和适应能力,娇生惯养的世家子能比得上他们才怪。 这一招,算是沈灼灼的阳谋,所有一切都摆在明面上,意识不到其中陷阱的人,只能怪自己蠢。 谢秋莳很认可沈灼灼的真知灼见,但扫盲这事儿,她不同意。 没钱,没人。 “那先试点,圈定一地扫盲怎么样!就选宫城北门那边,如何?” 南门外是达官显贵的地盘,那里的人不缺扫盲,路边摆摊的小贩都能说几句诗词,这是耳濡目染的效果。 北门却不同,那边鱼龙混杂,底层的百姓比较多。 谢秋莳见沈灼灼已经退步,知道这是沈灼灼的打算,她要是不答应,沈灼灼磨也会磨下来。 沈灼灼缠人的功夫有多厉害?反正谢秋莳以前从来不知道,人的话可以那么多,说起来没完没了。 关键是谢秋莳又不能拿沈灼灼怎么样,最后往往会点头答应沈灼灼。 说到扫盲,谢秋莳想起来一件事,“我记得,你以前还说过要扫黄,不先做这件事吗?” “扫黄这事儿太难了,想要从根上拔除毒瘤,得先从军队入手,等边关的仗打完了再说。” 第91章 和谈 扫盲容易, 找几个能教书的下去给百姓念叨念叨,正好报纸也可以借此机会铺开,到时候两份报纸, 就是现成的教书工具了。 可扫黄却非常不容易。 不谈论人心如何, 光是从利益上,就很难拔除毒瘤。 以五石散为主的毒,以杀人为主的暗杀服务,以及各种青楼楚馆。 从事这三个行业的人,自古有之,久到根本无法考察来源。 想要将青楼楚馆弄干净, 那就是一场大战,内部发生的战争,必须培养出绝对忠诚的军队,握着最锋利的刀,才能斩断一切阻碍。 现在的军队不行。 “我们大庄的军队, 连历朝历代最为勇武的蛮族人都能打跑,你还觉得他们不行?”谢秋莳吃惊, 沈灼灼到底是想要什么样的天兵天将啊。 沈灼灼不是那个意思,“战斗力肯定没话说,等之后军火营内再推陈出新,换上新式武器,大庄的军队会更加强大,可问题是, 这样的强大只是表面, 想要做到扫黄, 那要将人心中的晦暗一并扫除,所以他们需要更为强大的心。” 扫黄的战斗强度肯定比不上边关, 可难度却比边关之战还要高。 谢秋莳闻言,露出了一个惊诧的表情,“你不会是想要军队里人人成圣吧?” “我倒是想做到,可做不到啊,只是矫枉必先过正,我要将他们的性子,全都矫正了,再去做事。” 要让他们拥有坚定的信仰,能够抵抗一切,这样才能抵御扫黄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钱色权的诱惑,将命令一丝不苟的执行下去。 “这事儿我已经跟秋竹道长说过了,信仰这方便,她比较了解。” 谢秋莳想了一会儿,才想起来沈灼灼口中的秋竹道长是谁,她那位辈分上被她喊堂姐的宗亲,一位在家修道的坤道。 谢秋莳对谢秋竹并不是很了解,只记得谢秋竹读经读得蛮好。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51 首页 上一页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