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是恨不得立马找到机会把人踢走,但守孝这个确实有些一言难尽。 放到任何时候,几年的丁忧都是个老大难,偏偏在古代还不能争辩,不然一顶不孝的帽子压下来,比什么政治斗争都有用。 不少皇帝都在思考,这个丁忧的问题确实得考虑清楚啊。 说句不好听的,朝堂上能用的大臣若是就那么倒霉的家里凑在一块出事,哪怕不是凑在一块,一年一个,哪也有够呛。 【张居正这个位置都来不及为老父亲忧伤,噩耗传到北京的第二天,内阁的同僚就开始上书请求神宗引用先朝夺情起复的路子。 明朝丁忧是二十七个月,必须解职,期满起复。 但也有例外,在这段时间内由皇上指定不解职,称为夺情。 当时神宗才十五岁,对于张居正满满的信任,再说,登基不过五年,这五年里事事都有张居正的影子,这会儿叫他丢下一摊子回家守孝,确实走不开。 所以神宗直接下旨不许守制,张居正也没立马答应,不管是情感上还是面子上,自然又得上书言先报父恩,再报君恩。 这里还折腾了好几次,后面还有大臣上书,张居正自己写了《再乞守制疏》,神宗直接说哪怕是再说一百次还是不答应。】 一群人听得怪怪的,只能说,非常会演戏。 不过,若是张居正真的规规矩矩的丁忧二十七个月,他们又得骂一声迂腐,也知晓现在不过是表现在明面上而已。 不然皇帝一说不许你就同意,老父亲的脸上过不去啊。 都知道是那个意思,可该推诿的还是得推诿一番,人情世故啊。 【张居正还提了五个条件,这就是张居正的在官守制,为了表示诚心,他表示俸禄一概不要,神宗立马心疼了啊,又下旨给了更好的待遇。 旁边的人静静的看着这番表演,只觉得牙疼。 不过这也不是张居正开的先例,倒是没什么,夺情起复定下来了,但有些人开始强烈反对了啊。 神宗和张居正都没料到这个局面,主要是这也不是为他开先河,大家也都知道不过是做做样子,你怎么还真情实感起来了啊?】 不单单是旁边的人牙疼,听的人也牙疼。 听到有人强烈反对并不意外,但天幕说得也对,任何事情总有人可以开先例,是例外,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一个实际上的权臣都商量好了,你过来凑什么热闹啊? 若是小皇帝想要亲政,不好意思开口,你出来说两句倒是还能理解,但现在人家还没分裂,你跳出来就显得脑子不是特别灵光啊。 【其中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四位勇士是前仆后继啊,连续三天,从单人上书到联合上书,强烈的谴责张居正,理由自然还是伦理纲常,当然也夹杂着对张居正不满的情绪。 不然也不可能这么勇的出来公然反对,这就叫夺情起复身上的政治色彩更加浓郁,更加有趣的是,这里面还有两个是张居正的门生。 张居正看到了内容气得啊,他本身就不是什么柔和的人,决定廷杖四人惩戒,也用来威慑其他人,求情的人自然有,但都没救下来。 这件事无论是在朝廷还是民间闹得都挺大,毕竟事关孝道,伦理纲常事件最为容易传播。 但这件事很好的证明,伦理纲常是干不过政治力量。 有人是为了攻击张居正中断新政,也有人是真的端正民俗民风,他们如何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张居正在新政和守制之间做出了选择。】 被点名的四个:为什么到他们就把名字说出来呢? 当然,哪怕是现在还是有部分人认为张居正不遵守孝道,议论纷纷。 毕竟封建社会对于这种事情的在意,远超乎后人的想象。 不然也不存在卖身葬父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 始皇帝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做法,这要是谁家里爹娘死了就回家守孝,那他的大秦还要不要运转了? 少一个人可能还无所谓,但说实话,大部分官员本身年纪就不小,爹娘年纪更是危险,倒霉一点扎堆去世,幸运一点轮流去世,都不是什么好事啊。 其它朝代也觉得立马改,虽然有什么例外,但总归还是少不了扯嘴皮子,避免这种情况还是先把丁忧改了吧。 之前不好动,但现在可以理直气壮的动了。 穆宗都没想到张居正能干到超乎他的想象啊,比起他儿子,显然他也很合适啊。 本来他就对政治不如何感兴趣,早说有这么个醉心权术还能干的臣子在,他还死什么啊? 或许,张居正都没料到还有这种搭配,当皇帝的恨不得不要去打搅他,叫他全权做主,多赚钱顺带改善改善他的生活。 新鲜出炉的首辅张居正:您的信任很感激,但现在的首辅被您直接一把撸了,我们还是好友,我脸皮厚但还是有点不好意思啊。
第266章 以权治国的贪权人 【咱们的首辅大人现在是名正言顺了,不过,本来应该称他为宰辅大人。 宰相作为百官之首,从秦朝开始便设立其它职位来对它进行制衡,到了大明朝,朱元璋他是个能干人啊,权欲又比较重,顺带复习复习前面朝廷的教训,干脆就把宰相给废除了。 但又随着时间衍生出来内阁首辅这么个职位,和宰相差不多了。 张居正可不是那些平庸的宰相,他是明朝非常时期的宰辅。 为什么说非常呢? 第一自然是幼主登基,政策基本靠他来制定,当然,这一点他肯定是乐在其中,没有任何的怨言。 第二嘛,那会儿的明朝已经是下坡路,或者说走了有一段时间,内忧外患,不要因为张居正做得好就忽略了明朝的危险,说它有覆亡的危险并不是夸大其词。】 又想起来他的好儿子给他弄出来的内阁权力,朱元璋看了眼门口,催促人怎么还没来。 路上磨磨蹭蹭的朱棣:要不是跑不出去,早就撒腿往外跑了。 【张居正被誉为最有权力的读书人,他身上的头衔身份可真不少。 第一,他是皇帝的老师。 明朝皇帝的教育课程有两种,一种是每月逢二举行的经筵,排场很大,勋臣、六部尚书、大学士都得到齐,然后专门的人给皇帝讲解经史。 人家心理素质和学识水平都得高啊,不然被这么一群人听到你给皇帝胡说八道,讲的太差,影响名声和仕途啊。 张居正给神宗当老师,神宗和太后都很尊重,基本都是用张先生来称呼他。 在神宗的教育方面,张居正是下了功夫的,亲自安排课表,精心挑选老师,还安排了《贞观政要》等杂史,太祖、成祖的奏章批阅也被张居正拿来亲自教神宗,要求他日常上朝,不要没亲政就不关心政事,被宦官包围。 在万历六年以前,俩人的关系很融洽,神宗对张居正是真的信赖和尊崇。 说句不好听的话,幼年登基,父亲该履行的职责和陪伴都是张居正在代替。】 穆宗:我虽然不关心政事,但这话确实很不好听啊。 赶紧吩咐人去把儿子抱来,当爹的位置还是得争取争取。 而其他人关注的点:万历六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虽然君臣生出隔阂并不意外,但明明万历五年俩人都还融洽,为什么一下子便出现了裂痕呢? 【第二则是政治管理者。 神宗年幼,加上他对张居正的信任,所以万历十年光景,张居正都是名副其实的掌舵者。 但这里还是存在隐患,朝廷的人事罢免,最后呈到小皇帝手中的只是最后的名单而已,张居正一方面想要神宗快速成长为一个皇帝,另一方面又独裁惯了。 随着神宗的年纪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会留下隐患。】 也就只有真正咸鱼不想管事的人才能搭配权臣,不然哪个皇帝有能力、年纪到了后,干的第一件事不就是亲政啊。 问题是大臣也不是淡漠名利的人啊,真要抛下一切权力做个富贵闲人,谁都没这个心胸。 说放下就放下,更何况是一国的权力,站在那个位置,舍得下真就是圣人了。 【咱们官场向来都讲究中庸,要会看上官的脸色行事,没眼色的早就被打发远远的了,至于谏官,那就更不讨喜了,哪怕很容易出喷子,哦不,是名人,但他确实不好当。 张居正可能是本身已经权力够高,或许也是当时国库穷的他实在是没办法。 神宗提议给两位太后修缮的时候,他都没劳动专门的谏官出手,自己先出来劝诫了。 当然,他不是针对两位太后,没这个必要啊,像是这类的事情还不少,得罪的人也不少。】 朱棣忍不住了,“我大明到底是有多穷啊?” 他听到现在,想到大明就是一个穷字。 朱高炽幽幽道:“现在粮草都凑不出来。” 所以,别在这骂后人不争气了,他们也没好到哪去。 更何况时间往后推,财富基本都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皇帝又不给力,能有钱才怪。 朱棣被他的胖大儿一噎,一个冷眼甩过去,他又不是他的好大儿,收拾起来可不会手软。 知道他的心窝子在哪还故意戳,还真是欠揍。 朱高炽默默叹气,没办法,不能敞开肚皮吃肉真的会叫人脾气暴涨,他居然都敢和他爹顶了。 【张居正从他任首辅到去世,大权一直牢牢地攥在手里,从来都不否认他很爱权,但叫人不讨厌的原因是,他并不是以权谋私,而是以权治国。 当然,长大的神宗除外。 作为一个改革者,若是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权支撑,不管改革是好是坏,都无法坚持下来。 前面已经有人踩过坑,后来者也还是会在这个地方犯错,但张居正没有。 明中叶走下坡路还能被他力挽狂澜,有一个点便是他的声音足够大,不掌权难道靠仁义礼智信叫政敌听你的话吗?】 仁义礼智信:我们被冒犯到了。 【一直到万历八年,张居正富国强兵的目标基本实现,神宗也十八岁了。 不管是张居正做做表面样子,还是他也意识到若是不能及时身退,他的荣耀会成为祸害的根源,所以他上书了《归政乞休疏》,神宗没有批准,张居正锲而不舍的又写了一篇《再归政乞休疏》。 这一次张居正说得更为恳切,还表明若是日后朝廷有需要的地方,肯定在所不辞,然后直接不去内阁上班了。 神宗的年纪很尴尬,你要说他不想掌权亲政那是骗人的,但他却是无法一下子承担起这个责任,不但他下旨,他还叫他娘下旨,张居正最后只能继续回去上班。 唉,给人打工辞职都辞不掉。】 果然,不管权力多大,打工人到哪都很卑微。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81 首页 上一页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