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接受宇文述的建议,准备第三次巡游江都,当然,宇文述是不是顺水推舟只有本人知晓。 对于这次,其实存在争论。 隋炀帝的评价向来都是两极分化严重,有些人认为隋炀帝此次去江都,是想通过自己的巡游,使运河沿线局势好转,重新把控制权握在自己手里。 还有人认为隋炀帝亲去江都,可以巩固江都军事重镇的地位,稳定江淮地区。 当然,也有人认为他压根就没想到这些,就是不想再待在西京,就是想要去江都醉生梦死当作没什么都没发生。 其中是是非非,我们也不知道,只能从他的行为来推测。】 隋炀帝还真是…十分叫人矛盾。 不过,不单单是他,历史人物基本上都存在极强的争议,毕竟只能从别人的文字里面窥见他们的人生,没见着连赵构杀岳飞都有人能摆出几条道理嘛。 见仁见智。 【隋炀帝去江都这件事,不少大臣都持反对意见。 大司令庾质劝诫他先镇抚关内,使百姓归农,令四海稍微丰实一些,再巡省。 当然,隋炀帝要是能听他的话,之前也不能把说他不爱听话的大臣杀了。 庾质托病,隋炀帝就把人锁送江都,庾侄年纪大,竟然死于狱中; 右侯卫大将军赵才认为自己无容坐看成败进谏,被拘禁十天才释放; 有个小官任宗、奉信郎崔民皆上书表谏,先后被隋炀帝所杀。 后续还有臣子阻拦,甚至还有郡民,在隋炀帝这里众生平等,反正就是一个杀字。】 不管劝说的人是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还是百姓角度,凡是来规劝隋炀帝的,反正就是下狱、杖杀、斩首。 众人听的都无语了,好家伙,他是真油盐不进啊? 如此多人劝说,哪怕听不进去,可为了自己的皇位,不也得听听嘛。 一个个杀过来,反正就是要去江都呗。 【不管是劝说留在东都,还是速返西京,反正都挡不住隋炀帝往江都去的心。 乘着龙舟水殿,带领着几万禁军,浩浩荡荡开始第三次巡幸江都。 当然,他还是留下三个儿子还有姨表兄李渊,分别留守西京大兴、东都洛阳以及太原。】 要说他完全昏庸吧,又说不上去。 不过这么一番折腾下来,倒是壮大了李渊的势力,从太原出发直取长安,可是比杨玄感要顺利得多。 【隋炀帝到了江都后或许是感应到统治命运即将结束,荒淫益甚。 经常对着镜子自照,然后说:“好头颅,谁当斫(zhuo)之?”】 杨坚冷笑出声。 谁当斫之? 简简单单掉脑袋,如何抵得过他的罪孽? 【隋炀帝挣扎过,知晓已经无法北归,企图渡往江南,建都建康,保据江东,所以命人修筑丹阳宫,可惜,他忘记身边的禁军了。 隋炀帝真是谁都没放在心上,随同隋炀帝去江都的禁军数万人,这次过来自然不可能带上家眷,隋炀帝离开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告诉他们没法再回去了。 等到关中被占领的消息传来,他们哪里还坐得住?】 毕竟不是谁都有一颗能抛下亲人的冷硬心肠。 李世民怀着复杂的心思听了半天,都有些诧异,居然没有出现他的名字? 就连他爹都是浅浅的带过,天幕没有坑他? 林书嗤笑一声,二凤陛下想的太多。 而且吧,她瞧着杨坚都同情,杨广在他儿子里面算是最拔尖的,剩下的那几个…肯定是比不过二凤。 【结局大家肯定也能猜到,当时的贵族地主统治阶级利用士兵的骚动,于大业十四年三月发动兵变,杀了隋炀帝及其子孙,拥立了个杨家的傀儡皇帝。 至此,隋炀帝的一生,便终结。 等到武德年间再次统计,只有两百多万户,虽然有许多避世的隐户,可这么一遭下来,人口的锐减无可辩驳。】 同时,隋王朝也跟着落幕。 之后便是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隋唐英雄传那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啊。 杨坚听到杨广的死没有任何的悲伤和愤怒,可同样明白,他的大隋,完了。 同样的二世而终,能和始皇帝落得一个相似的结局,他自然明白,日后提起来,大隋肯定会和大秦并立在一块。 可惜啊,这种缘分,无论是他,还是始皇,都不需要。 其他人听完同样有种结束了的感慨,只有之后的事情,基本上就是争霸天下的那档子乱世纷纭。 不过,想起隋文帝留下来的家产,到最后隋炀帝的结局,他们都忍不住唏嘘。 还是那句话:你小子不珍惜,别糟蹋留给别人啊! 那么多的人啊! 别的东西他们还能忍,可人口放在哪个王朝都是不嫌多。 一通讲下来,林书可谓是口干舌燥,脑袋都有些昏昏沉沉。 老师上课都还得中场休息一下,她休息个半小时给大家消化,不过分吧? 【好啦,休息两刻钟,大家该吃饭的吃饭,该喝水的喝水,该如厕的如厕,该吃药的吃药啊。 我瞧了好几位当事祖宗都快把自己送走啦,别太要面子,太医不用客气,直接扎针吧。】 不用她多说,早就严阵以待的太医得到允许后直接上手,他们也慌啊,可别自家英明的君主先被后面的败家子给送走。 杨坚听到外面请罪的臣子,挥挥手叫他们回去,现在他实在没有精力去和他们说什么场面话。 李世民闷闷不乐,大唐的太医更是严阵以待,隋朝说完,接下来就是他们了。 之前便提到过,哪怕是做好准备,等真落到自家还是无法心平气和。 赵匡胤现在就是又等待又矛盾,赵延美都怕他大哥先气死,可惜人又倔,半点劝说的话都不听,非得看。 至于他三哥还有侄子,都老老实实跪在宫殿的角落,两父子倒是有种相依为命的可怜。
第61章 是故意的,还是故意的? 【铛铛铛,休息时间结束,现在我们继续。 我看了一眼啊,我们二凤陛下的脸色可是从我讲隋朝开始就没开怀过,很紧张啊。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反正没有不灭的王朝,我先给你说说你们大唐极盛的场景啊!】 李世民笑不出来,又好奇又难过。 好奇的是自家大唐能到达什么样的高度,难过的是,知道大唐的盛况再听它的衰败,越发无法接受。 倒是唐玄宗之后的人面色古怪,天幕这是故意的,还是故意的? 显然,他们都听出来林书的打算。 其他不知情的皇帝同样严阵以待,大唐可是高分选手啊,看看能不能听到点有用的内容参考。 【李隆基统治年间,是大唐国力鼎盛的时期。】 果然。 后面的人猜测成真,此刻都不知道该惋惜大唐还是同情不知情的前辈们,等会儿大起大落……啧啧。 【天宝十四载,全国共有八百九十余万户,五千二百九十余万口。】 李世民哪怕明明知晓天幕就是要给他看对比,此刻也按捺不住心里的欢喜。 居然比隋朝还要多? 这么多的人口,国家得多富庶啊! 倒是武则天,没想到居然是自家小三如此厉害,不过,到底是复辟了吗? 【当时的记载称为海内富实,那到底有多富呢? 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两百余万缗(min)),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绢七百四十万匹,丝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余万端。】 听得不少人眼睛冒绿光,好多钱,好多粮食,好多布。 别说百姓,就是皇帝和户部都看得眼红不已,这还只是一年,大唐果然富庶啊。 只有李世民本能的高兴过后,想到如此多的东西都得被自家败家子败掉,捂住胸口狂塞救心丸。 从来没觉得他的心脏如此脆弱过,可比他打仗要刺激多了,就是有点承受不来。 秦汉则是羡慕了,皇帝的只有一个想法:不知道他们手底下有没有能这么会民生的啊? 怎么别人家动不动就是百万千万? 他们家动不动就是吃不上饭、内库没钱啊? 古代衡量百姓的生活还真挺简单,就是粮食。 他们的基本要求就是吃饱穿暖,粮食产量自然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百姓看得眼热,不过他们更关心的还是要是有了新粮种,不知道他们种下能多收多少粮食。 大唐啊,离他们太远啦。 【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分别指的是扬州和益州,江淮地区开始大量的供应北方粮食。 开元十五年,唐政府转运江淮之南租米百万石到北方支援饥荒。 后来关中人口增加,江淮的粮食也来开始接济。 每年水陆运粮二百五十万石入关,分八个站来节结运送,从九月运到正月才能运完。 所以啊,皇帝陛下们,好好开发江淮地区,那块开采出来真就是富得流油。】 秦汉的皇帝瞧着那水上、路上连绵不绝的运粮队伍,对于开发南方的想法越发急切和坚持。 百姓此时的民怨最低,看到那么多的粮食,比皇帝再多的动员都要有用。 始皇帝决定再把岭南的重要程度拉高,可又不能冒进,导致他现在就是眼睁睁瞧着面前吊着一块大肥肉,可还要告诉自己不能一口吞。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食。 开元十三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米五钱,粟三钱,物价的稳定,反映了百姓生活比较安稳。 这些都是李隆基和他的大臣们的功劳。】 李世民一脸肯定的点头,眼睛里是藏不住的满意,尤其是看到那些堆满的仓廪,羡慕的同时又忍不住郁闷。 怎么隋炀帝时仓廪是满的,后背子孙的沧灵同样丰食,只有他们苦哈哈? 武则天看着天幕描述的一切,派人去找李隆基这个孙儿。 还真是天命在李唐,她之前犹豫的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 小三有了如此功绩,其他人上位,只会成为民心所悖。 【二凤有房杜,李隆基也有姚宋。 姚崇熟练吏治且有远见,对于边防事务极其关心,为宰相兼兵部尚书,士马储械,无不默记; 宋璟为相,不但刑赏无私,还能犯颜直谏。 两人相继为相,姚崇善应变成务,宋璟善守法持正,同心辅佐李隆基,使得赋役宽平,刑罚清明,百姓富庶。 除了宰相之外,还有善于用人的张说,吏事精敏的苏颋(ting)。 李隆基上位之初也曾竭力模仿过他的曾祖父唐太宗,好贤纳谏、励精图治,这些人的共同努力加上大唐前面君主打下的基础,才有了这一朝的开元之治。】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81 首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