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大家应该也清楚,欧美的劳动力非常值钱,蓝领工人农民之类都是高薪职业,这也是有基础的,在几百年前他们同样是地多人少】 【因为人力不够,不得不选择用工具取代人力,比如风力】 从13世纪开始,西方就开始大规模使用风车等机械,有组织的在湖泊、沼泽地区中排水,在低地国家开始使用风车磨谷物; 比起明朝的水磨,风车具有天然优势,风车不限地形、季节、全天候使用。 随着风车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广泛推广,风车的制造工艺进一步提高,从最初的塔式风车,进步到后面16世纪的单柱式风车,适用范围越来越大,可以更大范围的把自然力转换为机械动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耕文明一下子就超越了华夏。 此时的东西方的脱谷都用连枷。 西方的连枷手柄一般四五尺长直且小的木棍,二者用皮带连接在一起,使用时用双手握住手柄高举过后,然后重重地挥动双臂拍打谷穗; 华夏古代的连枷手柄长而脱粒棍短,现代还有人笑谈说它是“双节棍”的原型。 西方农耕技术落后,耕犁同样落后,但是畜力资源丰富。 西方的犁直到16世纪都十分笨重,需要6到8头牛来拉; 16世纪以后,荷兰才发明出只用两匹马拉动的犁。 到17世纪,仍然没有解决犁过于复杂的结构。 因为农业工具粗糙,西方开始大规模利用风力、水力等大型机械,这些先进机械促进了更多生产资料的诞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其他机械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 所以,尽管西方人在农耕文明上不如华夏,在粮食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上不如华夏,但是每个农民生产粮食的总量一次次的提升,最后远远地将华夏抛在脑后。 【归根结底,是农民与土地的问题。】 帝王齐齐沉了脸色。 天幕全天下所有人都能看到,他们想不允许百姓看也做不到。 这一次的天幕过后,百姓会不会造反起来?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朱元璋出身小农,他能不知道耕牛对百姓的重要性吗?他不知道畜力更省人力吗?为什么既不像汉初的皇帝们鼓励百姓养牛,也不像秦朝那样给百姓租借耕牛?】 【明初时期,刚刚经历了战争,外来的高产农作物也没有传入,种棉花也不是立刻就见效果的,人口还没有很多哦。】 朱元璋的脸色黑沉如水。 他曾经是小农,可是现在他是皇帝。 他曾经痛恨元朝对汉人的压榨,可是当他成为皇帝,他开始感觉到元朝的制度真好用。 为了江山稳定,严格一些怎么了? 再说了,没有耕牛,现在不是有了“代耕架”,用木牛代替耕牛,不一样好用? 【可能会有人问,就算没有耕牛,不是有那铁搭吗?】 【我给大家放一下铁搭的使用方法。】 看到铁搭的图片,很多现代人可能会误认为是猪八戒的钉耙,因为确实很像,只不过猪八戒的是九齿钉耙,铁搭只有四齿或者六齿。 一直到近现代,许多农人家庭依然有铁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农耕工具。 农人使用铁搭,需要用双手拿着铁搭在地上一下一下的深凿,一直保持微微弯腰的姿势,弯腰久了,农人会直起腰来,锤一锤酸疼的后腰,但是无法休息,还要继续。 【如果做过农务活的人就知道,只要是工具,使用时间长了都累,哪有能用畜力解决轻松——西方那种用风力水力的大型机械与畜力一样,动力源不是人,农民就可以节省很多力气。】 再放出用耕牛的农人。 前面是健牛拉着犁,后面的农人扶着犁,甩着鞭子,牛在前面出主要的力气。 哪怕是用眼睛看也能看出来,牛要更省力。 . “谁不知道牛耕好,可是养不起。”农人看着天幕摇头叹气,“还是大汉好,牛耕普及推广,那时候的农人都有牛吧?” “地也比咱多。” “都说秦朝是暴秦,暴秦官府还能借牛,咱这……” 看到农人聚集在一起议论,里长在远处遥遥喝道:“咳咳,都聚在一起瞎咧咧什么呢,干活干活。” 农人们顿时使着眼色散开,闷头干活。 里甲制度,不仅为了农活,也为了维护稳定。 比如说必要时刻,发现和镇压不安分的农人。 但是到后期连这些乡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没有田地时,他们反而更能一呼百应。 【再来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 【日本的发展,离不开华夏的“友情赞助”】 【从唐宋时期,连续几代女皇的全盘汉化,让日本脱离了农奴社会,走进了封建社会。】 【到明朝时期,连续几本重要农书的传入,就让日本发展出了强势的农业。】 【到清朝时期,日本看出华夏的外强中干,抛弃了华夏,进行“明治维新”,从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强者的姿态来侵略华夏】 【这一期的主题是农业,我们就从华夏农业对日本的帮助开始说起。】 朱元璋重新打起精神,认真听了起来。 他记得这个日本,因为地处偏远,国土又小,觉得毫无价值,列为不征之国,没想到后世如此蛮狠,对华夏侵略抢劫无恶不作。 天幕几次讲述后世的日本侵华历史,已经成功地让古人们一听到日本就开始皱眉。 始皇帝嬴政也不例外:“朕记得天幕说过日本有银矿,地方小好东西不少,朕迟早收了。” 刘彻冷笑连连:“朕的宝船打造出来,不介意给大汉再增加一块海外国土。” 天幕不是说欧洲人喜欢搞什么海外殖民地吗,他没那么暴虐,只是单纯收为大汉国土,让这个侵略者彻底汉化。 【华夏四大农书,氾胜之的《氾胜之书》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陈旉的《陈旉农书》、徐光启《农政全书》】 【明朝四大科技书籍,分别是“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这些书籍在华夏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被重视,甚至有些被当做皇室独自私藏。然而传到日本后被视作国宝,极为重视,哪怕是手抄本都被供在国家】 正在野外采集药草画图稿的李时珍惊喜了:“药圣?” 他是药圣? 他看着手里正在编写的书,现在还没成型,原来日后如此被重视吗? 那以后更得好好写才是! “李公,天幕说得李时珍,是你吧?”帮忙带路的山里人也惊喜了,不过是给一个采药人带路,谁知道这采药人日后竟然被称为“药圣”! 这可是活着的圣人! 李时珍微微点头:“应该是吧,哈哈。我书还没写完,没想到后世评价这么高。” “还没写完?”领路人看一眼李时珍手里的草稿,一种责任感突然油然而起,“我还知道这山里好多外面见不着的药草,我带您去!” 等这药圣的书写完了,也有他的功劳,说出去简直是光宗耀祖! 李时珍非常高兴:“好,多谢了,那就麻烦您带路了。” . 徐霞客同样正在野外跋山涉水。 作为一个与整个大明参加科举风潮格格不入的文人,徐霞客被误解的时候很多,但好在最亲近的家人还是支持他。 此时时刻,徐霞客首先想到了家中的老母亲,欣慰地笑了:“母亲知道我和我的书后世留名,日后定然再也不会担忧我了。” 正如他所想,徐母看到天幕里放出了这些名人的书籍、画像还有籍贯,在里面精准地找到了自己儿子的介绍和书籍,顿时扬眉吐气:“是我儿子!是我儿子的书!” 就算她儿子不是秀才公不是进士老爷又如何,她儿子青史留名了! 邻居们齐齐投来羡慕的眼光。 明朝四大科技书籍,虽然不懂什么是科技,但是“四大”还是懂的。 整个大明这么多书,就这几本书被提到,可厉害了! 【华夏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公元前8000年,还是原始文明时期,已经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到现在,日本的水稻被普遍认为来源于华夏,尽管有“华北说”“华中说”“华南说”三种不同的传播途径,但是来源于华夏不可否认。】 【隋唐时期开始,日本以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地区为航线起点,开始了中日海上贸易】 荆咕放出了历史资料: 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遣唐使来往有16次,唐朝的遣日使也有10次左右。 遣唐使的除了来隋唐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购买书籍。通过这样的途径,北魏时期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传入日本。 【《齐民要术》总结了六世纪之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文明和畜牧业生产经验,还包括野生植物的利用、林业种植、桑蚕养殖、畜牧和养鱼技术,各种食品加工方法、油料染料饲料等农副产品的加工贮存和治荒办法,被誉为“华夏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僧人和归化的华夏人当时从华夏带回日本图书167部15790卷,其中就有《齐民要术》十卷。】 【起初,日本皇室与贵族跟华夏皇室一样,觉得这样珍贵的书籍应该由贵族垄断,所以只是束之高阁,在贵族之间些手抄本流传,百姓并没有得到推广。】 感觉被打脸的华夏贵族脸上都不太好看。 【日本的弥生时代同样是直播法种植水稻,此书在知识分子中流传开来后,首先改变的就是育秧移栽,是不是跟华夏北人南下后带去的改变很像?】 到了日本战国时代,各大名混战不休,农业一时停滞不前。 直到1586-1590年,丰臣秀吉打败了其他对手,以天皇的旗号进行统一战争,最终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大业。 1582-1598年,丰臣秀吉学着华夏的统治者,开始推行“太阁检地”,在全国重新丈量土地,统一度量衡,确定田地优良标准,规定收获量和标准量具。 “果然是学着华夏,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不是曹操的吗?统一度量衡最初是始皇帝,后来多个帝王也有。丈量土地确定标准,咱也做过。”朱元璋说道。 到了江户时期,也正好是华夏的明末清初,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引发了日本印刷行业的繁荣和教育普及,《齐民要术》开始流向民间。 尽管明清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海上贸易屡禁不止,华夏的各种农书大量流向日本,日本甚至出现了农书出版热。 1744年,日本汉学家山田好之完成了对《齐民要术》的翻译和校对,交给京都出版商出版,这时日本民间第一次印刷刊行。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85 首页 上一页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