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因为他的接触贡献,拿遍了国内外的大小奖项,先后获得了“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 世界权威学术机构、拥有20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高票聘请袁隆平为外籍院士。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宣布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 “盐碱地可以种,沙漠也可以种,原来只要有地方哪里都可以种水稻,还都可以丰收!”秦朝时期,民间别说百姓,六国的贵族同样羡慕。 “要是我们也有这位袁老该多好!” 要是有了如此高产量的粮食,他们的军队和士兵岂不是能吃得兵强马壮,打起大秦锐士轻轻松松? 农人则是要求谦卑许多:“我们也有农学院就好了,出不了袁老,其他一般的农学生也好啊。” 其他人摇头:“没有一般的,这里面哪一位不比我们现在强很多?” 最后齐齐摇头:“是啊,我们怎么没有农学院啊!” 在咸阳宫,他们的统治者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呼声。 “农学!农学!”嬴政重重挥拳,“咸阳学宫,一定要立农科。” 农学首领激动到差点哭出声来。 农学果然要大兴了,咸阳学宫既然会立下农科,未来的农家弟子满天下的景象,还远吗? . “六千万!大汉现在总共都没六千万人!” 刘彻激动之余,想起了自己正在加女科的太学,女科都加了,农科怎么不能加。 他看向现成的农学先生,含笑问道:“赵过,你可愿意去太学讲学?”赵过恭敬地拱手俯拜:“臣愿意。” . “这农业原来是需要多多交流的,你说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跟其他地方交流一下?” 贞观年间,天下太平,而且对百姓的行走没有后世管的那么严格,农民商户行走都不算难。 长安城中,从隋朝开始就多了许多外国行商,有脑子活跃的长安百姓目光看向了卷发棕眼的外邦人:“不知道外来的番邦商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 有人不服:“我们华夏才是农耕大国。” 长安人解释:“天幕也说了,后世的很多粮食都是外来品种,外来种子不得用外来种植方法?” 一群人齐齐对视一眼,坏笑起来。 嘿嘿,对外邦人得热情点,这不惦记着人家的粮食和技术呢。 都说大唐万国来朝,来都来了,不留下点什么怎么对得起大唐人的热情? 宋朝商业发达,头脑更灵活。 东京开封府商人听到各种研讨会时越听眼睛越亮:“这什么技术研讨会不错啊!还有跟同行合作,这不就是强强联合吗?” “好主意啊,闭目塞听都是一家之言,这互相交流才有新的门路。” 商人听了这么久的天幕,已经总结出了这个结果。 别说经商,就算是国家,闭关锁国也得落后挨打,这经商也需要人脉和技术,如果总是在自家内部发展,家里子孙自由接受的都是同一种思想,能发展到哪里去?还不如吸收新鲜血液,比如榜下捉婿,富商最喜欢干这事,家里不缺钱后,谁不是冲着人才去的。 听到各种研讨会,商人有了新思路。 原来有比联姻更紧密的合作方法。 联姻或者榜下捉婿不一定生儿子,生儿子不一定继承门户,还有翻脸后吞并对方的风险,还不如就利益至上,用利益来合作。 想到这里,立刻兴致勃勃出门,准备去找其他同行商议此事。 . 明朝想法更简单点。 首先,得把高产量的农作物搞进来! 等到明朝末年引进玉米、番薯,全都便宜了清朝,朱元璋可不服。 “要造福也得是造福我大明。” 当然,农学院也要。 “朕就是农民出身,若是大明农业比不过大清,那岂不是丢了农民的脸?” 朱元璋起了强烈的攀比心,尤其是对抢走他江山的大清,耿耿于怀。 既然海外在大明时候变强,他要让大明更强,强到无论是大清还是外邦,只能臣服,看这后世子孙还骂不骂他。 永乐年间,朱棣也不服:“朕既有郑和,也有海船队,不提前引进玉米番薯都对不起朕下西洋的经费。” 民间的商人沿海的百姓更不服“” “去国外打工都能带回粮种青史留名,我上我也行!” 现成的引进番薯的方法都有了,现成的番薯产地也有了,这么好的青史留名机会还不珍惜,那真是活该自己碌碌无为。 有了天幕以后,从洪武年间开始,就已经不再实行海禁,而人被利益驱使时的行动力是惊人的,还没等朝廷下令,已经有不少海商渔民,带着熊熊野心,冲向了茫茫大海。. 玄烨原本因为“御稻米”的成功还有些飘飘然,现在看了看自己写得诗歌,嫌弃地推向一边。 “朕也研究了水稻,可惜产量相比这后世,还是差了许多。”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华夏古代帝王里唯一一位亲自培育出高产水稻的育种专家,也正是康熙皇帝亲自培育的水稻,终结了古代史上长城以北不能种植水稻的历史。 古代许多帝王都有在皇宫中单独开辟农田来提倡农耕的习惯,康熙也不例外,他在宫中有丰泽园,种植了来自全国各地省份进贡来的稻种。 但是不同的是,康熙的亲力亲为,不仅仅是提倡农耕,还开始培育良种。 康熙二十年,玄烨去丰泽园查看稻田收成,发现了一个抗寒高产稻种。 康熙开始就这个发现,用了十年的时间反复试验研究。 等到证实“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时,康熙才确定为一个新品种,这时,便开始在承德避暑山庄试种,由相关官吏负责看管。 等到丰收之后,康熙亲自试吃,并且赐给百官食用。 据史料记载,“御稻米”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早熟,比一般稻种早成熟两个月;第二个特点就是好吃,康熙自己说“气香而味腴”,他从康熙二十年开始就一直食用。 之后,康熙每一季度都从他的试验田中挑选耐寒、早熟、饱满等具有优良特性的水稻种子,然后进一步培养、筛选,直到全部都符合要求为止。 ——这种培养新型植物的方式在1856年被西方植物学家维尔莫林首先提出,被称之为“单株选择法”,也就是说,康熙的这个技术领先西方140多年。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二十章《人工选择》中,就清晰地记录下康熙皇帝发现并培育良稻的过程,对于康熙皇帝的智慧大为感叹。 起初,因为“御稻米”产量不足传统稻米,每亩产量不足1石,大臣们有些犹豫要不要推广,直到发现该稻米成熟时间更短,可以一年两熟,作为双季稻推广,最终使得种植水稻的百姓亩产提高三倍。 “高产啊,高产。”玄烨眼红地看着现代杂交水稻的产量,用手轻轻在膝盖上拍打着,片刻后下定决心。 “农业学堂之事没那么简单,先从已有的条件开始,朝廷也设立农学奖项,先吸纳民间农学人才,共同研发御稻米。” 说着瞅向几个儿子们:“你们都别闲着,这一期天幕说了如此多的农学之事,回去给我写学到了什么,朕明天要看。” 学业一向繁重的阿哥们不管面上如何,心里齐齐吃了苦瓜似的。 这写农学,他们该怎么写,写什么啊? 虽然康熙帝亲自育种,但是不代表每个阿哥都精通农事,写学到什么,明显不能随便糊弄。写得太假大空也不顶用,皇阿玛可不是好糊弄的。 阿哥们齐齐在心中下定主意: 这农事府中幕僚和母族贵族显然也不懂,还得自己亲自去看。 远的不说,母族的庄园,京郊附近的乡村,总可以去吧? 玄烨看在眼里,对儿子们的心思自然懂。 他没有明说什么,端起茶示意送客。 就是得让皇室真正的重视农业,重视农学,自上而下,那些官吏、商人才能跟着重视。 若是帝王都昏庸着,有人才也不知道重用,帝国同样没救。 每当想起天幕说过的大清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玄烨就深感无力。 但愿,现在救一时还有用吧! 【水稻,从华夏的河姆渡文化时期驯化发现,经过一代代的农学家研究传承,最终走向全世界,成为全世界的粮食宝藏。】 【如今,在农学院里,依然有许多农学生,在为了这一粒种子费尽心血,在传递着这一粒种子,传递着华夏人的农耕文明。】 【这就是华夏的薪火相传,文明相继!】 古人集体感到荣耀! 从颁布过兴农政策的帝王,被点名过的古代农学家,历史知名的文人士子,到田间耕种的农民,经营过农副产品的商人,每一人都曾为这片农耕文明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而后世子孙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依然在继续传承着华夏文明,传承着农耕之下的祖辈精神。 【水稻是正规途径,但是也有许多,是非正常渠道传出去的。】 【华夏是世界植物的故乡,许多现如今你以为是其他国的特产,其实都是起源于中国。】 【比如号称新西兰的国果猕猴桃,谁能想到,猕猴桃的故乡是华夏,新西兰所有猕猴桃、包括后面培育的新品种金果,老祖宗其实来源于湖北宜昌?】 【下一周,将为您带来特别讲述——植物间谍,为您讲述那些,从华夏流传出去影响全世界的植物,以及,那些乱世之中偷盗华夏植物的植物间谍!】
第58章 后续影响 “先有纸,然后是学校。”咸阳宫中,嬴政提笔一项一项写下来: “女科,农科。” 咸阳学宫需要设置的学科越来越多了,但是他不但没觉得繁琐,反而有一种回到年轻时征服六国时殚精竭力、全力以赴的挑战欲。 嬴政回忆着天幕提到过的职业:“农家,墨家,法家,兵家,医家。” 后世有农学家,类似大秦的农家; 有各种能工巧匠,而且很推崇墨子和其夫人,大秦的墨家可替代; 有女法官,定然也会有男法官,有“法官”定然也有各个阶层的执法人员,大秦的法家可以替代; 兵家自不用说,后世不但说明了军事武力的重要性,还举出了大宋的反面例子,大秦的兵家本就受重视,以后只会更受重视。 虽然还没详细介绍医学,但是介绍过军医,也提到过后世长寿离不开医学的发达,大秦的医家也得重视。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85 首页 上一页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