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水稻和竹子也相爱一下,诞生一下爱情结晶呢? 【还真有,而且,成功了,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主食——竹稻。】 竹子和水稻同为禾本植物,虽然竹子是竹亚科而水稻是禾亚科,关系有点遥远,但是二者依然是可以进行杂交的,在生物学上被叫做“远系杂交”,难度非常大。 华夏科学家钟章美,从80年代开始研究竹子与水稻的杂交,花费了40年的时间终于将竹稻研究出来,如今已经在江南普遍种植,被誉为“世界竹稻之父”。 竹稻继承了竹子最大的优点: 首先是抗倒伏能力极强,如同竹子一样茎秆粗壮,是普通水稻的3倍,而且茎秆上长节,组织厚度高,遇到大风也不容易倒; 其次是耐干旱,种植竹稻的水田即使是在炎炎夏日,也不需要时常灌溉。即使农田干的开裂,竹稻依然能够正常生长。 竹稻的抗病能力也非常强悍,在竹稻的茎叶和稻谷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抗菌物质——竹黄酮,竹黄酮可以让竹稻叶片不会生虫长菌,农民种植以后连农药都可以省了,非常环保健康。 最后,竹稻的亩产非常高。我国目前杂交水稻的亩产大约在980公斤左右,竹稻可以达到1000斤以上——这里是指普通水田,并不是实验农田,实验田的亩产更高。 . “980公斤!1000斤!”玄烨想起自己的御稻米,对比之下只觉得惨淡。 什么时候他的御稻米也能如此高产! “竹稻虽然没有那杂交水稻的980公斤产量高,但是500公斤我们也不嫌弃。”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在一起激动之余,忍不住抱在一起假哭: “天幕什么时候直接赐种子,我们不想努力了……” 武曌看得哭笑不得。 果然还是年轻人敢想,让天幕赐种子,很好的想法,就是很难做到。 【不仅如此,竹子还可以和玉米、小麦、高粱进行杂交,都属于“远系杂交”,可以说竹子是非常的博爱且实用了~】 【目前,华夏的竹稻米远销海外,日本就很喜欢进口华夏的竹稻米回去做寿司,因为它自带竹子的清香,而且收捏成型,口感优渥,十分受食客的欢迎。】 “这竹稻,我们自己也有就好了。” 屋后有茂密竹林的南方老翁闻言羡慕之余,忍不住起了研究竹稻的心思:“天幕所说的杂交水稻到底怎么杂交?就种在一起让彼此花粉传播吗?” 老翁的儿子严肃地翻阅着手里的农书:“恐怕不止是如此简单。” 老翁瞅了一眼儿子,心里好笑。 他的儿子也是读书人,原本考上功名对农耕一事不屑一顾,自从天幕讲述了农耕对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性,开始手不释卷——看得还是农书。 读书人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一次:“不过我们可以试试。” 【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话:“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耶!”】 【竹子,真是全身是宝,华夏人完全离不开!】 有人看着看着,突然转身就往山上走,妻子一愣连忙问道:“当家的你干嘛去?” 男人道:“去山上挖竹子回来种!” “我也去!”妻子提上锄头跟着一起上山,下面能干活的孩子一起跟上,不能干活的老人小孩在后面道:“多挖点!” 【如同华夏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竹子一样,衣食住行,排在首位的就是“衣”。】 【华夏人的“衣”,离不开“蚕”,“蚕”离不开“桑”。】 【华夏的桑蚕,影响的不仅仅是本国人的穿衣大业,影响了本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还影响了海外经济,以及海外的政治与文化。】 【甚至,引起了西方的文艺复兴,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 【首先,要从这一片树叶说起。】
第65章 植物间谍7 【故事得重新回到喜马拉雅山脉。】 【这一次,我们从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说起。】 【这里是桑树的故乡,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野生桑树生长在这里。】 【喜马拉雅山区域上不仅有古老的茶树、古老的野苹果树王、古老的桃树祖宗,也有地球上最古老的桑树“桑树王”,至今已经在高原上度过了1600多个春秋。】 “这喜马拉雅山真是一块宝地啊!”嬴政雄心勃勃,越看喜马拉雅山越喜欢。 “快瞧瞧在哪里?” 天幕曾经放出过的地图立刻被摊在帝王的桌案前,嬴政一眼扫过,扶苏也顺带看了一眼:“竟然不在大秦境内?” 嬴政并不意外,这地方还好遥远,但是他充满信心:“不,迟早是我大秦的!” 【桑树是一种极为长寿的植物,在过去的1亿年间,桑树基因的进化速度是同类植物的3倍,仅仅通过光合作用,桑树获得满满的能量,仅在桑叶中就含有2000多种蛋白质,拥有着强大的生存能力,以及让人类望尘莫及的长寿基因。】 “1600岁,人要是能活的这么长久该多好!”刘彻听到这寿命,馋的恨不得现在自己就化身为桑树。 满朝文武,在如此长寿的年限下,谁能不心动呢。 汲黯道:“1亿年,说明桑树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了1亿年!果然是长寿!” 【大家同样可以看到,原始的野桑树,其实极为巨大。它和茶树一样,是因为人类的驯化才矮化的。】 【从5000多年前,华夏的古人已经开始了对桑树的驯化改良。】 地桑是桑树驯化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桑树的身高越来越矮小,主要任务就是长出好的桑叶,一旦不符合人类的要求,生命就会被终结。 桑树从青藏高原走出,走向中原,走向全国各地,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寿命开始缩短,被定格在短短的20年左右。 华夏人,是讲究实用的。 到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桑树已经开始遍布华夏所有省份。 北至内蒙古、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岛北部,桑树的身影无处不在,华夏成为世界上桑树品种最多的国家。 . “我西汉的面积这么大!”汉初,刘邦开心了。 后世子孙果然不错,让他的大汉如此巨大,比大秦疆域更大,太满意了!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里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铜神树,外形和《山海经》所描述的神树非常接近。】 【传说,桑树起初被叫做扶桑,在《山海经·海外东经》里就有关于扶桑的记载。】 【划重点:不是日本自称扶桑国那个扶桑!他们是自称的!】 “怎么哪里都有日本?” 李治很不满,他还记得天幕说过日本统治者自称“天皇”,这分明是盗窃他的称号,现在还自称“扶桑”,这分明是书中的神树,有它日本什么事? “又是自称天皇又是自称扶桑,怎么不干脆自称上帝老儿算了。” “上帝”并不是舶来词,在华夏古代《尚书》里已经存在,在古代指天上主宰万物的神。在道教里有“昊天上帝”,大唐皇室信道信佛都有,李治所说的“上帝老儿”指的就是昊天上帝。 “上帝”专指西方宗教神,是明代利玛窦将天主教传至华夏时,为了便于传教,将拉丁文“Deus”翻译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 后来,利玛窦了解到朱熹将“天”解释为一种义理,与“Deus”含义不同,开始使用“天主”和“上帝”分开。 到太平天国的传教士翻译《圣.经》时,开始广泛使用“上帝”,这才有了后世普遍的印象,以为专指西方神。 【日本许多文明都能从华夏找到影子,比如他们也有“战国时代”,他们还有地名叫做四国与九州,还因此大放厥词在华夏出对联要求对下联。】 日本到华夏的留学生曾经出过一副上联:“日本东出,照遍四国九州”。 非常嚣张,也非常自信。 因为当时的日本强大到打遍亚洲,中日海战战胜、日俄海战战胜,除了侵华,还侵略了朝鲜、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缅甸等亚洲诸国,甚至还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留学生的“四国”和“九州”不仅仅是指自己国家的地名,在华夏的领土上,留学生非常熟悉“九州”曾经指的是华夏九州,就是故意的挑衅。 . “岂有此理!”刚听完倭寇骚扰大明的明朝君臣们齐齐愤怒了。 “嗟尔小国,如此猖狂!” 朱元璋反而没有生气,眉头紧紧皱起,看向朱棣:“老四,你怎么看?” 朱棣:“如此小国竟然如此强大,我们需要警惕。” 朱元璋面无表情:“屁话!” 能打遍几乎整个亚洲,这还不需要警惕那都傻子。 朱棣知道老爷子脾气不好,连忙补充:“他们由弱变强肯定是有原因的,天幕说过日本的金矿银矿多,前面一直在学唐宋,说明原本是不足的。抢着来大明朝贡骗取赏赐说明这个时期也不如大明。后面突然超越了大明,肯定是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 朱棣做出总结:“既然这个变化就在大明期间,我们可以去找过去,然后抢过来!” 朱元璋再次骂道:“抢什么抢,粗俗!” “日本是大明的藩属国,它的就是大明的,这叫大明替它保管。” 朱棣:“……” 父皇是不是被气得进化了,竟然还学会如此文雅了,简直奇迹。 【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有蚕纹牙雕出土,安阳殷墟陪葬物中有玉蚕,甲骨文卜辞中也有“蚕”; 《诗经》等西周至战国的文献都有桑蚕踪迹。】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桑蚕养殖业逐渐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农业领域的支柱产业之一。】 【远在殷商时期,甲骨文已经出现了“桑”字,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有提筐采桑的图案,《孟子》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都可以证明华夏栽种和利用桑树之早。】 蜀汉,刘禅看着丞相的遗书“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可足矣。”泪流满面。 丞相啊,你知道给我留桑树,为什么不多指点一下留点有用的大臣!我的大臣快不够用了啊! 【桑树不仅仅是蚕的饲料,也可以为养猪、牛、羊、鸡、鱼等畜禽水产养殖提供饲料。】 【现在已经有实验,利用桑饲养牲畜和禽类,已经研制出了“桑香三宝”——桑叶土猪,桑叶牛肉,桑叶鸡蛋。】 天幕里的农业研究者看着着食用了桑叶和没有食用桑叶的家畜家禽进行对比,挨个记录体重和健康情况: “食用了桑叶的猪、牛、鸡免疫力明显提高,对病毒抗病性更强,可以减少甚至杜绝抗生素的使用!”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85 首页 上一页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