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刘彻整个人也听呆住了。 天幕前头说李隆基创造了开元盛世,颇为赞赏,突然话锋一转,将李隆基骂了个狗血喷头,已经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了,没想到安禄山那样的反叛之臣,也有这么一个猝不及防的大转折? 这让刘彻心中有了一点动摇,他不知道,自己现在这样致力于开疆拓土,会不会以后真的被骂穷兵黩武? 对了,还有天幕提了一嘴的自己老年昏庸乱政,难道与这事也有关? 想到李隆基,就因为后期躺平了,就导致后人只记得他沉湎美色、不理朝政的昏庸,前期的努力就全白费,刘彻都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赵德芳整个人也听懵了,还以为自己耳朵出了问题,一边掏耳朵一边问:“什么什么?安禄山是英雄?她在开什么玩笑?” 他听了那么多唐传奇故事,每次安禄山出场,几乎都是反派,这叫赵德芳有些无法接受,安禄山怎么可能是英雄啊?胡说八道! 赵德昭无奈道:“天幕说的是在河北一带,也就是如今幽云十六州那边。并非说是对大唐。” 赵德昭依旧犟着,反正不认。 赵匡胤已经提笔,写下了一张纸条,叫来内侍,将这皇命发布了出去。 “父皇,您这是……”赵德昭刚问出口,突然想起,皇帝之事,不可随便询问,忙又住了嘴。 赵匡胤道:“我命人去幽云十六州一代查探,看看那边是否还有祭祀安禄山的事。” 虽然幽云十六州不在宋的控制之下,但宋派去北边的探子也不少,相信很快就有结果了。 赵德昭敬服道:“还是父皇想得周到,去那边打探一番,就能查实是否为真了。若真有人祭祀,还能探一下原因。” 赵德芳没有刚刚那么激烈的抗拒了,但他心中反而升起了一股忧虑:天幕说的不会是真的吧?转而他又飞快的否定了。可是这个念头总是控制不住地冒出来。 赵匡胤点头道:“这安禄山确实是个人物,头脑与手段都兼具。只可惜运气不太好。” 因为起兵时年纪不小了,没多久安禄山的身体就出现了不小的问题,这也是他会被儿子安庆绪轻易杀掉替代的缘故。 这人上了年纪啊,身体就会无可挽回地走下坡路,不管你是皇帝,还是普通人,都抗拒不了的。 赵匡胤扭头看了看还年轻的儿子,有点羡慕的同时,又下定决定,一定要趁自己还活着的时候,为孩子多扫除一些障碍,多铺好路。大宋不是他一个人的大宋,是全天下的大宋啊! 朱元璋听到士子给安禄山叛乱找合理正当理由的事,颇为感同身受道:“可不是?要没有一个为天下的理由,可没那么多人跟着你干啊!” 朱棣道:“旁的不说,论得天下之正,咱们大明可一点都不逊于别朝。” 朱元璋赞同:“这倒是真的。不过,祭祀安禄山一事,为何我没听过?” 安禄山是河北一带的民心所向,朱元璋还没怎么听过这个说法。 朱棣回到:“儿臣也了解不多,自唐末以来,幽云十六州就没入过汉人之手,许多事,都与咱们想象中的大不同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悚然一惊,他想起了一个事。他借着朱祁镇的皮囊坐皇位的时候,知晓了洪武年末科举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南北榜案。因为南北发展极不均衡,而北方又是多年在北部少数部族手里,对汉家文化十分不在意,甚至排斥抵触,所以北方的士子水平,与南方士子的水平,难以相比。结果在洪武三十年,就出现了科举放榜后,榜单上全是南方举子的情况,那件事闹得极大,要不是自己处理得快,让北方士子又考了一遍,这南北恐怕就要裂开了。 这件事,大概也是促使老四迁都京师的原因之一。老四估计是看到了南北的差异与分裂,担心南北内部分裂厉害,所以皇帝亲自去坐镇北方,不仅守住国门,还带动一大批权贵和富人移居北方,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提升北方发展的速度,希望南北能更好地融合相连。 此时,朱元璋再次感觉到,老四迁都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正如天幕所说,幽云十六州有四百年的时间不在汉人治下,淮河以北也有两百年不受汉人掌控,形成的裂隙可不是轻易能弥补的。安禄山的得势与安史之乱的声势,深刻表明了地方与中央形成了隔阂,甚至发生对抗以后,会产生多大的动荡。 “老四!多亏有你啊!”朱元璋对朱棣道。
第133章 两级反转李隆基(34) 要不是老四朱棣上位后,将都城迁到了京师,在那里经营了数十年,等到朱祁镇上位,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南下打大明,京师附近的人也没有那般容易被动员起来,好不容易收回来的幽云十六州一带,恐怕又要落入少数部族的势力手中了。 想想宋时,幽云十六州未被收回,宋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就一直处在北方势力的压制之下,朱元璋才真正地冷汗涔涔啊。 想起这些事,朱元璋就忍不住长叹一声,天幕说的极对,他自己虽然从一介底层成了皇帝,那脑子里的想法还是没转过来,还是像乡下的土财主一样。太子朱标死后,便不管不顾地将皇位传给了皇孙朱允炆,其中朱允炆是朱标孩子的因素比重有多大,朱元璋心中太清楚了。 他因私心而将皇位当家产一般传了下去,可朱允炆心性手段不足,削藩把自己的皇位都给削没了。还是应了天幕那句话:这皇位,不是人人都坐得,不是因为有朱家血脉就能做得稳的。 朱棣见朱元璋突然激动起来了,还一时有些不知所措:“父皇,此话从何而来?” 朱元璋牢牢地抓住他的手,似是哭,又带着笑道:“我从安禄山受河北一带百姓尊崇一事,想到了你日后迁都京师的缘由。你比你老子我,想得到位啊!” 朱棣愣了愣,这事儿他倒是还没想过,朱元璋给他讲朱祁镇的事时,提过大明都城到了京师了,所以才有了著名的京师保卫之战。可朱棣不曾知道,这都城是他迁的。 天幕在讲安禄山如何笼络人心的时候,李亨立马就道:“这安禄山,果然是个狼子野心的东西,枉父皇往日里那么看重他!” 李世民一个白眼翻过去:“你闭嘴!” 李亨顿时脸色讪讪的。 安禄山是李林甫提拔上来的,顺着李林甫的意思,安禄山就对李亨这个太子不假辞色,甚至见了他还不行礼,偏生又巧言令色,在皇帝面前让他辩解过去了。李亨可还记着这些仇呢! 只是李亨想上点眼药,却不知此时的李隆基皮下,换做了李世民,而李世民最讨厌他这种本事没几分,还喜欢叽叽呱呱的人了。 李倓想开口,被李豫瞪了一眼,也讪讪住了嘴。李倓知道,刚刚给父亲太子求情的事儿,已经让亲哥不满他的冲动了。 李世民注意到了兄弟两的眉眼官司,但没放在心上。 听到天幕说,对于河北一带的百姓,安禄山时英雄,李世民面上微微露出苦涩:“河北一带……当初太*祖皇帝杀窦建德时,这梁子就结下了吧!” 窦建德当年在那一片经营得也很不错,颇具声望,自己当初就不赞成杀窦建德,可太*祖一意孤行,再加上太子李建成等人在一旁撺掇,觉得窦建德活着,就会成为河北山东一带世家大族的旗帜,成为大唐的隐患,杀窦建德一事,就连李世民都拦不住。 果然,李世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唐开国时,中央便与河北一带结下了梁子,一直到一百多年后,成为了送大唐上路的致命一击。 高力士站的近,听到了李世民的嘀咕,好不容易稳定的心绪,又掀起了惊天之浪:皇帝怎么一下子又想到了百多年前的太*祖皇帝身上去了? 高力士心中的疑窦越来越大,让他几乎有些坐立不安了。 【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明白了,安史之乱的原因,是来自于社会层面的,是非常深层的,因为底层百姓有苦难,有怨气,需要出头,需要发泄,所以才让安禄山这样的人找到了机会,才让大唐那稳固的江山,出现了摇晃与裂隙。】 【大唐是一个鼎盛的朝代,但也无法忽视在它那繁华富裕的表象下,潜藏的层层危机。安史之乱还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还未真正地发动起广大百姓来。等到唐末期时,黄巢和朱温发动的农民起义,才是真正将大唐终结的历史巨浪。说到黄巢,就要说到他做的另一件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事,那就是他将独占社会顶层资源的世家大族,几乎杀了个一干二净。】 【唐朝时,朝廷与世家门阀之间的矛盾,亦是社会的重要矛盾之一。坐拥唐朝万里江山的陇右李氏,却被当时的许多门阀世家看不上,连主动联姻都会被拒绝。可见这些世家的底气与能耐。也正是因为他们死死占据着最好的资源,导致社会上下流动性不强,他们不仅自己多吃多占,还要不断占有普通百姓奋斗许久才获得的那么一点生存资料,更是加剧了社会的矛盾。这种社会上,不能为社会与国家发展做多大贡献,却拿最好资源的阶层与家族,就是国家与社会最大的毒瘤。】 【黄巢将那些尸位素餐、资源的传播途径像艾滋病一样,靠着血液、母婴和性*传播的世家杀光了,宋朝就坐享其成了这样一份好处。所以到了大宋时,宋的军事虽然非常辣鸡,可社会的活力却是盛世大唐都无法相比较的,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这也是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好了,本期的《两级反转李隆基:为了奖励自己,败掉了整个大唐的国运》,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最后请不要忘了给一键三连支持一下,我们下一期再见!】 随着音乐的响起,一键三连的按钮又跳了出来。 赵德芳直接蹦了起来:“这是个什么东西!” 赵匡胤像之前一样,长摁了那个红心标志,给了一键三连,赵德昭学着父皇的样子,也给了一键三连。紧接着是赵德芳。 待三个标志消失后,赵德芳还对着自己的手指左看右看:“真有意思!明明什么都没有,我却好像摸到了一块大石头!” 赵德昭有些担忧地问:“父皇,摁了那个,不会有不好的事吧?” 赵匡胤摇头:“当然没有了。你别想那么多,我已经试过两次了,什么不好的事都没发生。”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