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史书,史家观点,以及普通人的观念里,安禄山是个乱臣贼子,是个不记恩的外族白眼狼;可是查阅历史会发现,在安史之乱几十年后,哪怕唐朝皇帝换了几个了,河北民间还在祭祀安禄山。河北便是安禄山当初当节度使的地方,是他起兵之地。】 【前面说过,安史之乱祸害了整个大唐江山,使得无数百姓卷入了战火,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从这个角度来说,百姓应该十分憎恶安禄山才是,河北当地的反应为何会如此与众不同?这个地方,与宋朝的幽云十六州重合度极高,而且也是大明天子守国门之地。在如今行政区域被划分为了北京、天津和河北,常称京津冀,在唐时,这一片都是河北。】 【这一带,因为地处中原与北边各势力的交界之处,所以常年受到北方各部南下侵扰,如此一来,当地人的血缘与身份成分都十分复杂,各种势力在此交织缠绕,形成了一个与中原和北方都不同的混合地带,所以十分难管,常成为中央政权头疼之地。要镇得住这里的势力,要稳坐这一带节度使的位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安禄山和史思明都在这里干得不错,颇得民心。】 【在武皇期间,著名宰相狄仁杰就注意到了河北地区的问题,曾经上书过皇帝,但河北一带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一直到李隆基当政时,河北地区承受压力更大,随着均田制的崩坏,却要承受更重的税收,有数据说,河北地区承担了天宝年间全国四分之一的赋税。赋税重的同时,徭役也重,当初杨国忠在和南诏国打仗时吃了败仗,就从河南河北一代征兵,不少人都被抓了壮丁。另一方面,虽科举制在隋朝就已实行,唐太宗也进行了改革,可门阀士族在这里依旧占尽便宜,河北一带因历史缘由,在科举取士一途上,有些受官方的隐性歧视;再加上李林甫和杨国忠上位后,更是祸乱朝纲,大唐的官员升迁制度都出了问题,结党营私成了主流,而在朝中一直出于弱势的河北士族,无党可结,直接硬生生断了升迁之路。】 【所以前面提到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内部的矛盾,在河北地区最为激烈,最为严重。河北地区的整个社会,从地方官员,到普通百姓,不仅不服于中央的统辖管制,甚至是有强烈的敌对和抗争情绪的。这些矛盾,内部斗争解决不了,注定要往外爆发延伸,才可能得到释放。】 天幕的描述,让帝王们意外之后,思索一番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若非是因为积累了的许多怨气,许多问题,造反的事也不可能说干就干。 安禄山是个能人,但若中央朝廷政治清明,民间毫无抗击之心,这叛乱也很难起来。 安禄山能突然起兵,并且一路平推而过,除了大唐中央守卫空虚缘故外,河北一带民间的支持,也很重要。 李世民听完这些问题,一直都临危不乱的他,此时额头也忍不住渗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 河北一带,确实是有些难管,只是他在位时,有更大的问题在,河东和河西的门阀斗得厉害,河北那种没有门阀势力的地方,反而没投入那么多注意力。 高力士看到皇帝出了汗,忙取了帕子来给他擦拭。 李世民感觉,这高力士虽私心和小动作都不少,但对皇帝是真贴心。 只是,目光回到眼前的桌案上时,李世民还是忍不住长长地叹了口气,高力士的事都是小事了,摆在面前的问题才是大事。 就在李世民稍稍停笔的时候,李倓见缝插针地问:“圣人,这抄写之事,可需要倓与兄长代劳?” 李世民略思索了一下,便对高力士道:“你去给他们三人都准备笔墨纸砚来,也让他们陪着朕写一写,有什么想法,也写下来,回头让朕看看,你们父子三人,谁最为有心。” 李亨与两儿子忙起身领旨。 李倓和李豫还好,二人平时读书也算尽心,心中有些东西。李亨领了旨,内心却十分不情愿,将自己那个没有眼色,只想着出头显眼的儿子,在心里狠狠地骂了一通。 李世民也想看看这玄孙和来孙三人的真实水平,到底如何,他们可是要接下这大唐江山的人,李世民要好好摸摸底才行。 【面对这样复杂的局势,安禄山却十分得民心,说明他并非是简单的阴险小人可以概括的,而且他的政治智慧可能还不错。安禄山首先利用自己外族的身份,将河北地区的少数部族人心都笼络了起来,他的部下就养了许多少数部族的人。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势力与部族,可是相对于汉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胡人。】 【安禄山不仅收许多胡人当养子,教他们学习骑射,找关系找门路给他们安排前程,还会收纳被打败的少数部落,比如杨国忠用来构陷李林甫造反的阿布思,就是在安禄山手下的,当初阿布思的部落被回纥人所破,安禄山便收留了阿布思与他手下诸多精壮勇猛之士,后来这些人成了安禄山手底下的精锐。】 【团结了胡人,安禄山也要团结河北一带的汉人,于是他以地域化为核心,利用中央朝廷对河北地带的区别对待,引发民众对中央朝廷的不满,然后强调他自己是这一地域的中心领袖,使得河北一带民心朝他倾斜,成为了百姓更为认可的“统治者”。】
第132章 两级反转李隆基(33) 安禄山的这一操作,令许多帝王都露出了深思的神色。 抱团,可以说是人的天性。在朝廷内,就是结党,门阀士族是靠着亲戚与姻缘关系抱团、科举取士是靠着老师和门生的关系抱团、还有更多的是靠着利益关系抱团。 安禄山也是采用抱团这一方法,将河北一带混乱失序、又对朝廷怨愤的民心统一了起来。 【前面两点,是安禄山根据不同的民族血缘成分,来进行的划分;他还有另外两套办法,来应对不同阶层的人。对于普通底层百姓,他便用宗教的方式来拉拢人心,利用他自己粟特人的身份,举办各种袄教仪式,将他自己塑造成了光明神和山神,底层无知愚昧的百姓,就会因为他的神性身份而产生敬仰与拥戴。】 【对于另一部分读过书,不吃宗教这一套的士人们,安禄山就采取了另一套办法,也是历史上诸多政治人物都喜欢的人设——礼贤下士,并大力提拔有能耐的士子。在那时,读书本就是对智商的一种筛选,读书能读出头的,大多是头脑真灵活的,安禄山将他们收在身边,当成谋士来用,不仅不吃亏,还很赚。而对于那些士子来说,因为历史和政治原因,河北一带士子走科举之路是难走通了,还不如跟着安禄山。本来读书的目的就是“卖与帝王家”,安禄山给的待遇更好,为何不接受?安禄山不是帝王?那就把他推成帝王不就行了?】 【在安禄山起兵造反的过程中,他身边的士子谋士,就为他的起兵合法性,做了不小的工作,比如严庄就提出“四星聚尾,金土相代”,星象预示着安禄山是要取代李隆基当皇帝的。这一点在现在看来,就是无稽之谈,天上的星星才不管你地上的人的事呢。可是在讲于谦打赢京师保卫战时,说到了他那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重要作用,几乎就是当时打京师保卫战的指导思想。安禄山起兵也一样,就算是他私心想当皇帝,也不能直接说是他想当,而是要借天地的异象来证明,他就是天命所归,否则别人不会轻易跟着他,做这种掉脑袋的事情。所以古时候这种传说故事就很多,又是鱼腹藏书,又是狐狸乱叫,又是挖出石人之类的。】 【话说回安禄山身上,虽然他头上一直戴着乱臣贼子的帽子,可是咱们读历史时,也要注意,不仅是历史和局势造就了他这个人,也有他自己的心机与智慧。在河北一带那种混乱的社会结构中,他能精准地看透社会的矛盾,并且抓住每一个群体的痛点,将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就表明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了解他的不简单,也能理解为何在安史之乱几十年后,河北一带的百姓还在祭祀他,甚至到了几百年后,祭祀之事还存在。】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他起兵事败,第二年就死于自己儿子之手,但因为他发起的这场叛乱,河北一带终于不用承受那么重的赋税,能靠自己种地吃饱肚子了,甚至比关中一带的百姓过的还富裕;朝廷新派来的节度使,也不敢随便压榨他们了,谁的政策敢严苛一些,他们就敢直接砍了节度使。切·格瓦拉说过:“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的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对于河北一带的百姓来说,安禄山用自己的命,给他们破开了困局,让唐的中央朝廷,不敢再忽视甚至是敌视河北这一片了,安禄山的叛乱,就是河北百姓的激烈反抗。这样的人,对于大唐朝廷来说,是乱臣贼子,可是对于那时的河北百姓来说,他就是个英雄。】 天幕的语气很平淡,并没有讲述岳飞和于谦时,那种激昂的语调,可是帝王们都听出了意味深长的感觉,似乎是在警告他们一般。 但帝王们都知道,天幕中的人,是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的。 嬴政道:“人实为有多面,对中央朝廷来说是乱臣贼子的人,却成了一些百姓眼中的英雄,可笑之人不是百姓,也不是安禄山,而是朝廷。朝廷竟然将自己的百姓,推给了敌人。” 只是,想到天幕说的,河北一带与中央朝廷的矛盾那么深刻,是因为他们的赋税极重,同时还会被抓壮丁,士子们也得不到升迁,嬴政第一次感觉自己有点中箭。 统一六国后,他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展自己的抱负,修驰道、修长城、修水渠以及皇陵,还有计划中的阿房宫……一个个大型的事业,每次都要征调几万几十万的民夫,在这对于百姓来说,何尝不也是一种负担呢? 嬴政第一次低下了头,甚至找了个台阶,直接在地上坐下,心中颇为纠结苦恼。他不知自己寿数还剩多少,可他总觉得,他无法在活着的时候,将心中的想法一一实现。难道真的要考虑,将那些事交给后人去做吗?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