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对“土地兼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认识,又加深了一些。 大汉确实是第一个试错的朝代,所以土地兼并这种事,都是第一次这么严重,刘彻也终于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天幕会说“土地兼并是帝制时代,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压下心中翻涌的情绪和想法,刘彻将注意力重新放回眼前的事务上来。 要抵抗土地兼并,就要限制地方豪绅地主,这个要从长计议,若是不能很好得压抑住那些地主,就极有可能会反噬到皇帝和大汉本身。 畜力不用多说,不用朝廷多强调,农民们也会十分自觉地保护耕地的牲畜。 最后,刘彻的目光停留在了人力和工具之上。 人力他就想到了清朝雍正帝的“摊丁入亩”,人丁不收税,只田地收税,而且有许多配套实施的措施,天幕虽然没细讲,但刘彻一瞬时就能想到许多相关。 很快,刘彻提起笔,就在纸上写了起来。 大约半月后,皇帝发布新政:“十年内,新出生的人口都不收税。” 之所以给一个十年的期限,是因为天灾确实导致了人口的减少,需要补充新的人口,可想到雍正实施摊丁入亩后,一百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三亿,也是个极大的负担,人少了不行,人多了又养不起,所以需要一个时限。 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富贵人家,都对这个新政十分欢迎。 不过,在普通人未曾注意的地方,刘彻已经命户部开始进行全国人口的统计和土地的测量,并采取了十分强硬的措施,若是哪个地方的地主和官员勾结不配合,直接以雷霆手段处理。 在杀了几个刺头之后,刘彻感觉神清气爽了不少,这才是他汉武大帝喜欢的作风嘛,要不是这天下又穷又乱,他刘彻可不会这么苟,早就以十分狠厉的手段,对付那些想爬到他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了。 这一次发威,不仅震慑住了不少蠢蠢欲动的地主豪强,连朝臣们都被吓了一跳,还有些后怕,看来皇帝对付他们的时候,没有直接上来就杀,而是给他们机会表现,表现不好也只是撤职贬为庶人,没直接要了小命,都是皇帝仁慈啊! 王莽在乡间,和长安的家人通信,从信中知道了皇帝的作为,他忍不住沉思:陛下这作风,似曾相识啊! 不过,皇帝颁布的新政,确实是惠民之举,而丈量田地,统计人口,也是朝廷必要做的是,之前刘骜没做,现在做虽然有点迟了,但也不奇怪吧?王莽不知道那些人的反应,为什么那么大。 丈量土地统计人口的事,在刘彻的大力推进下,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看到结果的刘彻心情不太美丽,可能事情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一些。 看到统计结果,更为了解了民生状况的刘彻,突然有那么一些些理解王莽的新政了。 这个时候的西汉,问题已经不小了,等到了十多年后,问题肯定更严重了吧?对重症要下猛药,王莽搞的那些确实不太适合国情,但也确实是猛药,只是不对症罢了。 刘彻等不了了,将已经盘算了半年之久的土地新政,进行了一些修缮之后,再次颁布了出来。 这次是关于土地收税的,和半年前的人丁税合起来,就是汉朝版的“摊丁入亩”。不过刘彻都有根据大汉的情况,有调整和修缮,比如这田地税,他还特地分了等级,不仅根据好田和差田进行了划分,还根据一个人拥有的田地数量,阶梯级收税。 刘彻也知道,政策不能弄得太复杂,不然下面的人理解不了,也不好执行,而那些滑头的人就能想办法钻空子,所以田地税的标准只有两个,一个是田地的好坏,一个是户主拥有的田地的多少,拥有的田地越多的人,要交的税就水涨船高,如果超过了一定的数额,别说整块田地的收成都要用来交税,甚至还不够,还要挪用别的田的收成来交。 当然,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说明这田地的主人,已经是全国排得上名号的大地主了。 这项新的田地税收法颁布的时候,果然遭遇了不小的阻力,那些地主有钱,又惯会哄弄人心,所以有好几个县都出现了,被地主鼓动着起来反对新税法的农民暴动。 刘彻冷笑,他能不知道会有这种脏心烂肺的人,骗别人替他们出头? 刘彻直接派人镇压了暴动,捉了背后谋划鼓动的地主和勾结的官员后,不仅以皇帝谕令的形式,公布了这些人的罪行,杀了人之后还把头挂在县城城墙上昭示了三日。 刘彻知道,干巴巴地讲土地新税法,许多不曾识字不读书的百姓难以明白,正好有这种刺头出来搞事,他就借着他们搞事闹出来的动静,反手将新税制宣传出去,普通百姓难以理解枯燥的税法规定,但配上几个挂城墙的人头,不仅能很快明白,而且还能记得很久了吧?
第226章 牡丹花下鬼刘骜(34) 对于皇帝的“杀人不眨眼”,许多人都有些震惊,毕竟汉逐渐以儒学为主要思想了,而儒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就是“仁”,在皇帝身上就是要实施仁政,如今皇帝这杀人的干脆利落,倒像是法家的做派啊! 但转头看看皇帝实行的新政,看看因为新的丁税政策,半年来多出的人口,不由得陷入了沉默。皇帝这是迷之“仁政”啊。 新的税制,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甚至好不容易安稳的朝廷,也开始有些人心浮动了。虽然朝廷的官员,已经被刘彻大换血,但避免不了各氏族大家还有不少人扎根在这朝堂中。 就在刘彻天天被那些人嘤嘤嗡嗡吵得头疼的时候,王莽的赞颂赋又送到了长安。 大约是为了复兴乡学这事儿,王莽这半年来钻研了不少古籍文书,这写赋的功底也提升了不少,一片称颂皇帝与新税法的赋,写得文采飞扬的。重点是,王莽因人在乡间,见识了许多比长安贫苦百姓还要凄惨的农民,所以他描绘的画面,十分具有写实感。 刘彻直接让负责文书的小黄门,在朝堂上给众臣们诵读了王莽的这篇赋。 赋中描写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面黄肌瘦,老者自戕、幼子夭折之类的事儿,让朝堂上的许多人,久久都回不过神来。 刘彻沉声道:“诸卿现在可知,大汉的百姓,如今还过着什么样的日子?还在如何苦苦挣扎?天灾已然是加诸到大汉百姓身上的苦难,作为朝廷,难道还要雪上加霜么?” 刘彻锐利的眼神,扫过在场的每一个臣子,大臣们都死死地低着头,不敢直视皇帝的眼睛。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觉得皇帝的眼神,像是利箭一般,能直接洞穿每一个人的心,能把他们每个人心底里那些污糟的、自私的、丑陋的隐秘想法,看得一清二楚。 终于将朝臣们那些叽叽歪歪的声音压了下去,刘彻狠狠地出口气,并且在心中给王莽记了一功。 从王莽此次行赋的措辞中,可以看出,他不仅是才学上有长进了,心智上也长进了一些,他确实是看到了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苦难,所以他的赋,写得格外能触动人。 不用刘彻安排,就有喜欢此等才学的人,将王莽的赋传抄了出去,在这传颂中,许多人也感受到了,他们想象不出来的苦难与贫穷。 刘彻站在高台上,听着下面的人禀报王莽的赋,如何在长安城中,掀起了一股传抄和诵读的热潮,如何令太学学子们如痴如醉地拜读,如何让更多人,表示支持皇帝的新税制…… 刘彻听罢,暗暗点头,王莽的这篇赋,让他想起了天幕讲唐朝时,那深沉的声音,极为有韵律地诵读的《石壕吏》。 当时天幕说,每一个皇帝,都应该好好读一读《三吏》《三别》,刘彻此时却感觉到,不仅仅是皇帝,是每一个上层的人,都应该读那种书写描述贫苦百姓的文字,因为这世上,有太多人像王莽一样,从未真正直面过苦难,更没有经历过苦难,所以他们狭窄的眼界里,只有自己的那几分利,只想着将好处都捞到自己怀里,从未想过他们一人、一家,需要坐在多少贫苦百姓的头上,才能享受那般奢华富贵的生活。 如今,大汉有了自己的《石壕吏》,也算是一件幸事,是该当做时时警醒的提示了。 王政君捧着王莽那篇赋,读了好多次。听说皇帝让人当着所有朝臣的面,诵读了这篇赋,王政君就要笑出声,她没想到,侄子王莽哪怕是离开了长安,也能在长安城中,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宫女低声道:“这篇赋,确实写的极好,奴婢读来,也好想亲眼见着了那些可怜人,还有那饿的哇哇直哭的孩子……” 王政君顿时眉头一皱,心中也差了:“当然写得好,若是写的不好,皇帝不会让人直接在朝堂上读的。” 宫女抿了抿嘴,她说这话,是因为她察觉到了皇帝的意思,皇帝让人抄送了这份来给太后,不是让她欣赏王莽的文采的,也不是让她为了王莽如今的声势而沾沾自喜的,而是想让她也读一读赋,了解一下穷苦百姓的情况。 宫女心中默默叹息,以她对太后的了解,就觉得太后根本不会想到这一层,不会在意到那一层去。 果然王政君还叽叽咕咕道:“我又不是没为他们做过什么了,我都跟着陛下清减了多少衣食,你又不是不知道。” 宫女低头,罢了,太后一直是这样的,皇帝也大约是看穿了这点,所以完全不听她的了。 偏殿里,班婕妤也捧着那篇赋在细细品读。 她与王政君不同,她不仅能读出文字里,那些穷苦百姓的痛苦,还能看出王莽的同情与怜悯。 一口气读了好几遍后,班婕妤才道:“这篇赋,与王莽先前的文章,是完全不同的了。” 班婕妤虽与王莽没什么往来,但她一直待在太后这边,耳濡目染的,也知道了王莽的一些事。 宫女给她倒上水,问:“婕妤娘娘看出了哪里不同?” 班婕妤想了想,道:“他长出了真正的人心。” “啊?”宫女有些不懂,难道王莽以前的心不是真的人心嘛? 班婕妤当然不是这个意思,王莽品性如圣人,一直扶贫济弱,这点班婕妤是知道的,只是她觉得以前的王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救世主的感觉,但这篇赋里的王莽,他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了,反而是走进了穷苦百姓中,平视他们,与他们交谈。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