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天幕说过的,王莽的问题在于没受过什么挫折,所以会显得天真,班婕妤心中想,难道这就是皇帝的目的? 待神思回来,班婕妤又叹了口气,她忽然十分羡慕王莽,身为男子,就可以周游天下,建功立业,而她作为女子,还是皇帝的妃嫔,就要困囿于这后宫之中,难怪自己流传下去的,也是一些怨妇诗、宫怨词。 想到这里,班婕妤眯了眯眼睛,她想起后人班固父子三人所写的《汉书》,心中有些想法逐渐冒了出来。 王莽的一篇赋,帮助刘彻将舆论环境扭转,刘彻却并没有为这等事多花心思,他终于等到了一个重要的时机,要完成一个他设想了许久的计划——开科考。 这一年里,他虽从太学提拔了一些人来,也设置了许多场考试,自从第一次考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考题后,刘彻要求太学每旬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每一季时,便会亲自出题考学子们,他看中的人,就会直接提到朝堂中来授官。 这样确实将朝堂中的人手换了不少,还将新设置的官职填补了不少,可是这些人,毕竟大多是长安及周边的人,稍远一些的官都很少。 这样下去不行,朝廷中若都是长安人,那这些人不仅都有着歪七扭八的亲戚关系,还会让他们眼界局限于长安周围,那样如何治理和领导整个大汉? 所以在新税制普及全国后,刘彻很快又宣布了举行科考的事。而且还宣布,那些远一些的学子,朝廷会报销差旅费,到了长安,会由朝廷统一安排食宿。 这消息像新税制一样,通过盖有皇帝印信的邸报,传达到了每一个州每一个郡每一个县,要求各地方官将这消息公布出去,若某地有优秀学子考得好,也算当地官员政绩。 复兴乡学的事,自然还是在进行中,大半年时间还看不出多大的效果,但是刘彻已经等不及了。 这种全新的取士方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即便是大多数普通百姓不读书,也知道了皇帝要招读书人做官的事,许多人都羡慕起来了,读书还能有这样的好事呢? 当然也有人不看好,甚至极力反对的,不过在刘彻因新税制的事,发过威杀过人后,这次倒是没有那么多头铁的了。 不过,主要是因为皇帝也说了,参与科举者,不管是贵族或者是平民,只要家世清白、才学过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在朝堂上,和皇帝面对面奏对的官员。 消息传到王莽耳朵中时,他吃了一惊:“陛下怎生如此心急?” 在他看来,他这乡学复兴的事,还未取得什么成果,结果皇帝就直接开始要科举取士了,这让王莽觉得有些手忙脚乱的。 可是,王莽也逐渐反应过来了,这应该是皇帝十分想做的事情之一,半年前弄出来的纸,应该就是为此事做准备的。 如今改良后的纸,已经从长安,传到了大汉各地,皇帝直接派工匠们去往不同的州和郡,开设了造纸工坊,给各地都供应纸张,许多读书人都已经习惯了用纸书写了,竹简也慢慢地被放弃。 对于读书人来说,这种轻薄便利的纸张,实在是太好太有用了。 因为纸的事,许多读书人对皇帝的印象也扭转了不少,以前皇帝确实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但现在浪子回头了,这是多难得的事啊! 再看皇帝连续颁布的新政,都显然是想要改善国家的情况的,皇帝为国如此,他想要从全国各处吸纳人才,治理国家,也是正常的吧? 开科举考试的诏令发布全国后,收到的响应比预期的还要积极,刘彻十分满意,看来前面所做的事,没有白费,至少天下读书人的心,还是向着他这个皇帝,向着刘氏皇族的。
第227章 牡丹花下鬼刘骜(35) 按照皇帝的要求,各县先举行了第一次考试,然后再到郡中参加考试,再到后来,就是道长安参加考试。 这么一来,其中消耗的时间也不短,一直到两三个月后,各州郡才将过考的学子的名单,呈送到了长安,抵达了刘彻的御案上。 翻了翻各州送来的名单,刘彻启封了王莽写给他的信件。 这段时间,各地都在忙科考之事,王莽手下也有些学生参与了考试,所以一直全程跟着学子们,看到了不少考试中的事。 其他杂七杂八地不用说,王莽想说的重点只有两个,一个是各地学子的水平,与长安城中学子的水平,差距挺大的,所以这次择取人才,恐怕不会多乐观,所以皇帝要做好心理准备;另一个就是舞弊的事。 这是各地第一次举行科考,虽有皇帝规定的章程,还有长安的官吏来指导此次工作,可是第一次难免乱象频出、鸡飞狗跳。 氏族在大汉的任何地方,都是十分普遍的存在,若是家中能出几个做官的,自然对家族更好,所以各地方大族和豪绅都瞅准了机会,想往里面塞人,最好能混过最后的长安考试一关,弄个官当一当,所以作弊的事,还挺厉害的。 这两个问题,刘彻当然早就想到了,或者说,在他心里冒出要搞科举考试的念头的时候,那些相伴而生的问题,他就想到了,但他知道,有些事,是要先做,才能出效果,然后再进行调整的。 而且这些问题,他派出去的官员,也都有类似的回音,刘彻也早就听说了不同的郡县之间,作弊的风气水平不同,而且方式也不太一样了。 放下王莽的信件,刘彻重新拿过名录,对照着各郡县的大族和地方势力,看看各地的人,塞了多少人进来。 一个月后,各地考生陆续到达长安,都住进了朝廷安排的住所,天南地北的,还挺热闹。 对于来自偏远地区的考生来说,长安的一切都让他们大开眼界,长安的繁华富裕,还有开放的民风,以及天子脚下的那种天然的骄矜,都让外地考生觉得十分新奇和有趣。 其中,最为受关注的,自然是书局。 这书局不是别人开的,还是刘彻命人开的,有些闲散宗室,实在闲极无聊,总是闹出些事情来,刘彻便授命他们,开一个书局,除了雇人抄写竹简上的四书五经之外,还要将其他的书都誊抄到纸上,然后装订好,放在书局中可售卖可租借。 所以书局里的书花样繁多,不仅有四书五经类,还有许多新奇的书籍,《诗经》《山海经》类的不用说了,最新整理完书的《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都有,五花八门的门类,不仅是外地来的考举的学子们觉得新奇,长安本地人也觉得很新奇,这书局确实是大大增加了许多人的见识,毕竟以前竹简不能配图,但纸上可以,有些草药经上还配了手绘的图,方便学习者认识。 这些外地来的学子们,在逛了长安几处地方后,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书局中,因为书局里还有大儒文章的集子,甚至还有皇帝这一年多来,一些政令手稿,以及一些与臣子的对话辑录,这对他们考试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材料。 还有人感叹道:“这里的书,比我家那边要便宜太多了,还有些集子,只有那些大户人家的藏书阁才有,想借都借不到,不想这里却能直接买到。” 长安到底是天子脚下,什么东西都是最好的。 许多人还特地多买几本,不是想带回去送给一起读书的友人,就是想带回去加价几倍卖,好几倍盈利是跑不了的。 刘彻听闻此事,让管书局的宗室不要阻拦,他苦心孤诣搞这么多,也是想这些学子们回去后,将长安的风物带回去,让朝廷的影响,对地方更大一些。 “加紧派人抄书,什么卖得最好,就多抄什么。”刘彻吩咐道。 “是。” 这个事,萦绕在刘彻的心头,他毕竟巡视过天下,深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深知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要想将朝廷的触角,深入到这些地方去,就要将中央的影响带过去,而这些学子,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三日后,刘彻根据天幕播放过的一些片段画面,还原出了雕版印刷的方式,命工匠们立马刻了一套《大学》的雕版出来,上墨印刷后,虽然墨迹点点不少,有些页面不小心印歪了,但这速度,属实要快太多了。 于是刘彻命人加刻了那些重要书籍的雕版,日夜印刷装帧,很快就做出了一大批书来。 学子们看到这大量上货的新书时,还吃了一惊:“这是雇佣了多少人抄书了?长安不会人人都会识字写字吧?” 那就太可怕了。 书局的伙计们解释了一番,是用雕版印刷术加快印出来的书籍,目的就是满足学子们的需求,而这法子,还是皇帝亲自想出来的。 无数学子,对皇帝的崇敬之情,又上了一层: “陛下可真聪明!” “是啊,听说这造纸也是陛下特地命人改进的,没想到这么快又想出了这种印刷术。” “所以陛下是真的将咱们这些学子,放在心上了吧?不然怎会急咱们所急呢?” …… 学子们议论纷纷,还有人耐不住了,直接作赋赞美皇帝。 当初王莽做的赋,有些地方已经看过了,还有些地方没听过,但是听到长安人说起当时的情况,许多人也心向往之,希望自己的赋文也能得到皇帝的欣赏。 当然,纯粹地赞美拍马屁的赋文,是没法入皇帝眼的,倒是在学子中流传了开来,在提升皇帝的形象与地位上,着实是贡献不小。 待考试日期一到,众学子们便在朝廷的组织下,进入了考场,开始了为期三天的考试。 这是刘彻第一次组织科举考试,以前当了三十多年皇帝都没想过这种事,所以他心情还挺激动了,直接微服视察来了。 考场上的氛围,一片肃穆,虽然刘彻特地选了这阳春五月的天气,不太冷也不太热的时候,可是到底是举国盛事,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无数人的殷殷期盼,再加上看上去此次来到长安的,还有长安本地参考的人,都是天子骄子,许多人觉得自己一下泯然众人了,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刘彻看着一切井然有序的样子,微微点了点头,虽然是第一次举行科考,但各处负责的官员,都做的不错,所以即便有小问题,也能极快解决。 刘彻连着三日都来视察了,但学子们并未察觉。 到最后一天,一整天考察写一篇文章,文章题目令长安学子们都瞪大了眼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