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再次出现,许多帝王通过对比商周与秦以后的制度,顿时能明白过来不少。 历史变化时,不会有个画外音或者电子音提醒进入了新的阶段,这种改变是需要人自己去发现和感受的。 当人们对这种社会规律研究甚少时,并不会觉得这种变化多么强烈,多么重大,只觉得秦始皇创建的制度挺好用的。当然封建帝制的问题也不少,否则不会出现王莽、朱允炆之类的想要恢复商周时期制度的人了。但事实给了每一个想恢复旧制的人,一个响亮的巴掌。 刘彻端起水杯的手,顿在了半空中,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些概念,他也有一些领悟和理解,但天幕说到这个份上,他心中的酸意立马就消散了,始皇这样的创举,确实是当得起“千古一帝”的名号。 李世民也赞道:“商周之旧制,看似与新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自秦汉伊始,许多事的根子上就不一样了。” 皇帝相对于商周的王,权力要大太多了,而且权力不断在往皇帝手里集中;还有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亦是一种加强对地方管理统治的创举;新的官制就更不用说了,职能的变化与增减,已经大不相同……所以仔细对比起来,差别十分大。 李治问道:“父皇,您说天幕说的改革,是不是只能想新的法子,不能用旧的法子?就像王莽,一心恢复周制,结果弄得天下大乱。” 任何新事物出现后,总有一些“复古派”更推崇旧的样式。 李世民摇头:“改革之事,不能只以新旧来区分,更要根据遇到的问题,来想应对的措施,若是旧法有用,用了又有何妨?” 若是李世民听说了马克思理论里的“从实际出发”,必然是要十分赞成的。 天幕以秦的制度更替为例,说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这让被这个问题困扰许久的赵德昭,突然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忙吩咐侍者道:“快去给我取笔墨来!” “是!”侍者不敢耽搁赵德昭的要事,是跑着去取了来的,赵德昭很快铺纸研磨,下笔飞快地写了起来。 他的思绪奔涌着,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冒了出来,让他忍不住更加快速的挥笔。 赵匡胤和赵德芳都凑过来看,赵德芳见那笔走龙蛇的字迹,根本看不太懂,忍不住嫌弃道:“咦!写的好难看!大哥不让我写字写太快,要沉稳要静心,为何自己做不到了?” 赵匡胤拍了拍他的头:“不能这样说你大哥,他是脑子里的东西太多了,怕忘了,所以顾不上写字的那些规矩了,这是紧急的时刻,可以理解的,知道吗?” 赵德芳只能乖乖地点头。 赵匡胤满怀着慈爱看向大儿子,知道赵德昭此时正开悟了,心中也为之高兴。 要当好一个皇帝,就须得有聪明的头脑,悟性不可缺少。以前总担心,老大沉稳有余,锐气不足,但赵匡胤也看开了。自己给赵德昭讲过天幕所说之事,以后他当了皇帝,心中也会有些成算的,少些锐气,便用沉稳的手段来弥补也可以。 说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事,玄烨就难免想起,天幕说过的,大清是处在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是一个全球都在发生变革的时代。而大清不仅没有发觉和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反而毫不自知地逆流而为,最后难免跌落得惨烈。 遇上这种特殊的时间节点,确实不能全怪弘历,但这么想来,弘历与始皇的差距,真是天渊之别。 见玄烨的脸色难看,胤禛小心问:“皇阿玛可是想起了乾隆朝之事?” 玄烨点了点头:“一个大秦,一个大清,都是处在十分特殊的时间上,莫非这就是一种冥冥中的安排?” “应该只是巧合罢了。”胤禛回答道。 还是不要被这种没有根据的事情,乱了心神比较好。 在关系到国家政务上的事,胤禛就会比较务实,并不觉得这种猜测有何道理。 玄烨点头:“说的也是。只是不知秦的做法,于我们有何借鉴之处。” 胤禛也回答不了,秦所施行的制度,在还未统一时,便已做过许多尝试;而始皇帝那种惊才绝艳的人物,不是轻易就有的,就算已经决定了下个皇帝不会是弘历,但也无法保证,下一个皇帝会是始皇帝那种雄才伟略之人,说不定会比弘历还不如呢。 思索了良久后,胤禛还是忍不住开口道:“皇阿玛,大清如今是统一的帝国,可大秦开始时并不是,一场征战六国的绵延数年的战争,将许多上层贵族都打烂了,所以始皇帝才能在此基础上施行全新的制度。” 毕竟既得利益者都死了,那么重新分配利益时,阻力也会小许多,所以始皇帝建立新制,更加顺利成章。
第239章 史上第一二世祖胡亥(8) 听了胤禛的话,玄烨不由的一怔,心里突然有些泛凉。 在这种大事上,胤禛显得比玄烨要冷静冷酷许多,所以他看到的也更加充满着残酷与冷血。 许久后,玄烨才道:“你说得对……大清与秦,到底是不一样的国情。” 想要复刻秦的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想到大清的未来,玄烨就忍不住忧心忡忡,这道难题,实在是太难了,大清根本应付不过来啊! 和各朝皇帝,都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事,有了一些新的领悟和见解不同,秦朝的公卿们,大多一头雾水,初听时,完全理解不了这其中的概念与意思。 李斯这样的聪明人,或许能有些模模糊糊地概念,却也无法说得清,再加上他被愧疚、心痛、后悔等情绪牢牢困住了,脑子也转的格外慢。所以有人问李斯,可懂天幕的说法是何意时,李斯也只会摇头。 嬴政看着李斯的样子,知道以这位丞相的聪明程度,即便是不能完全明白,但听到帝制、奴隶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些关键词时,应该是有些领悟的,但他被扰了心神,有些浑浑噩噩的,自然想不明白了。 这样的李斯,让嬴政有些同情了起来。毕竟是自己曾经的左膀右臂,就像吕相吕不韦一样,毕竟都帮助过自己良多,都是难得的合心意的臣属,李斯这样子,让嬴政内心那并不多的柔软之处,也有点被触动了。 李斯为何会如此失魂落魄,嬴政猜测应该不是为了自己的死,毕竟在灵堂时,嬴政有注意过李斯,他那时虽然悲戚伤心,却没有这般失态。 难道,是他做了什么对不住自己的事?嬴政猜测。 【嬴政是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在以文字表意的华夏来说,用这个称呼来作为国家君主的头衔,绝对是一种给人加光环的事,一提起这个称呼,就会觉得比周朝的王之类的,更加霸气,更加威武威严。但嬴政估计也没想到,真个称呼他自己配得上,后世有些贤明的君主、有担当的君主、有进取心的君主配得上,但还有许多反而靠着这个在混饭吃吧?】 嬴政:…… 他现在知道了,真是谢谢了,对他的冲击蛮大的。 【皇帝这个有别于王的称呼,仅仅是作为一个十分具有象征性的标志而已,这个称呼所代表的含义更加重大,象征着中央集权,也象征着□□加强,象征着政治形态发生了剧烈变化。从皇帝诞生开始,就意味着“拢权”是永远的追求。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每次一些王朝进行了制度改革,最常见的一项影响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君主□□。因为这是这个制度运行的必然逻辑,就像资本永远追求增值一样,帝制永远追求权力的集中。所以到了帝制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时,达到了皇帝集权的巅峰。】 【对于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来说,集权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一个国土广袤、劳动力又得到了一定程度解放的国家,确实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领导,来规划和执行一些新的规则,制定一些新的规矩,以保证社会和国家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能继续提升。】 【嬴政在一统六国后,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在中央实行了“三公九卿”制,也就是划分了清晰的官职和职权范围,每个职位有了清晰的义务和权力,权责分明是管理上非常重要的原则。在地方上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郡县制扬名是在汉代,但实际上首创是战国时期的秦,这种地方划分管理,最后由中央政权总理的办法,一直延续了整个封建时代,甚至到了现代,我们依旧在沿用这种办法,只是对地方的叫法以及一些具体的管理方式不一样了。】 【郡县制相对于之前的分封诸侯管理地方的方法,进步性格外明显,对中央集权的作用更是肉眼可见的有效的。这样做,也能达到嬴政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新兴的贵族,特别是凭军功起来的贵族。也就是说,进步一打破了那种出身决定阶级的限制,让人才有了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上升通道,这点的重要意义,在讲唐朝时,主播也提到过。】 帝王们立马就想起了,当时说起天宝年末期的社会情况,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阶层的上升通道已经被堵死,上层听不到底层的哀嚎哭喊,只沉浸在自己声色犬马的享乐之中,所以像安禄山这样的“反贼”,才能有机会攫取民心,为他所用。 当时天幕对安禄山的这个“乱臣贼子”,非但没有骂个狗血喷头,反而解析了他出现的原因和根由,给了帝王们不小的启发。 刘据一边点头一边赞道:“始皇帝确实雄才,这位天人,眼光也非同寻常。” 刘彻看着儿子,第一反应还是有点酸溜溜的,连自己儿子都这般夸人家,可见自己确实与人家有不小的距离。不过近期正在努力做个好父亲的刘彻,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太子能欣赏好的对的东西,能分清是非对错,就是个大好事,自己做爹的,就因为太子夸了别人几句就嫉妒,未免太狭隘了。 于是刘彻道:“始皇帝自是天才,这不比多说。这位天人,待日后我与你细说。” 刘据顿时眼睛一亮:“父皇可是说真的?” 见刘据眼睛像是小时候一样,亮晶晶地看着自己,刘彻心顿时软软的:“你若愿意听,我自然给你讲。只是这天幕讲了好几期了,讲过的东西实在多,需要耗费不少时间,你可耐得下心去听?”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