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对于这样的乱象,简直是不忍直视,这些公卿们,情绪一上头,就失了理智了。 不过,胡亥如此乱来,将秦败得一干二净,这点自己倒是没有料错,所以自己肯定不会把皇位传给这小子,他夺取皇位的过程,怕也是不怎么光明正大吧? 回想起前面听过的前几期的他朝帝王,确实是都打得头破血流的。胡亥能将一众兄弟压下去,恐怕不仅手段不光明,而且还有别人助力。 想到这里,嬴政心口微微一窒,他联想到了李斯的反常,难道……这事和李斯有关? 刘彻听到这里,哼哼了两声,道:“我还以为,天幕会直接说,秦的暴,政不存在呢!” 刘据认真道:“那倒不至于。” “为何?你也听到了,这天幕对始皇帝有多偏袒和维护。” 刘据依旧认认真真地回答道:“因为若天幕这么有失偏颇,这么不讲事实,父皇便不会特地将儿臣召来,听这天幕的解说。” 刘彻被他噎住。 对刘据这个儿子,刘彻有时候也感觉挺无奈的,一本正经的样子,让人没法回他。 但这话还让刘彻没法生气,毕竟儿子在表达他的信任呢,相信这个老父亲的眼光。 所以刘彻治好又哼哼了两声。 李治忍不住好奇地问李世民:“父皇,天幕说的是真的吗?” “你指的是?” “暴,政是秦二世搞出来的,和始皇帝关系不大?” 李世民沉吟了一会儿,道:“若说完全无关,也不可能,毕竟胡亥还是延续的他的政策,但说是始皇帝的过错,也有些冤枉他了。就像天幕说其他王朝的,在特殊时期,非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皇帝,根本控制不住那个局面。” 李治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所以这个责任划分,就看评判的人怎么看,天幕比较欣赏始皇帝,所以她觉得始皇帝的责任并不多,主要是胡亥的责任。 赵德昭又做了一些小记录,停笔后道:“难怪天幕说,改革者都是值得钦佩的。始皇帝若手段差一些,这好不容易统一的中原,便很快分崩离析了。” 赵匡胤也点头:“若秦没有可取之处,汉又为何要沿用那么多秦制呢?若非承了秦制,汉也难以延续四百年了。” 在他们看来,王莽作乱之事,之事像安禄山造反一样,一次影响了汉朝走向的事,而并没有直接断送汉朝,所以汉朝实际存在了四百多年。 “历史是有惯性的……惯性……就是习惯性么?”朱棣琢磨道。 朱元璋喝了一口茶,道:“大约是吧,天幕越说,我便越觉得,这国家的发展,就像静水流深,面上看平静无波,日复一日,没有什么变化,但潜藏在下头的暗流,却是一直在涌动的。待察觉到变化是,说明事情已经发展得挺久了。” 朱棣有些惊讶,自己这说话粗糙的很的父皇,竟然会说出这样一番道理来。 朱元璋气定神闲的:老子的本事,你不知道的还多着呢! “也难怪天幕愿意称赞王莽,说改革者都是敢于尝试的人。秦只存在了十四五年,与其他几百年的王朝比起来,存在的时间太短了,哪怕是短命的隋朝,都存在了38年呢,但秦的出现与灭亡,都是轰轰烈烈的,都影响了千年的历史。”朱棣喟叹道。 “是啊,存在时间短,却不妨碍它影响了后来的每一个王朝。即便是王莽想改了它的许多规矩,结果就是被大势一巴掌拍死了。”朱元璋接话道,有一种看尽了沧桑的沉稳与镇静。 朱棣突然想到了什么,问朱元璋:“父皇,您觉得,始皇帝意识到了天幕说的问题了吗?法家思想才是导致秦出现问题的根由。” 朱元璋道:“问我你还不如问天幕。” 朱棣觉得扫兴:“天幕肯定会说意识到了。” “其实啊,这个事情别人怎么想不重要,重点是你会怎么想。天幕说的极对,始皇帝最缺的就是时间,你想想汉确立儒学为正统,花费了多少时间?” 朱棣愣了愣,汉是高祖皇帝刘邦创立的,但一直到武帝时,才选择将儒学当做最正统的思想,而这个事,其实是一直到了汉元帝刘奭时期,才逐渐形成了广泛的认同,而儒学真正成为皇家的御用思想,是隋唐时期,开创了科举制之后,天下人都要靠读儒家的经典,才能通过考试走上仕途…… 所以仔细追索的话,儒学能有如今的地位,也是耗费了无数时间和心思的。 始皇帝缺的时间就在这里,需要转换统治思想,不像创立制度一样,直接明文规定就行了,你先要找到那个适合发展的思想,然后去扭转人们心中的观念,却用新的思想,代替陈旧的思想,去让人们相信,这套东西才是对的,才是真的。 朱棣忍不住发出了和天幕一样的叹息:“始皇帝寿命太短了,若是再长一点就好了。” 以始皇帝之才,还不知道会开创一番什么样的新天地呢! 而“历史是有惯性”的这句,也创到了玄烨,他想到了晚清的景象,想到了天幕对那些事的描述。 那时世界的惯性是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开放,大清却处在一个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落后的惯性中,所以大清最后走向那样的结局,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这一点,倒是和秦有些类似。只是秦没了以后,又迅速出了一个汉,还是个强大的王朝,一下子奠定了巨大的版图基础;可清朝之后,却是百年的屈辱历史。 历史果然会重赏勇者,而狠狠地惩罚懦夫。 【对于始皇帝的评价,若是放在一起看的话,会发现,离秦朝时间越远,越能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从汉开始,就一直骂他暴虐,一直到唐朝还在这样说,直到宋朝时,才逐渐正视他的功绩,觉得他废除分封制,创立郡县制,是一种顺应历史的行为;而“千古一帝”这个评价,也是到了明朝的李贽才给的。所以始皇帝至少被过度谩骂了上千年。】 【如今封建帝制这一个制度时代,对我们而言是翻过去了的旧篇章,可以说咱们已经是无利益相关的人了,所以才要更认真的、公正地去看待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事。随着考古发挖掘的进行,咱们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也会越来越清晰。比如被后人骂了上千年的暴虐严苛的《秦律》问题,从睡虎地挖出的一千多根竹简可以证明,秦从战国到帝国时期,所实施的律法并不严苛,甚至算得上比较宽松的,还体现了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而且虽然这份秦简是一个小吏的工作记录,却能反映出当时秦的律法比较完善,涉及到了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 【秦朝和始皇帝被骂得这么厉害的原因是什么呢?太史公的《史记》得承担不小的责任,《陈涉世家》篇里,说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服兵役,已经错过了抵达目的的时间,按照秦律是要被斩的,所以走投无路的一群人就揭竿而起,直接造反,打响了推翻秦朝暴虐统治的第一枪。如今睡虎地秦简却证明,秦律不仅没规定“失期,法皆斩”,反而说明了错过了服役时间,根据不同时间段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这两个人起义的原因,反而成了谜。】 【当然,也有可能是胡亥上台,政策越来越缩紧,本来秦律并没有规定砍头的惩罚,结果胡亥这家伙不做人,直接要人命了,所以才有了“失期,法皆斩”的说法。但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胡亥冷汗涔涔:怎么特么的又是我的锅啊! 公卿们看他的眼神,越来越危险了啊! 而刘彻挠了挠下巴,《史记》?这书的名字,听着有点耳熟啊! 【总之呢,千百年来,始皇帝还是蒙受了不少的冤屈的。秦朝存在时间太短,那个时候又没官方修史书的习惯,这习惯还是从唐朝开始的,所以在那之前,许多史书都是靠民间个人记录修撰的,比如太史公的《史记》,是他一个人写的,还有之前提到过的《汉书》,是班固班昭一家子写的,这种个人写的史书,就很容易带有个人的情绪色彩和立场。例如十分受推崇的《史记》,因为太史公的个人情感和政治立场,其实表现一般般的李广,被他单独立传,写的十分厉害,所以导致了王勃写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名句,来感叹人生不如意。可对于年纪轻轻的却封狼居胥,直到今天都难有人打破其战绩的年轻将军霍去病,却多有用春秋笔法贬低和抹黑。若不是霍去病的战力惊人,又有英年早逝的悲剧色彩,太史公那笔杆子,可能就真的又要让人背锅了。】 这下刘彻想起来了:啊!和李广关系比较近的家伙,不就是在牢里写什么《史记》的司马迁吗?他竟然得了个太史公的称号? 刘彻顿时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他连没得罪过他的始皇帝都能那样黑,那对自己这个阉了他的皇帝,岂不是骂得更厉害?
第245章 史上第一二世祖胡亥(14) 【对于始皇帝的评价,主播个人比较喜欢伟人对他的点评。伟人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只有秦始皇,几千年来,形式上说是按照孔夫子的话在做,实际上还是按照秦始皇的办法在做事。意思是儒家一直只是思想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用来给自己蒙上一层好看的招牌的东西,而治理国家的时候,还是用的始皇帝用过的办法,追根究底,李斯是始皇帝的丞相,而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徒弟,所以伟人认为,两千年的帝制时代,虽然一直扯着儒家的大旗,但其实做法仍是法家的那一套。】 【所以,伟人也曾作七律诗: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主播琢磨了一下,觉得相对于孔夫子这等靠理论流传于世的圣人,伟人会更加推崇始皇帝这样的实干派。主播有幸与伟人不谋而合的是,都觉得焚书坑儒这个事,没有什么实际证据,还需要再进行考证确认,结果始皇帝因这个背了几千年的骂名。伟人觉得始皇帝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这句点评让主播眼睛一亮,与许多厚古薄今的人不同,始皇帝能做出如此成就,就是因为他着眼当下,立足于事实与现实,才开创了帝制时代,创立了新的政治体制,这种做法,和王莽之流,是完全相反的。】 “厚今薄古”这个评价,倒是让帝王们也忍不住细细琢磨了一下。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