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说着,语气是难掩的惊叹。 也不怪虞美人这个样子,因为想要坚持的做这件事情,实在是太难了。 做这种事情不仅耗时耗力,也许努力了几年十几年还不一定有一个正向的回馈。 但王祯做了,还成功复原了好些在元朝时就已经失传的农具。 然后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翻开《王祯农书》的时候,又能看见先祖们,那差点就遗失了的智慧。 这么一想,好感度就更高了好嘛。 各朝代众人却是有些莫名其妙,不明白只是做了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好惊叹的。 不就是复原了几个很早之前的农具吗? 就还好吧。 …… 虞美人透过系统,自然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索性简单解释了一下做这件事的难度。 这才把主题拐回王祯。 [说回王祯,他又到底复原了多少东西呢。 我们简单说两个。 在,西晋时期刘景宣创制了一种“磨”,这磨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一牛拉,能“转八磨之重“。 但可惜,到了元朝,王祯的那个时候,这种磨早已失传。 后经过王祯的查找研究,把它成功复原出来,并命名为"连磨"。 还有一个失传的人,是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杜诗的人,发明的水排。 这个水排能利用水力鼓风来炼铁。 后来,王祯再一次力求复原,并加以改进。 若是说东汉的水排是用用皮囊鼓风,那么经过王祯复原所绘的水排,已经可以用用风箱来鼓风了, 这两个,也只是王祯在复原上的功绩。 除此之外,他自己还制造了"“水砻”和“水轮三事”。 以"水轮三事"最为机巧,具备有磨、砻、碾三种功能。 不夸张来说,王祯在农业上,真的是实打实的天才人物。 是在那个时代,极少有人能比肩的人物。 更是整个种花历史上,璀璨群星中的一颗。] 虞美人说的时候,自然没有忘记放上自己在网上找的图。 天幕的屏幕足够大,就算虞美人把图解弄成九宫格,也足够各朝代众人把图解图看得细致。 各朝代众人自然奋笔疾书。 心里忍不住感慨,这期天幕还真的是大方啊,好东西简直一箩筐的送上来。 心中也认可了天幕此番所说的话。 确实如此,若不是因为王祯,他们大概也没这个机会,透过天幕学习那么多对他们有益的知识。 …… 对于百姓们没有感谢错方向这件事,虞美人是喜闻乐见的。 她不是知识的制造者,而是知识的搬运工。 本质上,她也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打工人,帮忙把先辈的智慧,来借着天幕传达给所有朝代。 真要虞美人定位自己现在在做的事情,大概会是一个“话筒”。 [前四个农书我们已经讲完了,我们再讲最后一个农书,明朝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 本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 基本囊括了中国明朝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更是总结了清朝之前,我国所有农业科学技术。 是一本非常重要,且有价值的书了。] 汉朝,汉武帝时期。 此刻的刘彻早已恢复如常,已然把之前骇然的情绪隐去。 此刻的他正抬眸,望着天幕展现的内容。 再次让手下的人认真记录。 同时也吩咐臣子,“尽快把天幕所说,能在大汉推广的农具整理出来。 越快越好。” 闻言,臣子们面上恭敬应是,内心却皱成了个苦瓜。 他们是该庆幸,陛下不是让他们在明日早朝之前就准备好吗。 …… [有些意外的是,徐光启写过很多的农书,如《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他本人更是,除了精通农学之外,也在研究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各方面的研究。 本人更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官拜大学士,是一位很厉害的全才。 当然,要说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就要说我们今天要讲的《农政全书》了。 《农政全书》,全文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 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从这12个科目来看,这本《农政全书》,无疑是一本极其全面的农业大全。] 讲了这么久,虞美人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 虽然这个发现,在很早之前就知道了。 并且,这细节也并不是那么的小。 那就是,当现代人说起农的时候,给我们的固定印象就是种地的。 种主食为主,蔬菜和水果,也能归纳成同一类。 到实际上,古代似乎总是把农桑二者联系在一起。 吃的和穿的,果然才是中国老百姓关注的重中之重。 思绪杂乱一瞬,虞美人又很快收回思绪。 继续科普。 [《农政全书》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 前者是全书的大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 所以徐光启在这本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开垦、水利、荒政等等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
第82章 蝗虫问题 各朝代,百姓们不少放下了手上的农活,聚在一起偷偷讨论着,明朝万历年间离他们是近是远。 从前他们生活,只有周而复始的活动,像是丰巢中一只只不那么起眼的工蜂。 如今,休息时,吃饭时,做着自己事情的时候,他们似乎总能够有所话题。 此刻,百姓们认真动脑子的时候,小孩们悄悄记在一起, 打赌天幕接下来会讲什么。 …… 不出意外是讨论中心的虞美人,对此却并不是十分知情。 仍然在按照刚才的节奏,准备快速将农书这个话题结束掉。 已经用太长时间了。 [除了一些技术性问题之外,徐光启还记录了有关于历史上,天灾的出现,及应对方法。 比如蝗灾,他就把中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所记载的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分析。 发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得出“涸泽者蝗之原本也”的结论。 他还对蝗虫的生活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提出了防治办法。 是一个,观察和研究都很细致的大佬,没错了。] 唐朝。 二凤陛下一个仰卧起坐,整个人都因为天幕最后的两句话支棱起来了。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终于等到天幕说到蝗灾的时候了。 呜呜呜,真的太不容易了。 天幕若是再不讲,他大唐实在没有办法,他也只能让他大唐百姓,先试试水煮蝗虫到底是个什么味道了。 …… [蝗虫,蝗灾,是我种花儿女,从古至今一直在抗争的东西。 他们见什么吃什么,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偏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他们因何而出现,只能被动的等待。 虽不能说,时至今日,我们终于把蝗虫问题彻底解决。 但古往今来的经验,我们还是可以趁此机会,来仔细探讨探讨的。] 天灾这一方面,虞美人是打算单独跟一些东西放在一起来讲的。 但她又实在想起,之前整理天幕弹幕的时候,二凤陛下那几乎快要刷屏的“蝗虫”二字。 好歹是自己喜欢的小凤凰。 给点特权,提前讲怎么了, 没怎么好吧,讲了。 …… [老祖宗们解决蝗虫的方法千奇百怪,十八般武艺都齐上阵, 但终归有一件事,古往今来的种花人都是殊途同归的——吃了。 有多少人想着,既然解决不了你,那就不如直接吃了得好。 这里点名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书中,他生吞蝗虫的形象,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唐朝。 李世民闻言,有些无奈。 好家伙,真的好家伙。 如此看来,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唐朝的蝗虫都没有被控制住。 而且,他是吃过蝗虫皇帝的名声,怕是要在大唐风靡起来了。 想着,二凤却并没有太过生气。 只是被调侃两句而已,就能换取处理蝗虫的方法,值了。 但现在问题来了,蝗虫吃了,真的没问题吗? …… 这个疑惑不过是刚刚冒出,虞美人的答案就随之而至。 [对于吃蝗虫这件事,后世真的时常感慨。 太宗陛下是真的幸运,在那个时候吃到的居然是一只普通蝗虫,而非成灾的蝗虫。 在这里,我也不给大家兜圈子。 蝗虫,可以吃,但不是所有蝗虫都能吃。 绿色能吃,蝗灾中的不能吃。 蝗虫本身的营养物质很高,只要不是成灾的蝗虫,对于人类本身而言,也算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馈赠。 是在没有肉吃的时候,一个非常棒的营养来源。] 说着的时候,虞美人自然没有忘记,把能吃的和不能吃的蝗虫图片挂在天幕上,让众人仔细辨别。 [这里再次跟大家重申一遍,蝗灾中的蝗虫有毒有毒有毒,吃的话会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请不要尝试吃它。 不要为了以后吃的丢命。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吃虫不仔细,亲人两行泪。 咱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解决蝗虫问题了。] 天幕重复的态度过于明显,让人轻易能懂,天幕如此做的动机。 害怕他们固执己见,真就不相信把有毒的蝗虫吃进嘴里。 各朝代众人点点头,对于天幕这种把他们当小孩子照顾的行为,颇有些哭笑不得。 好好好,是是是,我们记住了,天幕放心就好。 唐朝。 二凤陛下捂脸,突然想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 他就有种莫名的直觉,天幕刚才绝对是在拐着弯的说他。 但问题是,若是有选择的话,谁又会闲的没事儿,往嘴里塞蝗虫呢。 所以,放心吧天幕,只要你能把灭蝗方法说出来,你老祖宗我也不至于如此丧心病狂。 一生致力于当别人爸爸的二凤抖抖身上鲜亮的羽毛,笃定回答。 …… 虞美人也没打算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个问题,而是继续讲着蝗虫的解决之法。 [若是想要解决蝗虫的话,有个问题需要大家特别关注。 蝗虫是从哪里来的呢?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06 首页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