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研究更高产的玉米。 但北方冷的快,栽植玉米后,每年最多只能收获一茬。 而培育一个玉米品种的周期普遍都在8到10年左右,李登海等不起。 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带上团队来到被业界称为“天然温室”的海南岛上,攻关玉米品种问题。 也是自己这个时候,他观察了上百万粒玉米种子,发现“平展型玉米”的上限,转而研究起“紧凑型杂交玉米”。 当然,这也跟“掖单2号”和“掖单3号”的高产有关。] 明朝。 相信自己在未来不久一定会得到玉米的朱棣,命人认真记录,不可漏掉一个字。 自己心中则在疑惑,玉米原来也是分种类的吗。 但这两种,都是个啥啊,疑惑jpg。 …… 身为一个现代年轻人,虞美人表示吃玉米她拿手,种玉米就不行了。 但没关系,她有百度百科。 [讲李登海在海南的经历之前,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平展型”,什么又是“紧凑型”。 区分这两种玉米,主要是看叶片,大家看天幕上的图。 平展型玉米的叶片是平展的,种起来就需要给每株留点空间,不能太密。 因为当密度增大时,田间透光不良,就会导致秃尖长、穗粒数减少、空秆率增加、千粒重下降。 甚至,有的品种会出现倒伏,导致明显减产。 而紧凑型玉米,玉米穗部以上叶片上冲的,这样玉米的通风透风性就会较好,种植也能更加密集。 天幕上的图左边是平展型,右边是紧凑型,仔细观察是能观察出来的。 而且,我们名字也起得简单粗暴又贴切,一点理解难度都没有的。] 面对吃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表现得不认真。 明朝,永乐年间,某个村庄。 村民们聚在一起,一会儿看看左边图片,一会儿看看右边图片,再把两个做对比。 “真的诶,感觉还挺明显的。”会写字的文化人在纸上记录,会画画的赶紧照葫芦画瓢。 真的,平日里只会种地的他们,都没想到,他们身边居然还有会画画这种技能的。 会画画的那人一手执笔,认真勾勒形状,嘴里却说着,“我这平日里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画,没想到还有用的上的时候。” 村长拍了拍这人的肩,再次称赞。 开玩笑,他们可早就把玉米当成他大明的作物了。 他可是听说,他们这个陛下没少出海。 以前不知道要干啥子用,只觉得浪费钱。 现在,陛下快冲,陛下真有先见之明,陛下一定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他们的玉米,近在眼前。 这不赶紧先研究明白了,这高产作物怎么种植。 到时候理论知识满分后,他们直接实现,嘿嘿嘿,想想就快乐。 秦朝。 嬴政挥挥手,让人先记着。 心里却觉得无比扎心。 这玉米他是完全看得见摸不着。 听着只觉得难受极了。 但还是先记着吧,万一哪天他们就有玉米了呢。 做人,还是要留些念想的。 …… [言归正传,抵达海南后,李登海就立即投入到玉米育种工作中。 日复一日地忙碌在田埂间,从种植、除草、施肥、喷药,到发芽、长叶、结穗,每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从不缺席。 终于艰辛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1979年,李登海培育的玉米品种“掖单2号”,亩产量首次突破了700公斤,再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你看,是农人又怎么了呢,被世人看是痴人说梦又如何呢。 他终究是做到,让中国玉米从100多公斤,到700公斤的进步。 我想,若是我的话,这些成绩就足以让我沾沾自喜,从此鼻孔朝天,变身螃蟹,走路都要横着走,才能表现出我无与伦比的智慧。]
第98章 维护粮食主权 虞美人这话可以说是相当有画面感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很轻易带入虞美人的个人形象。 想想吧,天幕上虞姑娘鼻孔朝天,横着走的模样。 对不起,怎么这么有趣。 住在海边的人更是觉得画面感清晰。 想想螃蟹走的样子,别说,确实挺横。 …… [1979年春季,李登海将在三亚市育种基地南繁选育的“掖单2号”“掖单3号”,7公斤多种子带回山东掖县试种。 那时,称出来的亩产分别为776.9公斤和774.9公斤。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第一次突破了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在夏玉米区的高产能力不到700公斤的高限。 在我国整个玉米栽培界引起极大轰动。 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最起码,在我们这个时代,意味着,在此后的时间,我国将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确定为提高杂交玉米高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主要发展方向。 说简单点,就是杂交玉米这一方面,从此以紧凑型为主。 这是多大的成就啊。 但李登海却说,“我们虽然打破了我国玉米亩产量最高纪录,但这还是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超过m国,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的实力!” 显然,他并不满足700公斤的亩产,他还要再往前冲。] 秦朝。 嬴政闻言,眼睛亮了亮。 他欣赏这样的人。 不骄不躁,目标清晰,有野心。 最重要,还有与野心相配的坚持和能力。 这样一想,他又不可避免想起被他禁足的蠢儿子胡亥。 哦,对了,还有被他一起怀疑的赵高。 这么长时间观察下来,赵高不敢说,胡亥那真的是又蠢,又毒,还没啥自知之明。 就算胡亥他妈,还有那些弄不清楚形势的儿子女儿们,还在为那个蠢儿子求情。 祖龙表示,有野心不可怕,他欣赏,也自认能驾驭住这样的人。 可怕的就是有这个野心,没那个实力。 比如胡亥。 汉朝。 猪猪又开始羡慕了。 虽然他已经找到了赵过,但这种人才,明显是怎么都不嫌多的。 他刘猪猪用人也从来不看出身,只看能力。 所以,不管你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只要你有能力,愿意来,boss直聘,一夜暴富不是梦。 升职大舞台,有梦你就来。 唐朝。 李世民点点头,十分认可李登海的斗志。 就是说嘛,华夏人不骗华夏人,华夏人就要当别人爸爸的人。 当别人爸爸最快乐了。 …… 并没有读心术,所以不知道二凤陛下想法的虞美人没察觉到异样,依然在认真科普。 [此后数年间,李登海和其团队仍然不放弃,刻苦研究。 终于,在2005年10月,“登海超试一号”的亩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402.86公斤。 刷新了世界夏玉米亩产量的最高纪录,震惊了世界!] 各朝代众人:!!! 太厉害了,厉害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简直比那个m国人还要厉害。 1402.86公斤啊,他们做梦都不敢这么做。 如今真实实现了。 …… [但大家需要知道,1402公斤这个数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里,李登海从未有一刻放弃过夏玉米的研究。 是以,在这未曾被详细说明的二十几年里,李登海的玉米亩产一直在被突破。 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 一直到1989年10月,李登海在陵水南繁育种基地选育的,中矮秆、抗倒伏的紧凑大穗型“掖单13号”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 亩产1096.29公斤。 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夏玉米。 这是李登海做梦都想达到的成就。 但等真达到后,李登海却还不放弃研究。 所以,才有了05年1402公斤的数据。 “作为玉米育种科研人员,打破一次全国高产纪录是梦寐以来的,但李老师竟然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育种高产纪录。”有人这样称赞李登海。 同时m国杂交玉米专家威尔逊,在认真考察李登海的品种后,也佩服地说:“李的成绩在世界范围来说,足以说明是非常出色,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杂交玉米育种第一人。” 能够被对手肯定,相信没有一个人不会骄傲。 但大家要注意了,m国可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 李登海的经历,放在任何一本小说里,都可以说是实打实的爽文。 还是逆袭流。 在六十现代,一个农民,通过天赋学习和努力,一步步成为被世界仰望敬佩的人。 这样的人,没有人会不佩服,不尊重,也没有人会说,他的那些荣耀头衔,德不配位。 但敌人却不会为此手下留情。 ……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m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之初,就向李登海团队及背后的企业抛出了橄榄枝,表达了合作的意向。 只是,在谈判时,他们提出,日后成立的合资公司,他们应控股60%。 一听这话,李登海不乐意了,控股60%意味着,以后要无条件服从他国的决策。 再换句话说,我们将会丧失在夏玉米领域内的主导权。 这谁能忍,反正李登海不能忍。 因为他太清楚知道,m国到底是什么德行。 所以,后来他回忆这件事情时,就说。“那时候m国人仗着自己实力强,市场占有率大,所以心气特别高,想着用从前的把戏来掌握我们的玉米产业。 但我们坚决不答应,这不仅关乎我们十几亿人口的饭碗,更涉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掌握在外人手里。”] 汉朝。 “好!”别说,这李登海可太对他胃口了。 面对敌人,就应该这样。 都把自己的主权交给敌人了,还想着敌人对自己仁慈。 想什么美事呢。 世界上最大的笑话,怕不就是敌人的仁义。 [因此。那个时候,李登海回答m国公司,“合作可以,我必须占大头,不然免谈。”]
第99章 当代后稷 [如今的李登海,已经73岁高龄,但仍旧还奉献在第一线。 如今已经年老的李登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我要争取再干20年,再干出60年至80年的创新业绩,就等于再活一辈子啊!” 这就是近代李登海的一生。 从最开始的初中毕业的农民,一步步成为倍受人尊敬的李院士。 他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更是人类的英雄。] 说起现代的伟人,虞美人语气骄傲极了。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06 首页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