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曾子,在穷困潦倒的时候穿的就是这种填充碎麻的麻衣,一抬胳膊衣服就破了,还因此诞生了一个著名成语——捉襟见肘。而南方则用木棉来填充衣物,但木棉是粗纤维、韧性差,保暖性更差,因此白居易还有一首诗叫:“木棉花冷得虚名”。 唐宋时期造纸术发达,还诞生了“纸裘”,在衣服里填上廉价的“楮皮纸”来保暖,成了当时的老百姓心酸的冬日选择。 甚至在此基础上,还诞生了“纸被”和“纸帐”。 可以说,在棉花来到黄河、长江流域之前,冬天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一直是生死考验,他们穿不起蚕丝衣,更用不起昂贵的皮毛,中原地区羊毛纺织物也少,他们只能想尽办法用麻、纸硬抗。 而从“纸裘”也能看出,虽然宋元时期就有了棉花,但并没有大范围普及推广,真正推广还得感谢朱元璋呢。】 朱元璋闻言惊喜抬头,手指自己:哦? 【或许是朱元璋小时候挨饿挨冻记忆深刻,也或许是明朝遇上小冰河期气候一直格外寒冷,朱元璋曾下令每十亩地必须种半亩棉花,从国家与法律层面都强制推广,棉花才在得以在大面积种植。 棉花产量高、纺织成本低,它带来的温暖,不仅温暖着千千万贫穷的古人,直到如今,我们如今的生活也还被棉衣、棉鞋、棉帽温暖着。爷爷小时候一件棉衣穿了又穿,哥哥穿完弟弟穿,穿得棉絮都打结成团了,还是穿,如果过年能有一件絮了新棉的棉衣,那能高兴一整年呢! 而且棉花的籽还能榨油! 以前吃不起猪油,家里都吃棉籽油。】 这下好了,不提朱元璋骄傲自得地昂首挺胸了起来,宋朝以前的时空都打了鸡血,纷纷命人沿着林老夫子说的路线,去开拓蜀身毒道——茶马贸易都成了其次了,一定要将那棉花种子带回来啊! 政令一个接一个颁布下去,底下的官吏却摸不着头脑:棉花?什么是棉花?最关键的是,这棉花是什么样子? 各朝皇帝们才想起来——对呀,棉花谁也没见过呀?!他们正要发言,却发现默默听了许久的诸葛丞相又一次抢了先: 【阿斗的人形外挂:古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的呀?与现代一样吗?古时候的棉花也能如此温暖吗?】 蜀汉诸葛亮正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南边的叛乱出乎意料地极快平息了——仙迹说起“千年之约”时西南深处的各夷族本来便有人能观看仙迹因此也听见了仙迹诉说着佤族与诸葛丞相的故事于是口口相传等诸葛亮出现在他们面前都纷纷执手相看泪眼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诸葛亮安顿好西南各族向历史上那样与他们歃血为盟、传播粮种、农具与技术令西南各族皆归心汉室也花费了好几日于是一直没空看仙迹如今到了要回成都的时候才得空骑在马上细细地听着、看着。 听到有关茶马古道的事情想到蜀地盛产茶树便立即发言了。 他一直希望能为蜀汉开辟一条新的贸易之路如今蜀汉北边是魏东边是吴的确只有走仙迹所言的“茶马古道”向西寻求贸易才有可能更多也更安全地积攒下银钱。他虽垄断了蜀锦贸易设置了锦官不仅数月便令蜀汉府库充实还让成都有了“锦官城”的美誉但北伐的军饷填多少进去都不够! 本想用茶马贸易从魏与吴身上狠狠再薅一把却没想到听见了蜀身毒道与棉花的故事也算意外之喜了!诸葛亮已在马背上兀自沉思了起来。 因常年战乱西汉打通的蜀身毒道也许久没有人走了但诸葛亮听到棉花实在是心跳如擂鼓成都的冬日也实在难捱不仅寒冷还潮湿那股冷意是要钻到骨子里的而且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蜀身毒道是从我蜀汉开始那重启这一古道岂不是天时地利人和? 如今诸葛亮只担忧这后世所言之温暖的“棉花”是他们经过千年、数百年时间选育、杂交培育出来的古时候的棉花则截然不同这样对于诸葛亮这样时不待我的人而言便又白白高兴了一场。 而林爷爷的回答也为诸葛亮以及宋朝之前的古人都打了一剂强心剂。 【古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他在公元前500年就到过印度旅行记述下了他在印度看到印度人种植棉花的场景他写道:“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后来他也将棉花和棉布带回了地中海沿岸一带,于是欧洲人将棉花为“植物中的羔羊。 听这样的描述,想来与我们现在的棉花,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身毒布,也就是棉布,其实在汉代就有了记载:“帝末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都说棉花是南北朝传入,但准确来说,棉花早在西汉就已在海南、广东、云南等地少量种植了,只是经过非常漫长的时间,才推广到长江流域。有可能是因为亚洲棉不适应中原气候,无法越冬,因此没能推过长江一线种植吧? 所以,虽然棉花的模样与特性这上千年来并没有改变太大,但也应当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选育,直到宋元时期,有种植棉花的农民培育出适合于北部地区生长亚洲棉,才得以推广。 所以在古代,如果朝廷能早点重视,不是全靠民间零散的力量,不论是番薯、玉米还是棉花,推广与选育的进程都会大大缩短吧。】 诸葛亮眼眸一亮,原来棉布就是“吉贝,那他约莫知晓是什么东西了,也不必大老远跑去身毒了,他刚刚离开的那些西南夷族的部落里就有种植啊! 得来全不费工夫,真是天佑我汉室!说不定这一次北伐终究有望了!诸葛亮眼眶一热,立刻派人折返去寻找“吉贝树! 林爷爷说着,已经和林菱走出了故宫,林菱也终于打完了谴责平台的投诉电话,回过头来对直播间挥了挥手: 【今天直播就先到这里啦,我和爷爷要去吃北京烤鸭了!如果店里方便直播,我们再直播,如果不方便就明天长城见!】
第85章 六播结束 秦朝,夜深了,林菱也下播了,青铜鼎恢复了原本的模样,嬴政从仙迹所言的蜀身毒道中忽而想起了一个人:李冰。 秦昭王时期,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期间李冰父子二人接力修建都江堰,立下奇功,但嬴政却记得似乎曾见过有关李冰父子请求开拓西南夷道的奏疏,因此连夜将太史令极其弟子寻来,在秦国存放陈旧竹简的府库汗牛充栋、堆积如山的竹简中慢慢地搜寻着。 嬴政眼睁睁看着太史令等人被竹简与积攒了不知多少年、扬起的尘埃淹没,把嬴政呛得连退三步,咳嗽中他忽然又想起了后世随手取用、洁白轻便的“纸”。 不知那“纸”是如何制成的,是否昂贵? 但那“纸”瞧着脆弱柔软、一撕即破,嬴政又担忧会难以长年存储……不过此事倒不算太急,回头得了机遇,便好好问上一问。 茶、棉花、一年三熟的土壤,嬴政心中默记。 粮食、温暖与能够令黔首不知疲倦的工作的茶叶,这都是能为大秦带来福祉之物啊。 嬴政望着在竹简堆里扑腾的太史令,思绪渐渐飘远。 等了一会儿,嬴政不想在这儿浪费时间便又回去批阅奏疏,而太史令经过半个多时辰的奋斗,总算在标注着年号与上奏人的一堆竹简中摸出了一卷已经被蛀得绳子都松散、竹片发黄的李冰的奏疏。 太史令打着一连串喷嚏,花白的胡须上都沾满了尘土,连忙穿过长廊要进献给陛下。 嬴政此时已经回到殿中继续批阅奏疏,因夜深困倦,还叫夏无且熬了“茶汤”来,这碗茶汤里还被“揣测陛下深夜想要提神醒脑”的夏无且无师自通地加了人参、远志、安息、连翘……等等“提神”中药材。 于是嬴政喝着愈发觉着自己像在喝药,一碗下去苦得脸皱成了一团,不由大为困惑:这茶究竟有什么好喝的?日后竟能如此风靡?还能交换马匹? 他将信将疑地给自己灌了碗中药茶汤,果然精神了些,正要抖擞地继续处理国事,忽而又想到林菱的“新时代牛马论”,捧着竹简的手不免僵了僵。 如此说来,他岂不是也是一头“自费牛马”? 不过还好,大秦是他的天下,他为自己做牛马总比后人为什么“狗领导”、“狗老板”做牛马的好,通过与后人比惨,嬴政顺利安慰了自己,同时,他也接到了太史令递进来的奏疏,连忙接过手中翻阅。 一看便什么牛马茶叶都抛诸脑后,大喜过望:李冰父子担任蜀郡太守期间不仅仅治水有功,他们还征民夫烧崖劈山,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与仙迹所言的“蜀身毒道是殊途同归:李冰父子是沿岷江道南下至宜宾—昭通一曲靖一昆明一楚雄一大理一永昌一腾冲一古永一掸国(缅甸)一最后抵达身毒(印度)。 嬴政难免又生出一些不平来:盐铁专营、西南夷道分明都是我大秦便已做过的,但后世却都将功劳给了那汉武帝。 但……如今这条通道却不在嬴政的掌控中。李冰父子死后,这条通道似乎也被人遗忘了,又因六国征战不休,传驿荒废,已经很久没有人走过了。或许也是因此,后来那汉武帝动用武力、孜孜以求畅通了通道,便才将这功劳算到他头上吧? 无妨,曾经李冰父子既然已疏通过,如今便也能重新贯通! 嬴政心情大好! 汉武帝,刘彻则更不必说,对于本就是将来的他开拓的蜀身毒道他志在必得! 但之后召见了倚重的诸多臣子冷静下来仔细询问,却不禁有些沮丧,桑弘羊仔细算了算,开凿西南夷道花费巨大,仅仅征民夫是远远不够的,只怕连大汉士卒也要征发前去开道,这件事旷日持久必将劳民伤财,对于刘彻而言当务之急是西征匈奴,与这件事比起来,开拓蜀身毒道反而不那么紧要了。 何况,西南夷、夜郎、滇国及许多不知名的夷人部落长期盘踞、垄断着这条贸易之道,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夷人怎会愿意放弃这样一条能够带来许多财富的通路?只怕不发兵攻打,很难掌控在汉廷手里。 就像仙迹所言,历史中的他曾派三路人民前去都徒劳无功,还被当地部落俘虏,想必就是这个原因。 与桑弘羊等人猜测的一样,在那个刘彻并不知晓的那个“历史上的汉武帝,知晓使臣被扣留俘虏后,他气得从内地广征士卒,举兵攻打西南夷,斩首数十万。但就像桑弘羊说的那般,历史上,由于这条通道能够带来巨大财富,当地部落的那些头人、酋长为了继续垄断这条财路而拼死抵抗,最后历经了十余年,用强大的军队与武力强行开道的汉武帝才终于贯通了这条白骨累累的通道也因付出的巨大代价让汉武帝背负了很久很久的骂名。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64 首页 上一页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