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封藏僧,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官员选任和晋升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明代政治黑暗。】 【然后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朱瞻基完全破坏了朱元璋时期定下的,对宦官的态度。 朱元璋的时候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是不允许宦官读书的。 没有文化的人更难掌控朝局,更难翻云覆雨。 虽然事实证明这也并不能阻止宦官干政的脚步了,但也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朱元璋给后人留下的一道保险。 一道防止宦官干政,祸国乱权的保险。】 【然后这个保险让朱瞻基亲手给拆了。】 朱元璋:“???” 他倒是很想知道,这个后人到底做了什么! 朱瞻基想起自己做的事情已经开始汗流浃背了。 他当然知道,这个天幕不光是自己可以看到,别的时代的人一样可以看到。 也就是说,自己的父亲、祖父、高祖…… 都可以看到。 朱瞻基咽了口口水。 对于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脾气,他还是很清楚的,如果这位老祖宗知道他干的那点事…… 皇位能不能传到自己这一脉还真不一定啊…… 【宣德元年,朱瞻基下令,设置“内书堂”,指定翰林学士教导宦官们读书。 嘿,朱元璋估计打死都想不到吧,自己下令不让宦官读书,自己的后人专门让翰林学士教宦官读书。 主打一个就要跟自己的祖先对着干呢。 之后朱瞻基还设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 当然了,这种做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使办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的, 简单的说,就是让皇帝更加事少了。 朱元璋不光是高估了自己后代对宦官的宽容程度,他还高估了自己后代的勤奋程度。 他可能是觉得自己的勤劳能遗传下去吧,结果没想到,后人为了偷懒真的什么法儿都能想出来。 饮鸩止渴也无所谓的那种。】 朱元璋:“???” 他气笑了。 “老四,你这好圣孙倒是很有想法啊,朕的决定他都觉得有问题是吧?” 朱棣:“……” 他也觉得这个圣孙有点离谱了。 之前看起来还行,天幕前面说的那些也还行,怎么到宦官这里就这么不清醒啊? 宦官那是能放出来的吗? 他以为每个宦官都是三保吗? 【但这个行为其实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崛起。 这不光是宦官开始学习了,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朱瞻基需要信得过的奴仆去处理他私人的文件。 在这个时候,其他的集团都不能提供这样的忠诚和机密性。 所以每当朱瞻基并不想要简单地采纳大学士们提出的决定时,宦官的关键性作用就突出起来; 这时司礼监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采取适当的行动。 此外,各部一般不能与朱瞻基一起讨论和复审宦官的建议,那些转递文件的宦官就能在朱瞻基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下其手。 此措施导致明朝的宦官取得空前的机会去滥用皇帝的特权。】 【宣德年间宦官的崛起是以前行政发展的结果,就朱瞻基本人而言,他觉得自己是能够控制宦官势力扩张的。 他不但屡次下令减少宦官的采购和诸如伐木和造船等宦官的指导活动,而且他处决和严惩了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 但是,由于提供了正规教育和使用他们处理公文,朱瞻基的所作所为也是无意地为他们滥用权力开辟了道路。 当后来的某个皇帝宁愿怠忽职守或不问政事时,宦官滥用权力的情况变得特别严重。】 朱元璋身后的黑气已经越发浓郁了。 他本来就是一个独裁的帝王,不然也不会连子孙后代所有的排辈都弄好了。 现在他是为了后代再不出现宦官干政的问题才让宦官不读书的,居然直接就有人不当回事了?
第217章 第二百一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嬴稷听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 道:【这人死如灯灭,前面便是再有多少安排,也就跟着没了。 他们朱家的后代, 倒是一个比一个有想法。】 说完,嬴稷顿了顿, 【不对,该说是这后代们,都觉得自己比祖先聪明的多啊。 先祖皇帝怕宦官干政, 所以要求宦官不得习文断字, 后代就要给宦官安排一个专门的老师,生怕他们不识字。 先祖皇帝要求不得给宦官高官, 后人不光要给宦官高官,还要是大将军的那种!】 被提到的两个先祖:“……” 李世民倒是还好,他的控制欲实际上是没有那么强的。 而且李隆基干的离谱事多了去了, 真要说是重用宦官, 还排不上号呢。 但是朱元璋就不一样了。 他之后的皇帝每个都会睬他的痛脚, 在他布置的前提下开始蹦迪。 这让朱元璋十分受不了。 他看起来气的快要冒烟了。 但问题是,他也不知道要怎么骂, 毕竟这些可都是他的后人。 要是万一骂出来带祖宗的问候,那不就直接把自己带进去了吗? 朱元璋是生气,但是还没把自己给气傻了。 所以最后他为了省事,直接点了一个平时话最多的御史出来, 让他对着朱棣骂。 只准骂后人不准带先人的那种。 御史表示:“……” 我真是谢谢你全家啊。 不过好在文化人骂人的时候引经据典, 说些朱元璋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东西也没什么问题。 到底还是把这个任务完成了。 【还是那句话,虽然朱瞻基有着一些缺点, 但是他总的来说是功大于过的。 宣宗朝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 武有英国公张辅, 地方上还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 可谓是人才济济了, 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而且他还是个很文雅的皇帝,不仅是文治武功,还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俱佳。】 【不过好景不长,朱瞻基在位时间并不长, 宣德十年正月,朱瞻基便病重不能视朝,命群臣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同月崩于乾清宫。 遗诏国家重务都由皇太后张氏处置。 当时外廷传言,张太后欲立襄王为新帝。 张太后立即在乾清宫召见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宣布太子朱祁镇为新皇帝。 杨士奇等人都呼万岁,张太后立襄王的言论才得以平息。】 说到这里,陈曦重重的叹了口气。 【如果说这个传言是真的,那该有多好。 哪怕是我们并不知道襄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性子,登基之后会做什么…… 但是纵观上下五千年的皇帝里,都没有什么能跟朱祁镇并驾齐驱的烂人, 这位襄王上位,应该也不会离谱到哪里去吧?】 朱祁镇脸黑的不能再黑了。 他现在看着下面的臣子们,觉得每一个眼中都带着鄙夷,都想要把他给拉下来。 他知道自己在出征之后他的所作所为十分让臣子们心中有疑惑,所以才会做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但是没有人敢真正的说出来,哪怕他做那些恶毒事的时候,也没有臣子敢贴着他的脸说一句“陛下您可真无耻”。 所以朱祁镇也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了。 现在陈曦却要开始揭开他的遮羞布了,这让朱祁镇如何是好? 【因为朱瞻基去世的太早,所以朱祁镇九岁就继承了皇位,改元正统。 朱祁镇生于宫中,作为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的他是明朝开国后第一个生于父亲登基后的皇帝, 也是一出生即确保储君资格的皇帝,在出生不到三个月后的宣德三年二月初六日就被立为皇太子了。 所以说,这立长子的习惯真的要不得。 在朱祁镇这上面真的是把这条打脸的够够的。 朱祁镇稍大后,朱瞻基便命近侍启蒙他读儒家经典。 这一启蒙不要紧,让朱祁镇和他人生最重要的人给捆绑到一起了。】 朱瞻基:“!!!” 什么人,所以到底是什么人? 【这个人便是东宫局郎王振。 王振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为教官,中举人,传闻他自阉入宫,是宫中少有的有学识的宦官,被尊称为“王先生”。 朱祁镇也不例外,只叫他先生而不叫名字,对他十分敬畏。】 【刚刚我也说过了,朱瞻基继位的时候太小了,虚岁九岁,实际年龄只有7岁多,他根本无法处理政务。 在朱祁镇即位后,张太后便被尊为太皇太后,虽未垂帘听政,但“委政阁臣,从中主之”,仍发挥其影响力。 朱祁镇从正统元年三月起通过经筵学习经史,政务则委任“三杨”——也就是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勋臣张辅和礼部尚书胡濙来处理。 另一方面,王振因受到朱祁镇的宠信而迅速升职,在朱祁镇即位八个月后就被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与掌握票拟权的阁臣互相制衡。】 【王振起初不露声色,并与“三杨”为首的辅政大臣关系融洽。 他曾在张太后带着朱祁镇去功德寺拜佛时巧妙阻止此事, 又在朱祁镇与宦官踢球时进行劝谏,由此来博得“三杨”的好感。 这个时候的王振看起来还是温厚纯良的, 但是能自宫把自己送进宫里的狠人,又怎么可能这么单纯呢? 太皇太后张氏也注意到了王振,想要制衡一下他的力量, 曾在正统二年召见“三杨”及张辅、胡濙,要求朱祁镇听他们的话,一切事务必须五人赞成才可施行。 随后王振进入,太后即以宦官“祸人家国”为由要赐死他,朱祁镇跪地为之求情,王振才免于一死。】 陈曦感慨:【就怎么说呢……在祸国殃民这件事上,男人的天赋真的比女人大多了。 按照古代男人的逻辑,女人是什么都不懂的,国家大事如果有女人的参与那简直是要了命了。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44 首页 上一页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