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粘合剂一样的存在。 朱瞻基是文有蹇义,武有杨荣,礼有杨士奇,民生社稷有夏原吉,朝中关系有杨溥,也算得上是名臣云集了。】 【朱瞻基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 “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 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 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 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当然了,朱瞻基前面的皇帝留给他的当然也不都是好东西。 朱瞻基继位时,都察院就已经贪污成风了,他不得不制定改革措施,并为都察院规定了新的职能。 宣德三年八月,朱瞻基任命顾佐为都御史,并罢免了北京和南京都察院的43名不胜任的官员,他们的接替者都要经过严格考查。 从这个数字上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朱瞻基这次改革算得上是大刀阔斧了。 他对都察院的办事程序和组织都加以规定,都察院的职责也被扩大。 其新增了两个主要职能,便是重建兵员名册和视察边境各省。 永乐二十二年至宣德九年期间,专门规定了一些御史监察的任务,并在以后加以制度化。 它们包括视察军屯、建设项目和京营的情况,以及监督南直隶的征税和通过大运河至北京的漕运。】 【都察院的监察工作渗透到明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以及外廷和内廷的所有领域,活动遍及民事、军事、财政和司法几个方面。 它在监督行政工作的运转和向皇帝进行政策进谏方面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永乐二十二年至宣德九年期间,御史们使240名以上的官员降职,并使其他一些官员任职、复职或得到提升。 他们还呈上247份弹劾奏折,至少揭发659名官员和其他17人,同时还呈上251份其他内容的奏议,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劝谏。】 【经过宣德三年这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明朝御史的情况大为改观,在批评时更加直言无忌。 他们还提出直率的忠告,不过在触及皇帝私人行为时,他们也会迟疑不决,因为担心会带来相应的处罚。 皇帝的家事嘛,一般就没有人敢管了,皇帝讲道理还好说,不讲道理就麻烦了。 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跟李世民似的,被指着鼻子骂不高兴了都不做什么,还要赏赐大臣的。 而且朱瞻基还真是有些毛病的皇帝,所以这些御史在这上面也是比较谨慎的。 毕竟朱瞻基虽然对他们表示尊敬,但他对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的御史也是严厉的。 这些御史被降职、关押或流放,不过因为是言官,所以对他们不处死刑,可是因为皇帝那点私事就被这么处置了也挺不划算的。】 【除了中央之外,在地方行政中,朱瞻基在位时期最重要的制度发展是地方治理开始向正式的体制过渡。 朱元璋废行中书省,藩王分驻要地,各省设三司使,不相统属,以削地方的权利。 到了朱棣的时候则是派遣御史巡行天下,从此之后渐成定制,但只管监察这块,对政事不参与。 永乐十九年,朱棣派遣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十三人巡行各地,称为“巡抚”,义为巡视地方,安抚军民。 官无定员,事毕回朝。 朱高炽时,命广西布政使周干巡视浙江。】 【到了朱瞻基即位之后,周干还奏浙江土豪肆虐。 洪熙元年八月,宣宗命广西按察使胡概为大理寺卿,与四川参政叶春巡抚直隶及浙江诸郡。 次年,胡概捕送地方府县不能制驭的松江土豪、无赖、奸吏等至京,由都察院审理。 宣德五年,朱瞻基各地税粮隐漏,弊病甚多,命大臣举荐一批官员擢升侍郎衔,分别巡抚各地,总督税粮。 朱瞻基颁给这些巡视各地官员的敕谕上说:“敢有阻粮事者,皆具实奏闻。但有便民事理,亦宜具奏”。 巡抚有权处理诉讼,审问奸猾,成为皇帝特命的专职重臣。】 【在经济上,朱瞻基施行的也是与民休息的政策。 “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 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宣德五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朱瞻基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 即便如此他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 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还做有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 宣德七年,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 宣德八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
第215章 第二百一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在对外关系上, 朱瞻基也基本是他的每个祖宗身上都学了点。 朱棣时期派郑和下西洋,在朱高炽时期断了,但是在朱瞻基时期又续了一波。 他登基后不久, 明朝周边的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数十国前来朝贡明朝,几乎是每年都来。 宣德五年, 朱瞻基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 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 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不过很可惜的是,因为郑和的去世,再加上朱瞻基并没有朱棣那种一定要下西洋的决心, 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了。】 【朱棣时期建立的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腊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古里官厂等贸易文化交流中心, 由于“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 宣德朝文化交流的海帆不再远航,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海禁政策也带来了很多遗憾。 如果没有海禁政策及中国人航海事业的衰退, 那么中国人和欧洲那些血腥的殖民者初步接触很可能就是在印度洋,而非东南亚。 如果是这样, 那么远东和西欧文化圈的初步交融可能是另一番面貌。 如果种花接触欧洲殖民者的前哨远在印度洋,那么种花无疑会更加从容。 当然了,这么说可能有点对别的国家不太好,但是如果当时种花能站起来, 其他国家可能也会好一点吧。】 这并不是陈曦第一次感慨如此了, 老祖宗们和皇帝们都知道,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他们实在好奇, 不知道多少年后出现的那些蛮夷到底是做了些什么,会让陈曦痛成这个样子。 也不知道她到底会不会说…… 【然后朱元璋当时定下的不征之国里的安南, 这个时候也不是很安分。 安南黎利原为地方豪绅,在永乐十六年的时候发动蓝山起义,自称平定王,号召各地反明独立,展开了十年抗明战争。 宣德元年的时候总兵陈智与黎利作战兵败,朱瞻基改命成山侯王通为总兵官进讨安南。 朱瞻基因安南连年用兵,与群臣议,拟复封安南,如太祖时自为一国,岁奉常贡。 蹇义、夏原吉等以为二十年之功,不应弃于一旦; 但是杨士奇、杨荣等却支持朱瞻基的政策。】 【宣德元年冬,黎利拥兵数十万攻打交趾,陈冶战死,王通败走,工部尚书黄福再掌交趾二司事。 次年正月,朱瞻基再次召杨士奇、杨荣讨论交趾的事,说蹇义、夏原吉拘牵常见,欲为安南陈氏立后复国,使中国之人皆安于无事。 杨士奇、杨荣盛赞朱瞻基“兴灭继绝”,说“三代之圣,不过如此”,马屁拍的挺响,其实也是赞成这个说法。 接下来朱瞻基便命黄福访求陈氏后人,来当这个安南的国王。 很快逃居到老挝的陈暠知道了这个消息,便自称安南国王陈日煃之后,上表请封。】 【十一月的时候,朱瞻基遣使去安南,宣诏赦免黎利,封陈暠为安南国王,命王通军及三司官全部撤退还朝。 诏命未至,王通就已经败走广西了。 说白了就是没打过呢还想装一下,多少有点…… 第二年的时候,黎利遣使入明,奉表称谢,但陈暠已死,请立黎氏,朱瞻基命再访陈氏后裔。 宣德三年,黎氏仍称陈氏无后,奏请封立。 次年,又遣使来明贡纳金银器,请摄国政。 宣德五年,朱瞻基遣礼部右侍郎章敞持敕印,往封黎利权署安南国事。 黎利建年号顺天,建东都交州,西都清华府,全国分为十三道,各设布政司统治。 这个时候,朱瞻基终于结束了明朝对安南的长期战事,安南重新立国,向明朝进贡。】 【在面对日本这个问题上,朱瞻基的态度也比较…… 在我们后人看来是有点不够强硬的。 他在位期间,是设法改善与日本关系的。 在朱棣在位的时候,由于日本将军足利义持的敌意,明、日两方的关系是处于冰点。 宣德元年、二年,朱瞻基单方面取消了关于纳贡使团在永乐二年的协定,以改善关系。 他增加了准许来华贸易的船只和人员。 但足利义持继续阻碍任何协定的达成。】 陈曦说着叹了口气:【这就不懂事了哈,人家都不想跟你建交了,你还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更何况,日本又不是什么资源大国,跟他们建交,在这个时候是对日本有好处, 但是对大明却没什么明显的益处的。 当然了,我也承认我这个话肯定是有偏见在的哈。 我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很少对这个国家没有什么意见的。】 【不过朱瞻基的诚意虽然没有打动足利义持,但是打动了他的继承者足利义教, 足利义教对恢复关系表现了很大的兴趣,宣德七年二月,朱瞻基派宦官柴山携带一份给足利义教的诏书去琉球,建议恢复关系和增加批准的贸易量。 诏书是通过琉球王的斡旋而转到日本的,足利义教对所提的内容感到欣慰,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44 首页 上一页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