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苏轼将这几句词反复品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清照此句直承江淹《别赋》而来,写得纤细精巧,颇有具象,实在是好词。” 苏辙难得打趣:“确是好词,怪道能评判兄长。” 原来是自抱荆山之玉。 苏轼也不恼,笑眯眯道:“一妇人而见识若此,词坛有此女,倒也增色不少。” 引入那里的“三瘦”只是让人初窥其妙,如今越看多李清照的词,才越知道她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另一边。 秦观也为这句神来之笔赞叹不已:“我亦曾写过‘天还知道,和天也瘦’之句,本颇有自得之意,如今看来,确实不及此词。人比黄花瘦,暗承前句之‘消魂’,此句妙处,当全在‘莫道不消魂’矣。” 【这也是她和丈夫分别,她思念夫婿,饱受相思之苦的词人只觉自己比花色还瘦。可那时的黄花尚有人顾惜,如今却是憔悴损,又有谁会摘取呵护?她从黄花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不禁对花自怜,黯然神伤。】 哦~又是因为赵明诚。 没有人看到这样纤细婉丽的词会不动容,更何况“千古第一才女”本就让人有天然的好感,竟然还有男子娶了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却不知珍惜,让她独守空闺寂寞幽怨至此!众人怒了,纷纷开口谴责: “呸!薄情郎,负心汉!” “渣男,离照姐远点!” “照姐现在嫁给他了吗?没嫁的话看到快跑!” 赵府。 赵明诚也开始怀疑自己了,难道真的是自己辜负了李娘子,才让她余生愁苦至此?我……我怎么能这样呢? 赵明诚一方面觉得男人三妻四妾本是寻常,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应该不会这样亏待发妻,毕竟李娘子才华横溢钟灵毓秀,他们应该琴瑟和鸣才是。 李府。 李格非抹了一把脸,有些尴尬道:“女儿啊,为父先前同你说的话,你就忘了吧。” 他就不该乱点鸳鸯谱! 【正当词人伤怀之际,窗外又传来了滴滴答答的雨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中词人又是如何借意象表达情绪?】 宋初,汴京。 西楼之上的李煜无言独立,中天一钩残月照彻庭院,院中的梧桐在月色下投下黑沉沉的寂寂的影,此情此景,倒是和那女词人有相同的感怀了。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他低吟了一句,忽然觉得自己和李清照很像。 晚唐。 温庭筠心有所感,怅然吟诵:“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北宋。 苏轼语带叹息:“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值此怅然之际又闻桐叶雨声,她这一夜,怕是又要难眠啊!” 【我们可以联系李煜的《相见欢》来理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里,李煜借夜月和梧桐构成一幅凄清之境,而在李清照笔下,梧桐又逢上了细雨,梧桐叶宽大,细细密密的雨珠在梧桐叶上一点点汇集,再一滴滴滑落下来,由此才有“点点滴滴”的效果。 而前面的“到黄昏”则暗示雨一直下个不停,“无边丝雨细如愁”,这细细密密的雨也便织成一片愁网,笼罩在词人心头。于是,细雨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哀伤愁思的象征。】 “愁苦难捱,又逢上秋雨霏霏,怎会不伤怀?”李煜喃喃着,相较来看,竟觉此时光景是分外眷顾他了。 唐朝。 长孙皇后第一次见这样清丽婉约的词,又兼作者是个疑似被负的多情才女,天然便生出几分同情,不由得心疼道: “苦了这姑娘,点点滴滴,听得这样分明,怕不是数着时辰过。” 一滴滴,一声声,仿佛将时间都拉长了,当真是度日如年。 一旁的李世民接着袍袖握住自家皇后的手,轻轻拍了拍。他也觉得这李清照令人同情,但相思之苦、儿女情长注定不会成为他关注的重点,这首相思怨词,怎么就和辛词选在一起了呢?他想起《永遇乐》的悲愤沉痛,这思想价值,似乎不太够得上啊! 【所以总结一下,李清照这首词主要运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手法,先以一组叠字折射出自身的凄凉孤寂,再以一系列典型意象渲染悲凉的气氛,达到不言愁而字字是愁的效果,最后的结句直接发出半生孤寂的慨叹,而此情此景,又远远不是一个“愁”字能简单概括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清照会这样愁呢,她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为什么?因为赵明诚那个负心汉呗!” 众人一下子炸开了锅,结合前面的介绍以及现在的一通分析,他们已经很确定李清照是被丈夫抛弃,才在词中抒发自己的幽怨,并脑补了一出多情才女痴恋薄幸郎,薄幸郎三心一意冷落发妻、引得妻子在深闺自怜、终日以泪洗面的故事,纷纷骂起赵明诚不识好歹。 李府。 连李格非都陷入了和大家一样的想法,沉着脸思考怎么才能出这口恶气,纵然事情还没发生,但词里写的还是自己的女儿啊!他这个做爹的看着心疼。 “女儿啊,你放心,实在不行爹让人套麻袋把那负心汉打一顿!” 正因为词中透露出来的凄惨境遇心中有些酸涩的李清照:??? 爹您原来……这么莽的吗? 一转眼,自家母亲眼中竟隐有赞同之意。 李清照:…… 爹娘真好,她哭死。 【前面提到李煜,词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后两位的人生经历,其实有些像。】 不是,唐前诸人一愣,李煜也就算了,反正没听说过,这写词怎么也有李白的是? “李白不是诗仙吗?” 咋又词家三李了,也没说他是词仙啊! 当事人李白顶着好友杜甫半是惊叹半是意外的目光一摊手,表示自己也很懵。 北宋。 正在生闷气并将水镜里的讲解当做背景音的赵匡胤心里一个激灵,瞳孔猛然放大。李煜他熟啊! 南唐养尊处优的风雅皇子,好写些风流词作,一朝登基为帝不娴政事,被他攻破国都沦为阶下囚,风流小词写不了了,竟是些愁啊怨的,李清照和他的的人生经历相似…… “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 赵匡胤倒吸一口凉气,那就是,大宋……他眼前一阵发黑,一把打开赵光义搀扶的手,厉声喝道: “给朕记,把水镜里接下来说的话一字不漏地记清楚!” 他倒要看看,后代那些不肖子孙到底做了什么孽,把大宋嚯嚯成两半。 不止赵匡胤,诸位有识之士谁不知道李煜的经历,李清照的经历和他相似,那不是说北宋也亡了吗?!众人的眼色一时都非常难看。 汴京城里,李煜唇角露出一抹苦涩地微笑:“原来如此……” 他以为的知交心会,原是源于一般苦难。 李府之中,李清照再次与父母面面相觑,楚姑娘说的,是她想的那个意思吗? 【我们知道,李煜是南唐后主,他生性风雅,出身矜贵,阴差阳错做了皇帝,在乱世中偏安江南一隅,却无治国之才,最后落得个国破被俘的下场。他的词中本是男欢女爱脂粉柔肠,却因亡国之痛转而浸满血泪,变得深沉阔大。论家有言,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嘁~” 刘彻冷嗤一声,说得再好听,不还是个亡国之君?雄视天下的帝王对于无才之君向来是看不上的。 咸阳宫中的嬴政同样冷着脸,作为皇帝,他同情不了这样的“同行”。 倒是太极宫里安坐的李世民忽然心里一紧:“南唐,和大唐什么关系,不会又是那些不肖子孙干的好事吧?!” 天可怜见,被李隆基搞得,太宗陛下已经有些ptsd了。 北宋。 宋徽宗赵佶一边收拾着自己桌案上的书画一边同蔡京闲言,其实收拾桌子这种事自有太监宫女代劳,但这桌案上铺满了他的新作,收拾是假,重要的是他能顺便欣赏自己的佳作。这种状态,俗称自恋。 就像此时,他一边端详着卷上的字迹一边饶有兴趣地问:“蔡京,你说朕比起李煜如何?” “李煜亡国之君,陛下仁圣临朝,他怎么配与陛下相比?” 蔡京谄媚地笑,“便是论才情,陛下的“东风鼓,吹下半天星,万井贺升平”才是好句呢!更遑论陛下一手自创的书法独步天下,要臣说,陛下便是那天降奇才、英明圣主。”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说得好!” 一番吹捧说得赵佶龙心大悦,几乎找不着北。要不说他喜欢蔡京呢,反应快,说话又中听。赵佶一高兴,反手又送出了一堆赏赐,君臣一人俱是满意极了。 【如同李煜被命运裹挟,李清照的人生同样难逃命运的魔障,从鲜花著锦到“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山东章丘一个,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曾学于苏轼,被称作苏门后四学士。算起来李清照还是苏轼的徒孙呢!】 “还有这层关系?” 苏轼微微错愕,随即有些破防:“不是,这徒孙嘴起师祖来都这么不留情面?!” 【她的生母是宰相王珪的女儿,名门之后。继母则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善文词。这样的家庭孕育出来的女儿怎么会不钟灵毓秀呢?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父母还相当开明,依着她读经史、习诗书、阅万卷,纵着她年少嬉游不知愁。】 楚棠放了一小段视频,视频中清丽娇俏的少女一身罗裙与玩伴在荷花池里行舟,朗朗月色下、荷香幽幽里,她们笑语欢歌,把池塘里栖息的鹭鸟都惊得飞起来了。 船上的少女被吓了一跳,不一会儿又一齐笑出声,笑声如串串银铃似的。水镜下的众人仿佛也被这快活的气氛所感染,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容。 与此同时,屏幕上出现了那首后世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如梦令》,王维轻扫一眼,眸中微亮:“这首小词写得鲜活而富有生趣,真是清丽绝伦!” 裴迪也跟着点头:“我记得你有一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意境与此词颇有相通之处,不过你之诗得之于静,她之词得之于趣,各有千秋。” “是啊。”王维悠然一叹,“醉渡莲塘,妙趣横生,可你再看先前那首《声声慢》,直让人有从《望岳》到《登高》之悲。” 从《望岳》到《登高》,是李唐王朝沉痛的家国动乱。 想到这里,两人一齐沉默了下来。 宋初,汴京。 李煜想到了自己的旧时之作,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那时的他,何尝不是年少不知愁呢?如今笔下却只剩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像那李清照,在“沉醉不知归路”的嬉游后,惟余“凄凄惨惨戚戚。”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92 首页 上一页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