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没想到你竟会如此不堪,你最好给朕一个解释!” “父皇,儿臣……儿臣……” 扶苏声音颤抖,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比谁都清楚秦国历代先君的企盼,也比谁都清楚自家父皇的壮心——社稷百载,千秋万世,而他也会接过这份壮心、这份责任,可是煌煌大秦,交到他的手上竟落得个两世而亡的下场!他有何面目面对父皇,有何面目面对大秦历代先君?! 扶苏无言以对,嬴政胸中怒气不减,冷笑道:“朕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定鼎中原,百年后大秦交于你之手,就算不求有功,也不至于……”“后世史书会怎么写你?及至扶苏,毁七世之基业吗?!” 最后一句如惊雷炸在扶苏的耳边,他的眼眶立时就红了,猛然抬头声音惊惶:“父皇!” “别叫朕父皇!”嬴政怒而拂袖:“给朕滚去宗庙跪着,没有命令不准起来!” 这孽子对不起的何止是他,更是大秦的列祖列宗! 大殿之中一片威压让人喘不过气来,很快便有内侍上前,扶苏咬牙向嬴政行了个大礼,随即起身低着头退了出去。 内殿里,胡亥在满案珍馐后笑得颇有几分幸灾乐祸:“兄长竟然这么没用,早知道父皇还不如让我当太子呢!两世而亡,真是废物。” 要是他当皇帝,大秦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好啦!整活完毕,大家应该也感受到小杜的杀伤力了,无差别开喷,火力非常之猛。讲真读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慌,嗯……希望政哥晚上别来找我,要找去找小杜,是他骂的。】 杜牧:??? 人言否? “我可没去始皇陵前吟诵!” 你没胆子你别整活啊! 【但不可否认,小杜这篇赋写得非常好。唐代的赋开始了由骈而律的转变,在文采、韵律上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及至晚唐,这一文体显然更加成熟,而杜牧显然更是个中好手。】 楚棠调出原文。 【刚刚我们已经把课文完整地读了一遍,那么大家回忆一下有关赋的知识。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汉赋一开始也有劝百讽一的特点,也就是说,赋体是要对事物进行大量的铺陈描述,然后再发表议论,状物、议论是赋体文学的一体两面。 那么请大家再次浏览文本,看看本文中哪些地方是在状物记述,哪些地方又是在议论呢?】 她抛出问题,一心仰慕杜樊川并单方面与之神交已久的李商隐最为积极: “纯然议论之章当在此赋最末。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实在发人深省,杜樊川真乃神人也!” 他越读越觉得好,恨不得当场跑到杜牧面前,就这篇赋与那人畅谈三天三夜!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好找。依据我们的经验来看,作者的观点往往潜藏在议论之中。那么,大家认为,最能揭示这篇文章中心的是哪一句?】 中唐。 柳宗元看向刘禹锡:“梦得兄多有怀古之章,依你看该是何句?” 刘禹锡并不回答,只是摆手笑道:“文章之道,子厚兄该比我精通,还是来听听你的看法吧!” 好友不接茬,柳宗元淡笑摇头:“那我便姑且一说吧!” 他看向水镜中的文赋:“此赋气魄宏大,议论精独,不单言秦之败亡,亦论六国乃至百代之亡。‘灭六国者六国也’之句精警独到,实为言前人所未言也!” “非但在此。”刘禹锡接着补充,“此句慨然发论,后紧继之以假设,‘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则六国之所败,暴秦之所亡,只在‘不爱人’一途。真乃片言居要,句句爽利,酣畅淋漓啊!” 刘柳二人品在兴头,对杜牧赞叹不已,那边的楚棠放出答案,果然与他们的讨论一般无二。 【我们来接着对比一下,在《过秦论》中,贾谊将秦亡的原因总结为“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中,苏洵则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而杜牧却觉得是“秦爱纷奢”而不“爱人”才招致灭亡。 为什么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他们的观点却截然不同?】 明朝。 朱樉忍不住撇嘴:“这有什么奇怪的,不同的人看法肯定不一样啊……哎哟父皇,您打我干什么?” 他捂着头敢怒不敢言地往旁边躲。 朱元璋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早就让你多读书!贾谊为汉作鉴谈论兴亡,杜牧撰《阿房宫赋》实为劝谏敬宗勿要大兴土木沉溺声色,苏洵《六国论》则是借六国败亡故事警醒宋室,目的不同看法岂能一样?你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还不同人的看法肯定不一样,他还理直气壮! 朱樉被自家父皇一顿批,白白让一众兄弟看了笑话,心里恨得牙痒痒,又不敢分辩,只好老老实实认错,心里转而怨起楚棠动不动就提问来。 要是不问,他也不至于丢人啊! 【很明显,他们选取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论述材料当然也不相同,杜牧要论证的是“秦爱纷奢”招致国亡,重点就要描写秦朝统治者不爱惜民力。 那么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秦君的奢侈无度呢?】 “这还用找?” 刘彻乐呵呵看戏:“这不句句都是吗?” 要不说文人一支笔呢,赋之铺排豪奢在这里全成了秦朝不爱惜民力的罪证,也不知那嬴政此时的表情是如何精彩。 猪猪陛下啧了一声,有点想看。 【大家会发现,前三段基本都是他的论据。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一句写得很大手笔,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灭六国而并天下,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国史,但杜牧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完毕,“毕”“一”之间,是历史的兴亡,而这也是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 “蜀山兀,阿房出。”,这里的“兀”“出”两个字也很好品。兀为光秃,出为出现,也就是建成。秦在关中,和隔着一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为什么他们要舍近求远去伐蜀山的木材呢?】 秦朝。 听到这个问题的李斯手指轻轻动了动,不准痕迹地又往后退了半步。他先前猜对了,接下来的话,陛下听了可能心情会更糟。 乡野之间,有人猜测着:“蜀地沃野千里,树木优良?” “覆压三百余里,关中的木材不够砍了吧?”另一个人接着道。 “啊……”旁边的人脸色发白,“蜀道艰远,路险难行,把木材从那运回关中,那得费多少人呐!” 他的语气颤抖起来,刚刚说话的人听到这里也禁不住脸色发白。是啊,真要运起来,这得费多少人,死多少人啊! 【是的,这几个字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兀”、“出”之间,虽然造语迅速,但是真实的营造怎么会那么容易呢?路途之远,运送之艰,民力之费都是可以想见的。 关中之木伐尽而伐蜀山,蜀山之木伐尽乃成阿房,那么阿房宫有多大?秦始皇又有多奢侈?杜牧点到为止,大家细品。】 楚棠末了说得俏皮,咸阳宫中的众人却是一阵咬牙。 别细品了,再品下去他们怕不是要被陛下的怒火烧死了!杜牧啊杜牧,你写大秦就写大秦,用得着这么骂骂?!而且我们阿房宫还没建!没建!! 他们恨得牙痒痒,确实不敢多说一个字,生怕一不小心就触了上首帝王的霉头。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整句,只怕“阿房出”,接着就是“秦朝毕”了!】 “嘭——” 一声脆响,嬴政生生砍下一块桌角”
第111章 阿房宫赋4 断裂下的桌角承受不了帝王之威,惶恐的在地上滚了几圈,怒响惹得本就跪了一地的臣子愈发紧张起来,恨不得把自己缩进地砖里去。 另一侧的几个郎官胆子就更小了,他们本来便是做文书工作的,因着水镜神迹,被召来记录楚棠所讲的各项内容。 陛下当初特意吩咐,天机难得,务必要将水镜里讲的话事无巨细记下来,他们也一直兢兢业业。但刚刚……刚刚这后辈在骂陛下、骂大秦啊! 握着笔的手抖了抖,几个郎官苦着脸在心里哀嚎,“阿房出秦朝毕”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他们也不敢写啊! 笔墨凝滞,他们颤颤巍巍地欲要搁笔,忽然听到一声低喝:“不许停!” ——是陛下! 郎官们一个激灵,立时板板正正跪直了脊背:“陛……陛下……” 嬴政眉眼含霜,肃着脸看了过去,面上薄怒未消,但已看不出刚刚剑劈桌案的雷霆之势,只语气依旧沉冷: “不许停,继续记,将楚棠说的话一字一句给朕记清楚。” 他转过身来负手而立,锐利的眼越过跪伏的臣子,看向水镜里的犀利辞章,铮铮挺拔:“朕,与大秦,享得了夸誉,也担得起骂名!” 铿然的语气响在大殿,众人心中巨震,一个个肃容站起身来,拱手向前方的君王躬身一礼:“臣等谨受教!” 北宋。 苏轼博闻强记,听到楚棠的话便摇了摇头,饶有兴趣地道:“‘阿房出秦朝亡’之言也并非没有过,《阿房》起笔颇祖陆參《长城赋》之笔法,《长城赋》所谓‘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不正是这个意思么?” “不错。”苏辙也想起来了,“陆句一句一转、层层递进,由长城而见民竭,民竭而见秦灭,词意显豁,杜文虽则意同,但更为蕴藉,愈见功力了。” 他赞不绝口,一旁的苏轼显然也深感其妙,他本就爱极了杜牧的这篇文章,曾多次于寒夜百读,体会自然精深,当即接着道: “赋中以三字句起,祖于郭璞‘岩作井,龙登天’,流于谢惠连‘岁将暮,时既昏’,又有陆之《长城》,及至樊川《阿房》,取法于前而自出机杼,也难怪崔郾一见而惊为天人了。” “是啊!”苏辙更为叹服:“就像此文虽与《长城赋》同出一意,但文质之间俨然仙凡之别。” 苏轼对此同样也很认同,点点头忽然忍不住笑了起来:“子由啊,你说若在始皇陵前将《长城》、《阿房》两赋各诵读一遍,那始皇帝会更激赏哪一篇?” ??? 苏辙表情险些裂了:“我觉得,始皇可能更想找你我二人夜谈。” 他欲哭无泪,兄长为什么总是会有这种危险的想法?! 【接着往下,从“覆压三百余里”到“而气候不齐”,这是在写阿房宫的建筑之奇。宫殿的设计很巧妙,占地面积广阔,依山势水势,亭台楼阁等等不一而足。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92 首页 上一页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