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祥林嫂向我询问灵魂有无的时候,我仍然是“说不清”,只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 【祥林嫂的询问并非出自偶然,是绝境中人对命运的最后一丝微弱反抗,若有灵魂与地狱,她便会被锯成两半;若无灵魂,她则可以免于死后惩罚,但却又见不到儿子阿毛。此时的祥林嫂其实处于深深地纠结与恐惧里,那么她向我问询,其实便是在向我……】 “求救。” 李清照眉目忧虑地吐出和楚棠相同的字句,只是……她设身处地的思考一番,也觉得有些踌躇:“祥林嫂到底是希望有,还是希望无呢?” 她想干脆告诉对方所谓寡妇不许改嫁是无稽之谈,鬼神是虚无缥缈之事,但若祥林嫂当真期盼与其子团聚,那岂非亦是悔她希望? 【“我”的心理活动其实很好品,在面对问询时,“我”最开始想的是,“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这是一个难得为祥林嫂考虑的人。】 【但这个人却经不住祥林嫂的进一步询问,在她接着追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时,“我”的反应却是“吞吞吐吐”“支梧”“胆怯”“匆匆的逃回”,“我”祥林嫂,但对她的困境无能为力。 对民众提出的生死、灵魂等精神性、超越性的问题,“我”是缺乏关切与思考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民众实质性问题时的窘迫与捉襟见肘。“我”的形象,照见了知识人灵魂深处的浅陋与荒芜。 大家显然发现了一点,启蒙知识分子和民众之间是有距离的,被启蒙的民众其实是无助的。】 北宋。 欧阳修心里有些感触:“为学一途,兼善天下。吾辈学人当与民同乐,亦当与民同忧,民有困而难解,其与民终隔一层。” 亭林。 顾炎武若有所思:“我常道学问当经世致用,鲁迅书中之‘我’一见实事则仓皇无措,虽有救民之心,而经世致用却已成为空谈。” 他没来由生出些许惊醒,自己所谈的经世致用,若无法解决百信实际问难,无法正真真正于时有补,那岂不是与那帮道学家之空谈心性沦为一途?! 这么想着,顾炎武觉得后背顿生凉意。 【这样的悖反在鲁迅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在《药》中,革命者夏瑜为民众牺牲,民众却并不理解他的行为,反而将她的血当作所谓救命的药;《阿Q正传》中,阿Q则认为革命只是抢了地主老爷的东西,自己做地主。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始终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北宋。 王安石闻言到时心有戚戚,处在变革的中心,他偶尔也会有世莫知我的无奈。但是,难道因为变革不被民众理解便要放弃了吗?显然不能。他微不可察的一叹。 唐朝。 柳宗元轻轻拧眉:“虽然楚姑娘强调勿将书中之‘我’与鲁迅本人混为一谈,然究其深意,所谓‘知识分子’,未尝不有鲁迅本人之反思。” 刘禹锡懂得好友的意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鲁迅的锋芒不仅向着庸众,也向着自己。”他们多少也是看明白了,鲁迅其人,不仅骂别人狠,骂起自己亦是毫不留情。 “只是……”柳宗元不解,“到底是何使得鲁迅如此痛切?” 【作品的表达实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前面我们说了,《祝福》成稿之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但制度易变,思想难去,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所谓头上的辫子剪了,心里的辫子却还留着。于是后来又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革命果实被迅速窃取,中国陷入更深的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自然开始了对革命的反思与对旧思想的猛烈抨击。他们终于发现,学技术、学制度都是次要的,思想,必须要改变思想,其他的一切才有生存下去的土壤。】 水镜上先出现一段文字材料,众人一字一句读过去,满心满口都是“传统封建礼教与旧道德严重束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传统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与近现代国家的需要”“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公平限制个人发展”“传统思想无法应对国家危亡的危机”…… 字字句句都是足以让人心惊的表述,还不待他们讲这些内容消化完,楚棠又播放了一段视频。 黑色的大幕拉开,形形色色的骨瘦如柴的人无精打采地举着烟杆吞云吐雾。 “是鸦片!”熟悉的画面让李时珍惊呼出声。 下一秒,一声炮响,一样黑眼睛黄皮肤的国民被炸翻下炮台,异邦坚船利炮就这样悍然敲开华夏的国门。 众人呼吸一滞,紧接着是黑压压的会堂,华夏官员与异邦同坐,签署协议。画面上的小字清晰地标注着画面内容:中英签署《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两白银、割让香港岛、协定关税…… 随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口失陷、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中法交战、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复辟、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天津、瑷珲、北京、中法、马关、辛丑……一个个楚棠曾经模糊提及的内容被清晰展现在众人眼前。 笔笔史记,笔笔刀锥,而一切的一切,最后定格在一张触目惊心的时局图。 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愤怒,愤怒已经不足以言说。咸阳宫中又断裂一截桌角;未央宫里的刘彻嘭地摔下酒杯,胸口剧烈起伏;李世民目眦欲裂,只道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无法给异邦那些使节好脸色了。 “狼子野心!狼子野心!” 他都不愿说“欺人太甚”,因为那是无能者无奈悲愤的怒火,他的眼里只看到异邦蛮夷悍然无道,冒犯圣朝国威。 “那清朝,把华夏的脸都丢尽了!” 堂堂列公,竟无一个血性男儿! 汉朝。 司马迁、班固等一众史家笔下如同泣血,他们忍不住想,仅是隔了数百代的他们写下这些文字都感到锥心之痛,后世那些亲历的史家又该如何泣号,他们的后辈点灯读史,又是如何怒之痛之? “哀哉华夏,千年浩劫!” 明清之际。 顾炎武双目赤红地盯着那张时局图,他经历过异邦入侵的惨烈,清兵入关之时,何尝不是似虎豹豺狼?但后世所处之局,群狼环伺,一个落后之大国,人人都可分一杯羹。 再细看那图上种种,有人高举铜钱,有人拥女举杯,有人衰颓横躺……看其服色俱是些官员乡绅。 “国家已到危急存亡之时,庙堂之上犹然沉溺未醒,可悲!可恨!” 顾炎武捶桌大叹,也埋怨满清夺得宝鼎无力固守。 他们何曾想过脚下的土地是华夏的土地?当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诸天万朝心情激荡,水镜上的视频还在继续。众人看到了异邦对华夏的欺凌,看到了满清朝廷的不作为,看到了仁人志士上书求变,看到了倒在血泊中的先驱英魂。 可他们也看到驼背少爷对革命党的污蔑咒骂,看到无法索钱痛打义士并扒光其衣物的牢管,看到围观杀头场景的庸众,看到倒卖革命者鲜血的黑衣人,看到购得人血馒头妄求救活自己儿子的小民,看到当真吃掉义士热血的懵然的年轻一代…… 触目惊心的画面后,是一个男声愤怒而又悲切地反问:“你们以为,唤醒一个被封建思想禁锢了几l千年的民族,是那么容易的吗?!你们以为,要扫除我们这个民族血液里的麻木冷漠、惰性思维,是一日之功吗?!” 掷地有声,石破天惊。 所有人的反驳被堵在了嗓子里,他们想说那声音危言耸听,想说他在污蔑国民、诋毁家邦,可眼前的画面又让他们说不出来。 他们震惊,他们愤怒,他们清楚地知道,水镜显示的画面这正是鲁迅书中所写,鲜活的图像远比楚棠转述的文字更动人心魄,在衰颓的时局下,有人以死救国,有人醉生梦死,有人麻木不仁不为所动,这就是后世的华夏,这就是鲁迅眼看到的华夏! 汉朝。 司马迁又是痛心又是不解,他虽是文士,却素有一颗侠义之心,近来游历名山大川,见惯各方风土人情。依他来看,华夏民众自有一副热心肠与慨然心性,绝不会在国家存亡之际如此漠然,鲁迅眼里,怎会看到这样的百姓?! 唐朝。 韩愈嘴唇颤抖:“物伤其类,兔死狐悲,他们怎能如此无动于衷?” 宋朝。 程颐的手死死按住桌角,颤声喃喃:“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几l千年专制造成的人心的冷漠’,难道当真是我们错了吗?我们钻研的理学,把后世害了吗?” 鹅湖。 朱熹脸色苍白又惊又怒,整个人都晃了一下。他倡行理学,正是面对南宋内忧外患之时局,欲要重构人心、规范天理私欲,孜孜以求,亦不过有补于世而已,可是,他的理学救不了大宋的世道人心,还被不断曲解,又成为了阻碍后世人心的疽痈。 “一生所学,所为何来?” 他仰天长叹”
第138章 番外之真正的结局(下) 【与鲁迅类似的表述其实有很多,比如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到祁老太爷开始对日军侵略无动于衷,想着自己家里有粮食有门院,把门一关怎么都能挨过去。这是在说民众对抗日战争的冷漠,他们并看不到国家危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以上,大家可以直观认识到封建思想对人心的限制,在世界快速发展、民主科学的呼声日益壮大的情况下,旧的思想显然不适合时代发展潮流了。而处在内忧外患下的中国,想要一振颓风,想要不亡国灭种,就必须捣碎封建专制与封建礼教的旧枷锁。】 【所以鲁迅一代学人,矫枉必须过正。】 楚棠的语气不容置疑,就像在说什么板上钉钉的不刊之论,一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高位上的帝王们尤其换上谨慎之色。 【坦白来说,封建制度是有其先进性的,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也发挥了其作用,历史上鼎盛的封建王朝,如秦、汉、唐等,始终是当时世界上先进文明的代表。】 被点名的三朝皇帝们微不可察地松了口气,还好楚棠没有将他们一杆子打死。 其他朝代却不那么轻松了,比如先前就被重点说过的明朝,果然—— 【但是明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新的生产力已经出现,可专制统治却在不断强化,另一方面皇权进一步加强、科举僵化、思想控制日益严苛,中国就这么错失了变革的机会。 到了清朝,专制统治与专制思想更是到达了巅峰,又在物极必衰之后迅速下行,变革就更是痴人说梦了。】 奉天殿。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92 首页 上一页 188 189 190 191 19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