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尝试跟上楚棠的思路:“后辈的意思是说,是大明误了华夏?” 啊这…… 他们可不敢这么总结,朱棣等人谨慎地往后退了半步,斟酌着道:“倒也未必,与时局联系得更紧密的,是后来的清。” “但她又说大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还出现了什么新生产力,这两句话是何意?”朱元璋冷静了些许,拧着眉思索:“皇权、专制,顺着这新的生产力,不能有皇帝?!” 【其实明清两代也有许多活跃的思想家,比如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等,他们对君权专制以及理学思想等都作出了一定反思,甚至直言君主天下之大害也。 但他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再则当时的封建势力又过于强大,比如李贽的思想被斥为异端邪说,他自己也将自己的作品称为《焚书》,即深知其作不能见容于世。】 【而果然他的书在明清两代都被视作洪水猛兽,屡遭禁止,但却是屡焚屡刻,在密不透风的专制统治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先进之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的反封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前几代,甚至许多代,都有微弱的火光经久不息。 只不过少数人的觉醒毕竟不是真正的觉醒,只有唤醒最广大的人民,这个国家才能焕发出无穷伟力。 鲁迅的反思是深刻的,幸运的是,我们最后克服了这个弊病。】 喧声四起,暂停的画面再次动了起来,一个个青年学生举着横幅高声疾呼,他们走过街巷,声声呼唤,或是振臂而起慷慨宣讲,情真意切,即使面对官吏的威胁抓捕也毫不后退,不断有民众加入他们,和他们一起呐喊,救亡图存的呼声响彻九霄。 “醒了!他们醒了!” 司马迁情不自禁地面露喜色,众人好像都被视频里的情绪感染了似的,忍不住心脏砰砰直跳起来。 战争、炮火、流血、牺牲,遍地哀鸿遍地血,可血色吓不退前赴后继的人。 戎装战士拼死杀敌,布衣百姓宁死不屈;前方战士悍不畏死,后方百姓百般支援。先前麻木呆滞的眼睛,此时仿若有星有火在闪耀。 诸天万朝的人被震撼到了。 “向来只有躲着大军的黔首,哪有这样亲如一家拼死相帮的?”蒙恬等将不敢置信。 三国。 刘备一把抓住诸葛亮的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军师,这正是你当日在隆中与我所说!” “太不可思议了,先前那般麻木愚昧之民,此时竟展现出此等风貌,华夏果然不会亡!” 先前还忧心忡忡地韩愈此时精神大振,恨不得自己也化作其中一员。 南宋。 辛弃疾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画面,他是在北方长大的,见到过百姓对王师的期盼,但也看过“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荒唐,他忧心百姓处北地日久,一样会忘记国耻。 水镜的内容告诉他,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可水镜也告诉他,百姓之力是无穷的!只要,只要向后世做的那样,唤醒他们,何愁百姓不能同仇?大宋,不是某些人的大宋,他们要守护的,是自己的家园! 乐声激昂,红旗招展。军民一心,气势如虹。东方龙吟,华夏新生。 视频中的画面越来越明朗,战火之后的新生国民并未失去血性,而是又以极大的激情投入家园建设之中,这里看不到一个权贵高门,俱是干劲十足又爆发出惊天伟力的民众。 于是一座座桥梁被架起,一条条绝境变通途,一条条洪水偃旗息鼓,一亩亩良田风吹麦浪,一张张脸上笑容灿烂…… ——敢教日月换新天。 水镜之下不知是谁一声哽咽,从阴雪层层浓云团团的冰冷鲁镇,到红旗招展下蓬勃殷盛的新生之国,他们见证了后辈的苦难,也见证了向死而生后用勇气与性命换来的幸福。 “华夏,不会亡啊……” “是啊,好像还,变得更好了。” 由衷地感叹,是他们的欣慰与艳羡。 再多的申辩与阻挠,在这样如史诗壮阔的情境下都会显得苍白。 【综上所述,鲁迅等人的反传统恰恰是为了救亡图存,而向封建思想发起冲击,本来就是那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称帝没有用,复辟没有用,大清早该亡了!任何人,都不能去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如果执意要挡,那么只会被碾断双腿。】 总结的话语被楚棠特意放大,本是寻常强调的手段,放在这里偏有些示警的意味。 奉天殿。 朱元璋抹了一把脸神色沉凝,他开始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被气昏了头,听了儿子的一句劝。 他将目光移向下面的朱棣,又移向朱标,一个拿华夏后路压他,一个搔中他的探究之心。为何反对明清两代理学,为何如此决然与传统决裂,原来是因为再不图变便要亡国灭种。而追根溯源,这祸根还是从他们这儿埋下的! 朱元璋只觉脑子有些发黑,祸及后世,这种罪责他哪里敢担?更何况如今天下人都看着! 轻轻呼出一口气,他下去拍了拍朱标的肩,又别别扭扭冲朱棣扯扯嘴角:“这水镜,看得也算值了。” “父皇……”二人见状反倒有些犹豫。 朱元璋没说什么,转而道:“民心难定比起亡国灭种如何?既是看了,天下人都看在眼里,咱还能一门心思往死路上奔?” 方才的视频还是对他有所触动的,楚棠又以这样一段话作结,扎的还不是大明的心?朱元璋心情复杂,也觉得需要好好理理思绪,便吩咐道: “楚棠说的内容,此前咱已经命史官记了,你二人去把卷宗领回来,仔细核实,再来与咱议议。” 朱标与朱棣点头称是,今日的影像也给了他们许多震撼,也知道父皇内心的担忧。不管怎么说,危局中有新机,既然选择继续观看水镜,总不能仍踏上老路。 太极宫。 贞观诸臣再次真心诚意地道了声陛下圣明,能在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决定继续观看水镜,这是何等的胸襟与眼光!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观看水镜何尝不是在顺应潮流呢?仙人是想让他们继续看啊! 秦汉两朝,始皇与刘彻亦觉出几分庆幸,他们不能容忍的是后世华夏落入任人欺侮的境地,这种情况下,后世那些过火的言论反倒是可以稍微听取一二的了。 退一万步说,楚棠也肯定了秦汉唐三朝制度的正面性,明清两代的潮流,离他们尚远呢。倒是影像中的民众之力,他们需得再思量一番。 帝王已然各下决心,先前心思各异的权贵官绅们也安静了些许,一是后世时局惨烈,二是最末那段话过于犀利,三就是怕了水镜背后之人,既说楚棠无错,又有令人防不胜防的神异手段,再联系“历史潮流”之语,他们疑心若是自己发出什么明显的疑议,也要先被碾断双腿。 不少文人同样深受震动,在那段影像中,他们为华夏的内外交困而痛心,为民众的麻木愚昧而叹息,又为最后的抗争而振奋,为古国的涅槃而激荡。 而这些情绪冷却之后,他们又敏锐地意识到一个问题,鲁迅书中对知识分子的反思,何尝不是他们也需要反思的? 他们想要一展所学兼善天下,如果一直与百姓遥遥相距,又岂能真正帮他们纾难,得到他们的理解? 晚唐。 杜牧开始庆幸自己不入京的决定了,他要像影像里的那些人一样,看看此时的民众,又会有何等风貌。 中唐。 白居易与元稹商量着既要起复风雅,采风之举定然是少不了。而白行简也表示向往各处听些奇异故事,草拟杂说。他心中隐有一些冲动,一样是话本,他也想写后世那样的作品。 北宋。 李清照认真思索外出游历的可能性。 洛下。 程颐手撑桌案,眼光灼灼地对面前的程颢说道:“兄长,我想把书稿再好生修一修。” “你的意思是?”程颢看向他。 程颐斩钉截铁:“没错,重修书稿,把我之意原原本本写清楚,告诫那些伪士伪儒不可随意曲解,我要让大家清清楚楚知道我之本意!” “好!”程颢拊掌高声,“以意逆志虽是圣人法门,却也不是给无能之辈滥用的。我等自来详解,免被他人曲附。” 鹅湖。 朱熹下定决心要向更多人讲学,他要明明白白告诉世人,他欲存的是公理,灭的是私欲。他之心血,历代圣人之言,岂能沦为缚民之锁,贻害数代? 明朝。 听完许久未回过神来的耿定理终于要找回自己的声音,冲着李贽有些恍惚地笑:“难怪你总有惊世之语,原来不是你大胆,而是早领悟仙机啊!” “耿兄说笑了。” 李贽摇摇头,他也不曾想到,自己竟然会被后世记诵,并冠以“反封建”之名,他只是不喜欢那些理学家空谈心性虚伪至极,哪知不经意间已探得历史窠臼。 耿定理却不肯轻易言罢,自己的好友名传后世,他岂不与有荣焉?一把抓住人的手,他道: “宏甫兄可得好好与我讲讲,还有那书,也别叫什么焚书了,应该叫启智之书!” 李贽被激动的好友闹得哭笑不得,却也知对方只是心潮澎湃,他此时亦是激动难平,比名留后世更让他欣喜的,是他那些惊世骇俗的思想原来在当时后世俱有知音,他走上的,原是一条正确之路。 年轻的李贽目露喜色:“不叫焚书,这书不该焚!只是楚姑娘说我等仍难逃局限性,我一时难知就里,欲闭门将楚姑娘数次所讲再通读一番,比对思量,耿兄你……” 话还没说完便被打断:“楚姑娘讲的我也记着,我与你同看!” 李贽洒然一笑:“好!” 明中后期,正是此时。他们的一言一行,与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 与此同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也开始行动起来,他们与李贽有一种心态,理学既错,正该他们来纠偏,这亦是他们的历史使命。 诸天万朝都动了起来,连最寻常的百姓也模模糊糊有了意识,他们或许不懂天下大事,也不懂许多大道理,但他们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孰是孰非,各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事实总是胜于雄辩的。 后世的种种如蝴蝶扇动翅膀,渐渐在各朝掀起或缓或急的风潮。 慢慢地,许多人开始庆幸选择继续观看水镜了。 他们想的没错,楚棠是个好后辈,水镜后面的仙人也是好仙人,说不定仙人们正是看到了后来华夏的灾难,才垂下水镜来帮助他们呢? 一时之间,水镜祥瑞之说甚嚣尘上,先前还有顽固派们疯癫大骂,可人们只作不理。 水镜的内容变成了一杆标尺,它悬挂在所有有良知的人的心里,提醒他们眼下所走的每一步都关乎后世。渐渐地,连庙堂上的帝王都有所警醒,毕竟历史罪人这顶帽子,谁也不想担上。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92 首页 上一页 189 190 191 19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