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从999年打到1005年,赵恒也御驾亲征两次,从之前和辽国的战争上大家就能看出来,宋朝打不过辽国,这次也差不多,虽取得几次小胜利,但仍旧不容乐观,赵恒的第一次亲征便是在此时,看着厚厚一摞的告急文书,赵恒处罚当时的将领傅潜,并撤换主帅,又调来援军,似乎也是他的亲征让军队士气大增,抵抗住了辽军的第一次进攻。】 【第二次亲征,寇準提议早日出发,但毕士安、王继英劝说,应该推迟,可能赵恒也不想亲征,毕竟那可是战场啊,不过在之后寇準的厉声反对下,赵恒还是进行的第二次的御驾亲征,在赵恒前往前线之时,寇準多次劝说、安抚情绪,宋军士气大涨,即便这样,宋军与辽军的对战还是互有胜负,那怎么办?】 嬴政蹙眉,当然是继续打,还能如何?像匈奴这等外族,若不将其打服,来日必将受其扰! 蒙恬也是这么想的,现在的匈奴可不敢随意侵扰大秦国土。 刘彻从天幕的话中嗅到一丝不对劲,仗已经开打了,难不成还有退缩之意? 不,刘彻想到了曾祖父的白马之盟,檀渊之盟,怕是也要立耻辱盟约。 李世民和贞观群臣自然是想到了渭水之盟,除了秦朝,好像每个朝廷都逃不过与外族的立盟的情况。 虽然三年后的自己报仇雪恨,但李世民还是不开心,这就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极大的污点。 宋朝 赵匡胤闭眼,想到自己看到檀渊之盟时的愤怒和无力感。 为什么宋朝会变成这样? 赵德昭和赵德芳两人不敢开口,有些不安,两人都想到一种情况:不会议和吧。 太平兴国年间。 赵炅没想到赵恒会这么厉害,他丝毫不在意天幕最后的话,“能怎么办?那就不打了。” 一旁的臣子笑着附和,“是啊,打仗劳民伤财,多不好啊。” 咸平年间。 赵恒揪着心,刚刚被天幕夸奖的兴奋骤然全无,他想起自己一直向辽国传达和好的意图,僵持不下,那只能和谈了。 这样的事情在天幕看来是要被骂的吗?可是唐朝也有这样的情况啊! 朱元璋叹息,果然讲到檀渊之盟了。 康熙的心情也不好,大清日后的情况和宋朝何其相似,在不知道大清之后的状况前,他还能嘲笑宋朝,可是知道之后,他觉得自己都没脸嘲笑宋朝。 【之前说了,赵恒本就有心思和谈,两方互有胜负之下,最终决定议和。】 【檀渊之盟就此出现:一曰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二曰双方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曰每年宋朝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曰边境设置榷场、相互贸易[5]。】 【估计宋朝的人都认为这样做没问题,但是这件事还有一个前提,是辽国数次请求议和,那么辽国为什么会与之前的凶猛进攻判若两人?】 【是因为辽国遇到的军事困难,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这样也就导致他们的领导人萧太后想要议和,派人传达自己罢兵的愿望,这是宋朝所有人的愿望吗?不,寇準多次劝谏,辽国已是强弩之末,应该趁此时一举拿下、之后继续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但赵恒不这么想,他害怕辽国,只想议和。】 【有人把檀渊之盟同渭水之盟混为一谈,但我要在这里澄清一下,渭水之盟并不像檀渊之盟一样给突厥每年纳贡,并且李世民在渭水之盟之后积极练兵、三年后便击败突厥,但宋朝.......】 天幕的话尾音拉的极长,各个朝代的人都能听出他的话外之音。 嬴政勾起一抹讽刺,不趁敌人示弱追击,却要和谈,等人家再次崛起,宋朝必定打不过。 刘彻不满,这赵恒真是软弱不堪,害怕敌人,一个皇帝尚且如此,都不用说下面的臣子和百姓了。 不过他还真的挺希望宋朝是大汉周边的国家,这样大汉岂不是每年都能得到纳贡。 李世民虽然被天幕正名,可是他还是高兴不起来,渭水之盟对他来说就是耻辱。 宋朝 赵匡胤努力让自己平复心情,辽军示弱议和,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对方不想打了吧? 这能代表什么,当然代表对方军队出现问题了,不趁着这个时候出击反去和谈,真是让人贻笑大方。 “你的好儿子!” 赵匡胤猛踹赵炅一脚。 咸平年间。 赵恒踉跄,天幕没说一句骂人的话,却句句都在讽刺他,他的脸像被火烧了一样,不想打仗难道不行吗? 此时的寇準红着眼睛,想去质问官家,是啊,为什么不继续打了?明明能赢的啊。 朱元璋嗤笑,“强将手下无弱兵。” 有这样的皇帝在,宋朝能有什么出息? 康熙也感叹,周边群狼环伺的情况下还想安稳度日,那根本就是妄想。 宋朝的百姓望向天幕,他们从未听说有过这种盟约,还是天幕出现才知道的。 “我们的钱竟然都给了辽国?” “他们辽国人杀我父母,我们竟然还将钱送给他们?!” 有人放声大哭,有人满脸愤懑。 宋朝的主和派的大臣梗着脖子,“议和怎么了?”难道如今的宋朝没有安稳地存活下去吗? 如今宋朝蒸蒸日上,天幕说的简直是一派胡言。 主战派的大臣恨不得骂街,“外敌不断侵扰大宋边境,这就是你们说的安稳度日?” “你们是安稳了,那边境百姓呢?!” 一时间,宋朝的朝堂上争吵不休。
第103章 弱国无外交 103 【在签约檀渊之盟之前,赵恒派曹利去商谈岁币数量,曾说:如果实在没办法,百万也可以。等曹利回来之后,竖起三根手指,赵恒以为是三百万两,他先说:太多了,后又安慰自己:把这件事了解三百万两也可以。】 【从这里就足以看出赵恒有多想结束战争了吧?而檀渊之盟之后也如他所愿,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也出现了‘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的现象;宋朝也节省了长年战争带来的巨额支出;促进了宋朝之间的文化交融[1]。】 【但同时也增长了辽国的胃口,1042年,辽趁着宋与西夏打仗,向宋朝勒索土地,宋朝增加了银十万两、绢十万匹;1074年,辽要求重新划界,在次年,宋朝就退到分水岭后,以此为界[2]。退让带来的不止是和平,还有得寸进尺。】 【王钦若评价说: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耻辱至极[3]。】 嬴政心想,果然和他想的一样,一步退,步步退,这宋朝日后估计更难了。 扶苏吸气,他想起蒙恬曾说的国弱则民被欺,宋朝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国家君主都这般软弱,即便再有钱又能怎么样? 刘彻听着天幕的话,越听越惋惜,宋朝怎么就不在大汉周围?这般软弱可欺的国家可不好找啊。 李世民叹气,又是给岁币、又是让土地,宋朝以后都得被辽国压着打。 宋朝 赵炅被赵匡胤他们盯得背后发凉,“这是我儿子做的事情,和我没关系!” 是的,都是赵恒做的,和他有什么关系? 赵匡美被气笑,“之前你还骄傲地说这是你儿子,现如今连儿子都不认了?” 他们还真是长见识了。 太平兴国年间 赵炅听到天幕的话也愣了愣,他也完全没想到檀渊之盟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不过他他还是有些嘴硬,“是赵恒不行。” 如果换成其他儿子肯定能一举灭掉辽国!他是绝对不会承认是自己的血脉不行。 咸平年间 赵恒苍白着脸,如今天幕的话一出,宋朝的所有人都能听见,他们该怎么想自己这个皇帝? 可是檀渊之盟那也为宋朝带来了百年安宁不是吗? 朱元璋嘲讽地笑笑,“百年安宁。”不过是粉饰太平罢了。 也就只有都城的人才觉得很安宁,边境百姓可不会这样觉得。 康熙吸气,是的,天幕说得对,退让只会让敌人更加猖狂,他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夺什么位,都给朕去打天下! 大清可以灭亡,但不能那样耻辱地灭亡。 【签订檀渊之盟后,赵恒还将这件事当成是自己的功绩,得意洋洋。1006年,王钦若甚至建议赵恒封禅、来粉饰太平,那寇準呢?当然是被罢相,王钦若还想出了个馊主意:人为制造祥瑞[4]。】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是不是说过为什么泰山会觉得自己脏了?就是宋真宗去封禅,导致之后的皇帝都不再去泰山封禅,从另一方面将,他也是泰山封禅的终结者,也够不一般的。】 【以往去泰山封禅的都是功绩卓越的帝王、像一统六国的秦始皇、缔造盛世的汉武帝和唐高宗,就连粉丝想让他早死的唐玄宗都治理过开元盛世,那宋真宗呢?】 【他却以签订檀渊之盟为功绩去泰山封禅,真叫人贻笑大方。命人在左承天门屋南悬挂黄帛,称‘天书下降’,真是没有比这再荒唐的了。而且仅仅是东封泰山就话费了八百多万贯,其余的加在一起将前代的积蓄差不多挥霍殆尽[5]。】 嬴政现在很想回到之前自己没有封禅的时候,他不想去了可以吗? 扶苏皱眉不解,“这么多的钱,足够打多年战争了。” 不想花钱打仗,却把钱用在这种地方,实在是令人费解。 刘彻还没去封禅,他负手而立摇摇头,心意已决,这泰山封禅不去也罢。 和这样的人一起去同一个地方封禅,想想日后一提起泰山封禅的人,曰汉武帝和宋真宗,只要一想就头疼。 李世民呼出口气,幸好他没去,怎么还有人会伪造祥瑞,只为了封禅?后世皇帝的心思可真难猜,而且只去封禅就将国库耗空,怎么会有皇帝这么离谱? 不过想起自己的子孙,好的,离谱的子孙各家都有,谁都别嘲笑谁。 宋朝 赵匡胤真的就让人把赵恒拉过来,看着这个自己还算疼爱的孩子,“你竟做出这种离谱之事,置国家与何地,置百姓于何地?” 赵恒瑟瑟发抖,他也不知道,求助地看向赵匡美三人。 赵匡美撇开脸,赵德昭两人也一个看天一个看地,赵匡胤此时正是震怒之时,他们可劝不住。 随后,殿内传出赵匡胤的骂人声以及赵恒的哭泣声,赵炅缩在一旁,生怕自己也被波及到。 咸平年间 赵恒眨着眼睛捂着胸口,这都是自己做的事情? 他迷茫地看向四周,却只能看到宫人跪在地上,看到寇準偏开脸,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跑过去抓住寇準的袖子,“宰相救我!” 他不想遗臭万年。 寇準看着赵恒,怎么都没想到赵恒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人为制造祥瑞,只有装神弄鬼的人才会这么做,他可是万金之躯啊,怎会如此糊涂!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21 首页 上一页 88 89 90 91 92 9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