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感兴趣了起来:“这张居正想要怎么改?” “当然,张居正也没有因为变法而死,也就是差点被皇帝开棺鞭尸了而已,但是最后不也没开成鞭成吗?” 朱元璋:等等,这是我某代孙子干的? 张居正:???看向三头身小皇帝。
第140章 懵懵懂懂的小皇帝一脸无辜地回望张居正。 张居正抹了把脸:孩子这样,一定是老师们没教好! 毕竟是自己的学生,张居正还是有那么点不忍心在的。 伍爱华说出这番话之前,还拿着大纲确认过:要讲这么刺激的事情吗? 得到的回答是当然要讲。 不讲的话,怎么和万历朝能够只手遮天的张首辅谈条件? 什么?你说会得罪万历? 张居正在的时代,得罪万历也没关系。 张居正已经不在的时代,万历难道就掌权了?连朝都懒得上的,他也没啥用啊!招下面的官员欺上不就好了? 被称为万历甚至都没被称呼大名的朱翊钧:你们睡觉最好睁一只眼! 伍爱华浅浅提了一句,又开始说起了张居正考成法的内容。 “张居正考成法的核心其实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地去除不能干事的人,提拔能够干事的人,提高政府行政的效率。” 听着伍爱华的科普,青年张居正叹气:自己这下就算是认了宦党的干爹,八成都进不了内阁了。 毕竟伍爱华这么一说,自己在官场上就没什么朋友了。 剩下两成,是皇帝看自己这么对待官员,力挺自己。 “而政府的效率为什么会降低呢?其实这是政府运行的必然。” “就好像朱元璋搞出来锦衣卫监督百官,但是后面的皇帝发现锦衣卫坐大,不太好用,于是搞出了东厂,再之后的皇帝发现东厂也没那么好用,搞出了西厂……” “这么一步一步套娃,就是一个人干活,一个人看着,一个人检查,一个人监督看着和检查的人……行政效率又怎么可能高呢?” “但是监察机构又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疑心病很重的帝王。” “明朝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就是非常著名的监察机构,直至今日在影视剧和小说中都是经久不衰的题材。” “一般而言,正统的监察机构主要分为几大块,一是御史,二是地方,三是言官风闻上奏。” “明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和六部并列,给予了监察各地和六部的权力。” “都察院的御史分类方法很多,一种是监察中央的,一种是监察地方的,一种是监察实务官员的,一种是监察务虚官员的,其中监察官自己本身就是务虚的官员。” 【已经感受到套娃的威力了】 【这不得搞两三套班子互相监察?】 “其中,地方的监察官还分为在本地进行驻点监察的常驻官员、在辖区巡查的官员、中央派下来巡查的官员。” 【相当于当地纪委、华东南西北中特派办、中央巡视组】 【前面的弹幕一解释就明白了】 “明朝的都察院设置了十三道监察御史,虽然这些御史的官职不高,但是本身是‘代天子巡狩’,违背权重,甚至可以越过都察院,单独进奏,甚至这些御史还可以互相监察。” “他们监察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当地的刑事案件、税收、民众生活情况、官员贪污受贿情况、军队动静、科举情况,只要当时朝廷要做的事情,他们都可以监察。” 【林妹妹她爹这个巡盐御史和监察御史又有什么区别?】 【巡盐御史应该是专管盐政的吧?】 【不是吧?我听说原型曹寅和李煦都是康熙的密探啊?】 清朝康熙时空,不少人都警惕地看了眼曹寅和李煦,这两人这时候还是个小年轻,还没当上什么巡盐御史。 康熙:……朕的计划,天幕误我! “在地方,御史们可以互相监察,甚至官员也可以告御史的状,防止御史之间勾结,在中央,明朝还专门设置了六科都给事中、给事中的官职。” “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是互相之间没有关系的,人事权、财权都是分离的,所以二者也形成了互相监督的作用。” “毕竟御史也是廉政风险高发岗位,总需要一些监视才行。” 【不是说御史都是选的头铁娃?人品都很好的吗?】 【人都是会变的,更何况还有演员】 【哈哈哈哈演员要笑死谁】 【王莽:你们是在讨论我吗?】 王莽:???你们这些后人没事吧?!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屠龙者终成恶龙的官员也不是少数,先清廉后腐败的也不少见】 “六科给事中这个六只一出,大家就应该能猜到,这是对应六部的了。” “明朝给六部每一部都对应六科,六科有都给事中和给事中,负责对六部的事项进行监管和审核。” “大家不要看到科就以为他们权力很小只能监督禀报皇上,事实上六部奏请皇上的事情都要经过他们的审核,认为不行的给事中是可以直接驳回让修正的,而内阁和皇帝的命令也需要经过给事中审核之后,才能下发到六部执行。” “给事中如果不同意,圣旨也可以驳回,对于没有大问题但是同意也很勉强的,给事中还会写‘科参’和圣旨命令一起下发六部,六部必须参考‘科参’进行办理。” 更早一些的古人露出了惊讶脸。 “此外,六科给事中的品级和御史一样,大多都是七品小官,博主我严重怀疑,是因为只有小官才能让刚进职场的年轻人担任,而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又是最看不惯不平事、不平则鸣的人,所以明朝这样设置,就是为了让愣头青去整治职场。” 【唔,这确实是愣头青们的合适职位】 【人家只是热血未凉,怎么能说是愣头青呢?】 【我记得一甲状元好像直接从六品?那岂不是考上状元就痛失当御史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状元的文章最全面,榜眼的文章最四平八稳,探花的脸最漂亮,所以一甲三位应该也不太适合御史这个职位】 【探花脸最漂亮这种事情,已经成为共识了?】唐朝早年的探花们惊讶问道。 【那不然?还有皇帝本来定了状元,看到长相之后把状元调整成探花的】 【长得不好看还有资格当探花?榜眼传胪,都是内秀担当】 “御史和给事中权力如此之大,自然也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根据明朝法律规定,御史犯罪,加三等治罪,如果犯的是贪污受贿之类的罪名,再加重。” “可能别人贪污不到六十两还能保住小命,御史就是满门抄斩了。” 【这个规定,是只要当过御史的都算吗?】 【啊这确实严格了点,但是应该只有洪武朝还管用吧?】 【说起来明朝好像有规定哪个地方的人不允许进户部?不知道御史和给事中有没有想过规定?】 【啥?!老朱他还搞地域歧视?!】
第141章 朱元璋地域歧视的问题也进入了伍爱华的眼帘,在这里伍爱华必须要给朱元璋正名:“他不是地域歧视,他是纯粹地歧视每一个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人。” 朱元璋:…… 伍爱华解释道:“朱元璋不仅规定了江浙苏松四个地方的人不能进入户部,也规定了后宫不得干政、宦官不得干政,同时女官反而主要从这四个地方选拔,你能说他是歧视吗?” “其实与其说是歧视,不如说是防备。” “明朝的江西、浙江、苏松等地在朱元璋还是个割据政权的时候,是被张士诚管理的。” “大家都知道,张士诚和陈友谅是朱元璋称帝路上最大的两块绊脚石,但是通过与这些绊脚石的对战、攻伐,朱元璋不仅对他们领域的人记了仇,还发现了张士诚领地税收的实力。” “所以建国之后,朱元璋对这四个地方的赋税规定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不让这四个地方的人当户部官员,就是害怕他们为了乡邻给四地减税。” 【???他这难道不是税收歧视?】 【江浙就活该交更多税赋?】 【干同样的苦力,江浙能守一百,其他地方只能收七十,就算收江浙四十的税其他地方二十的税,江浙人民过的也比其他地方好啊】 【税收本来就是国家调解贫富的手段,差异性税收也很正常吧,虽然确实不公平就是了】 【那南京扬州那些地方也很富足啊!怎么就不用?】 【那是他发源地,人家亲朋好友的亲朋好友都在,可不是要给优待吗?】 看着弹幕上那些话语,伍爱华明智地没有过多探讨这个话题,只是借着大家都偏题了的机会,直接开始了民商事的内容。 “其实明朝的赋税制度基本沿用了唐朝两税法的模式,分为夏季和秋季两个季节征收田赋,男子在十六岁到六十岁之间都要进行服役。” “但同时,明朝也采用了他们认为元朝比较好的方面,就是对于户口和田地的管理,有隐户和隐田的,一旦发现,都要作为刑事犯罪进行量刑。” “同时,明朝赋税负担不均一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和永乐帝都屡次给江浙苏松四地降低税赋,但是整个大明,这四地的税赋压力依然是高于其他所有地区。” “很多人可能还会疑惑,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地区文风盛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有生产力剩余,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了整体受教育程度,为什么还说他们赋税重呢?” “就是因为夏秋税其实是定额税收,当地如果发生天灾,只有皇帝免税,才能不交税。” “而对于皇帝们来说,江南地区因为生活富足、存粮较多,而且人们不仅仅依靠种地生存,发生流民逃荒的概率很小,所以即使发生天灾,江南地区被免税的概率也是最小的。” “当时江南地区的小地主和大地主,以及工商业主的生活可能确实还过得去,但是普通百姓平民就不一定了。” “不过这些地区确实不经常发生逃荒,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充分利用了女性的劳动价值。” “苏浙一地,纺织业格外发达,女性成为家庭经济支柱的比比皆是。” 【当时的人要是过得好,扬州瘦马是怎么来的,人家就想要卖女儿吗?】 【而且秦淮河那些女孩子不也是被卖出去的?】 【卖儿鬻女不仅仅是苏浙这四个地方的事情,全国都在卖,就是这些地方卖出去的更容易进烟花场所罢了,因为当时的人追捧瓜子脸鹅蛋脸细眉细眼的江南美女,不喜欢北方那种五官立体浓眉大眼大脸盘子】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36 首页 上一页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