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筠诶呀一声:“这不是还没说完吗?” 因为黄道婆重返故乡了。 在和黎族人民生活了三十年之后,她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三十年过去,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普及,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黄道婆就像是当时毫无保留教给她的黎族人民一样,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几十年的纺织经验和织造技术传授给了故乡的人民。 并且她不只是教授纺织技术,她还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 “有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她的发明有很多,徐雪筠怕遗漏就一个个掰着手指头数着。 当时淞江一带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效率十分低下,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经过反复试验,和木工师傅一起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 “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呢,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徐雪筠又忍不住为她感到可惜了,“她要是在现代,一定会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师和工程师。” 一想到这样的人,要是没有那次的逃离,说不定会一辈子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毒打与欺压中,徐雪筠就忍不住为古代的女子而感到难过。 她叹了口气,接着讲道:“她还总结了一套先进的织造技术,‘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很多到现在人们还在使用,所以她无论从哪方面都推广了棉花的普及。” 又很快开心起来:“真的是个很厉害的人,所以黄道婆被人称为‘棉神’,到现在还有她的庙呢。” 此时刚乘船逃离乌泥泾镇的黄道婆面上抹了一层黑灰遮挡容貌,但在灰扑扑的容貌上却有一双格外明亮的眼睛。 明亮到泛着水光。 她其实不叫黄道婆,只是没人在意她的名字。 天幕上,说的是她吗。 天幕上,说的是她吧。 她不仅成功逃离了那个地方,还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还——还被来自千年后的仙女可怜她的遭遇。 她说‘她要是在现代,一定会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师和工程师’。 黄道婆不知道什么是设计师,什么是工程师,她不知道那是不是千年后才出现的名词亦或者现在就有了,她却不知道。 因为在她的生活中就只有下地,织布,挨打,下地,织布,挨打。 她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难以喘息,只偶尔才能从被黑色盖住的天空中一窥外面的世界。 在逃出来后,她本为自己的未来而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孤身一人将会遇到什么,是会比黄家好,还是会比黄家坏,黑色的天只是变得浑浊了些,但却依旧不明亮。 可现在。 天破了。 大片大片的光从破了个洞的天上照在她的身上,因为太亮简直要把她晒死,可她却觉得从骨子里都透着一股热气,热的她浑身发暖。 好想睡一觉。 她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觉——如果现在是梦的话。 “我能成为,设计师和,工程师......吗?” 她盯着自己的手,不知为何就感到一股火,从心间冒起,烧的她的十指泛着麻的痛,好像不现在立刻织个三天三夜都压制不住这股无名火一般。 她能! 她一定能! 她狠狠的把手攥紧。 她连那种地方都撑过来了!她还有什么可怕的?! 她不要人可怜她,她要像徐姑娘口中说的一样,成为后来人敬仰的人! 她能!她一定能! * 讲完了黄道婆,现在该讲朱元璋了。 朱元璋大概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推广棉花,因为前几天天幕还没开的时候,他还在烦苦恼这件事。 果不其然,徐雪筠第一句便讲了原因。 “明太祖推广棉花种植,不仅是为了造福百姓,其中还有一层原因是为了遏制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 几人都瞅着朱元璋,朱元璋的背不禁直了些。 没错,说的就是他,他就是这么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明朝之前,人们习惯用麻和皮毛保暖。” 虽然说黄道婆在元初的时候回到了家乡,传授了织布方法,促进了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但元朝一共才九十八年,再加上元初和元末的乱象,棉花的种植量远远不够让所有人都使用。 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的人依旧穿着麻衣披着皮毛。 而中原是农耕经济并非畜牧经济,皮毛供应不足,人们不得不通过贸易,向北方畜牧业发达的地区购买皮毛。 所以并不出产铁器和食盐的游牧民族,兵器却总是不会断货,锅中的奶茶总是咸香可口,正是因为中原对其的皮毛需求量十分之大。 因为一张能够将人包裹住的裘衣绝对不只一张皮毛,但一个动物身上却只有一层皮。 即使羊皮卖不出价格,但量却大,而世家子弟们,谁没几件狐裘,貂裘、豹裘、兔裘。 再加上颜色的区分,顺滑度的区分...... 正是保暖的需要所产生的贸易,让北方游牧民族可以长期存续并且逐渐发展壮大。 即使中原王朝派人来打,但只要这种需求存在,他们便总是能够再次壮大起来,因为奶可以不喝,肉可以不吃,但衣服尤其是冬日的衣服总不能不穿。 所以为了取代皮毛的地位,朱元璋看上了棉花。 当时刚刚经历动荡,全国上下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棉花不能吃,属于典型的经济作物。 但朱元璋却力排众议,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也就是说,只要有五亩地到十亩地,你就要种桑,麻,木棉各半亩,地越多种的桑,麻,木棉就越多。 也是因为他的强制命令,才让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让棉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代了麻和皮毛。 徐雪筠说道:“而且棉花的耐塑性高,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还坚牢耐磨,便于洗涤。” 她不知不觉就背起了小时候陪父母考察的棉的优点:“棉吸汗性好,柔软舒适又保暖,缩水率也低。” 最重要的是:“产量大、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 现在棉已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了。 徐雪筠想了下,最后补充了一句:“棉花籽还可以榨油。” 听她说了这么多,本来就意识到这是个好东西的嬴政刘彻和李世民顿时坐不住了:“还可以榨油!” 这好东西......他们怎么能没有。 尤其是刘彻,嘿嘿一笑。 他知道哪里现在就有棉花,因为贡品里正有棉布。 回去找一找,打——打是不能打的,先问问人家卖不卖,要是不卖他派点人过去偷。 咳,这种造福民生的事情怎么能叫偷呢?他大汉地大物博,谁说这棉花种子他们之前没有的。
第26章 徐雪筠不知道刘彻怎么对棉花籽还能榨油这么感兴趣:“是啊,能榨油,不过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出油率也没有大豆高,市面上就不太常见,不过好像有什么对皮肤好的成分,经常作为护肤品的基底油。” 也就是说可以擦脸。 几人对于往脸上擦的东西不太了解,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也就是说能榨油能吃,但是不方便,还是豆油好。 朱元璋是一听就明白了,可往前的四人则又有新的疑惑了。 “豆油,是用......”李世民本想问是用大豆做成的油吗,但一想到他们最近吃的菜肴中很可能就有大豆油的存在,这就说明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于是便立刻改了口,“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 徐雪筠真觉得他们好像是来考察农业的,就像是小的时候她爸妈带着她东跑西跑,研究接下来投资的方向。 “你们都感兴趣吗?”徐雪筠问道。 她家就有榨豆油的机子,要是他们感兴趣,明天就带他们都去看看。 中国吃油的历史十分悠久,植物油的出现也很早,在秦汉时期就陆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植物油。 但这段吃油的历史和食用植物油的历史并没有重合,因为工具受制,并且土地多种植粮食,所以从杏仁、乌桕等物上提取出来的油主要用来点灯或织布。 并且就算提取出来了油,普通人也还是吃不上,因为用于炒制的铁锅并没有出现。 铁质炊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但锅具过厚并不能提供炒菜所需的高油温,直到秦汉魏六朝时期,才出现了可供煎炒的小釜。 而炒菜的第一次出现,则是在南北朝时期。 《齐民要术》中,介绍了炒鸡蛋和炒鸭肉的制作方法,这是最早出现‘炒’这种烹饪方式的记载。 可生产力的落后让植物油脂的价格高居不下,甚至在《三国志》中都曾出现用麻油浇在引火物上,用火攻来打击敌人的记载,却仍然没人去食用植物油。 直到宋朝。 宋朝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其经济繁荣和发展是古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宋朝,商业繁荣,农业发达,铁器制造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为提高制油的产量和用锅具进行炒制做了铺垫。 麻油、豆油、菜油、茶油,这些都逐渐走上了人类的餐桌。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豆油,大豆产量高,出油率高,即使在现代也依旧是食用油中的主力军。 所以在宋朝之后的朱元璋其实知道植物中的油也可以吃,也知道豆子怎么榨油,但这并不妨碍他想亲眼看一看后世有无更方便快捷的制油方法。 于是在见几人都表达出想要看一看的想法后,徐雪筠点头答应了下来。 她也终于休息好了,拍拍没那么涨的肚子站了起来:“不知道想买什么,那就先逛一逛吧,反正时间还早。” 古代人都要睡觉的点,在她看来时间的确还早。 其他朝代观看天幕的人也不舍得睡觉,而且刚吃了那么饱的一顿饭,他们现在比徐姑娘撑的还很嘞。 要不是天幕早在刚开始就说了不会有任何副作用,恐怕不少人今天晚上要不然会被撑的睡不着觉,要不然就会被油滋润的上吐下泻。 有的活还没干完的,就一边做活一边看天幕,有的没什么事的,就躺在床上拿蒲扇扇着,翘着二郎腿,仰着头看天幕。 权当是睡前节目了。 吃饭的地方在五楼,他们乘坐直梯下到一楼后,从一楼开始向上逛起。 一楼多是卖珠宝首饰的,还有肯德基麦当劳和出名的彩妆店,几人都没什么兴趣,看看就走了。 那宝石又不值什么钱,小小的一颗,有什么好看的。 几位看过无数好东西的君王,殊不知他们的想法要是被其他人知道了说不定就得被狠狠嘲笑一通,但他们并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所以并没有上演烂俗的龙傲天打脸剧情。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89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