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因盐与油获取不易,讲究粗茶淡饭,而无论是青菜又或者是鱼类,在减盐的情况下味道都还尚可,唯独肉类——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其他烹饪方法来处理猪肉,如炖煮、烧烤或腌制等,这些烹饪方式同样能够制作出美味可口的猪肉菜肴,但并不属于清蒸范畴,便是因为猪肉若是缺少了盐味,会变得格外难以下咽。 所以杜甫也很冤,他不是不想吃肉,而是吃不着好吃的肉。 他不喜欢吃荤腥这件事甚至还是出了名的,除去刚才提到的那首写给李白的诗,《赠卫八处士》中也写过,‘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意思便是雨夜割的春韭又嫩又长,刚烧好的黄梁掺米饭很香。 至于现在...... 杜甫闻了闻空气中的肉香味,擦了下口水。 嗯,真香。 可各朝代的皇帝皆在头疼,天幕这一展示,估计之后的宰牛之风更难遏制了。 但耕牛又不能让他们这么任意斩杀,之后还得想个法子才行。 世家的牛,病死老死,死了就死了,他们的牛之前也多不耕地,可百姓万万不能再因为想吃牛肉的人把牛肉的价格哄抬上去了,再把牛给杀了卖了。 卖了之后当年的年景是好过了,但之后他们的地又要怎么耕呢? 厨师长却还在吹嘘:“我师傅的师傅的师傅留下过一本红烧的菜谱,据说这个菜谱是隋唐时期留下来的,老古董,老方子,就是可惜——时间太久了,上面的字全都看不见了。” 这话的本意是想说他的红烧方法很正宗,没想到杜甫和李白却同时抬头:“红烧的菜谱唐朝就出现了吗?” 李世民也惊奇,毕竟他是天下之主,尽管并不注重口腹之欲,但若是有红烧的法子,他应该能够知晓啊。 大厨就是大厨,对美食的发展历程堪称了如指掌:“当然了,就算做法粗糙一点,但有酱油有糖有油,肯定有红烧的菜。” 毕竟中华民族就是吃,能吃的吃,不能吃的想办法吃。 “只是很少很少的地方才会这样做,后来红烧的普及,我们还要感谢一个人。” 苏轼正在刘姨的劝说下舀了一碗红糖大碴粥准备喝,听厨师长讲解的时候还连连点头,赞同红烧这个做法早就出现了,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观点。 直到厨师长念出了他的名字:“那就是苏东坡——苏轼。” 被呛到也没撒粥,而是坚强的把粥咽下去的苏轼一边咳嗽着一边摆手,体会到了之前明太祖和宋太祖的同款心情。 不是,和他有什么关系。 因为儿子上了天幕,所以一群亲朋好友都过来祝贺,并且一起观看的苏洵觉得老脸臊红。 都多大的人了,喝个粥还能呛着。 真是不仔细。 厨师长没看出来苏轼的异样,还以为他是被烫着了,连忙给他接了杯凉水:“顺顺,顺顺。” 刘姨又愧疚又奇怪:“不应该呀,都晾了这么好一会了,摸着不烫手了啊。” 大碴粥煮出来不能像其它的粥一样可以边喝边凉,因为黏糊,所以一沾到舌头上,大量的热被释放出来,好歹得烫个泡。 可他们做饭这也做了小二十分钟了,按理说能喝了啊。 苏轼好不容易止住咳后连忙解释:“不烫不烫,是我不小心喝呛到了。” 随即又看向厨师长:“您刚才说红烧的做法被推广开来,和苏......苏轼有关吗?” 徐雪筠端着好不容易串好的玉米串过来:“你不知道吗?我以为这是个常识呢。” 毕竟东坡肉多出名啊。 不过也是,毕竟还是叫东坡肉,没叫红烧肉,可能没那么直观,一般不了解苏轼的人也只知道他是个文人,不知道他还喜欢美食。 “苏轼虽然被贬很多次,官运不太好,但他其实是个治水大师。”徐雪筠一边递给几人玉米串一边说道,“他在担任徐州知州期间,因为抗洪救灾而得到百姓的感激,所以百姓就送上自家的猪肉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说到这里她还没忍住打了个岔:“好像古往今来,我们老百姓感谢别人的方式就是送吃的东西哈哈。” 几千年都没变过,现在更是追着车往里面扔,徐雪筠看视频的时候又好笑,又担心那一箱一箱的饮料和西瓜砸到人。 苏洵的脸色又好看了一点,摸了摸胡子,终于在亲朋好友面前撑住了场子。 虽然徐姑娘一开口就说苏轼被贬了很多次官运不好。但这件事苏洵其实早有预料,因为他的大儿子性格实在猖狂,苏洵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意气风发过,但有的时候也觉得儿子这张嘴真的挺得罪人的。 这样不圆滑的人,在官场上又怎么可能走得久远呢? 现在听徐姑娘说苏轼是一个治水大师,而且还因为抗灾救洪得到了百姓的感激,苏洵已经觉得十分欣慰了。 这样就好了,这样就足够了。 从刘姨那接了一碗大碴粥的徐雪筠言归正传:“苏轼肯定不要啊,还又还不回去,就只好把这些送过来的猪肉都做成红烧肉分发给百姓,众所周知,我们的东坡居士除了是个文人还是一位美食家,所以他做的红烧肉极为讲究和美味,红烧肉这道菜也一下声名大噪,瞬间在百姓中间传开。” 这便是红烧肉最为出名的典故了。 徐雪筠侧着脑袋想了下:“我记得他还曾写过一首《食猪肉》。” 但是她不记得里面的内容了,扭头问厨师长:“阿叔知不知道。” 厨师长这一辈子记得的诗不多,但这首他还真知道:“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一听,嘿——还真是他能写出来的诗。 他倒是看宋朝的历史了,但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很少会提及个人,苏轼虽然是一名出色的文人,但在整个有关宋朝的历史中却着墨不多,更不要提这种他做肉的小事了,所以苏轼之前还真不知道自己之后做了个什么东坡肉出来。 厨师长却不乐意跟他们讲东坡肉了,催促着:“得加快手脚了啊,照这个速度下去,你们下午两点都吃不上饭。” 当厨师长的必须很会把控时间,不然到饭点了饭还有许多没做好的,可真是砸了招牌。 做农家乐的有时候得顾上二三十口人吃饭,所以农家乐的锅碗瓢盆是少不了的,让六人一人一口锅是完全没问题的。 苏轼在知道自己之后甚至还宣扬了红烧的做法后不由得紧张起来,生怕自己这一顿饭做坏了,再让人怀疑他到底会不会吃。 可以怀疑他的长相他的能力,但是不能怀疑他到底会不会吃! 这是一个吃货的尊严! 诸葛亮倒没急着去做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人人皆知的话,就能点明他对种地或做饭不是一窍不通,自然不会担心切不好肉。 刚才在切菜的时候,他也是一个人在角落里不声不响的,但切的又齐又好。 所以他在徐雪筠的推荐下拿了一串又复烤过一次的玉米串。 徐雪筠的调味掌控的很好——因为用的是现成的牌子烧烤料,就是...... 诸葛亮眉心微簇,他怎么觉得这熟玉米吃起来有一股糊味呢。 不过不碍事,也是好吃的,而且光凭口感他就尝出这玉米应当十分抗饿。 直到李白也过来拿了一串。 他一口嚼了许久,终于确认道。 “徐姑娘,你玉米烤糊了吧?” 和他之前游山玩水的时候烤糊饼子的味道很像啊。 徐雪筠:“嘿嘿。” 终于明白这不是玉米的风味独特,而是徐雪筠手艺问题的诸葛亮:“......” 怪不得这玉米烤制了这么久。 * 杜甫从一个不爱吃肉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想要学会红烧肉做法的青年。 但这依旧抵挡不住他现在的手艺的确不好。 肉块切的大大小小暂且不提,炒糖色的时候炒的略黑略苦也暂且不提。 徐雪筠是真的很好奇,他怎么在炒牛肉的时候把锅给烧起来的——老高的火了,就在她旁边,给她吓得嗷一嗓子就跑了。 幸好厨师长经验丰富,盖盖关火颠锅,两下火就灭了。 他一闻空气中的味道就晓得了:“一开始焯水的时候料酒加多了吧。” 再一看,好家伙,他灶台旁边小半瓶料酒都加进去了。 那怪不得呢,别人肉上的水没抖干净,下锅的时候都得呲啦一声,崩点油花,他这肉上都不是水,都是料酒,可不就得烧起来吗。 徐雪筠在确定安全后又摸了回来,拍拍杜甫的肩膀:“没事儿,杜大哥,我们会吃就行。” 实在不行,她教他做甜点啊。 根本就用不着火的。 雍正摇了摇头,觉得她的心态有点太过乐观了,乐观虽好,但太过乐观却会让人容易不求上进。 而且她不求上进就算了,她竟然还拉着诗圣不求上进! 所有人对杜甫不会做饭这件事情都出乎意料的宽容,拜托,那可是大诗人,大诗人会写诗就行了,还要会做饭干什么。 要知道在其之后,有多少人巴不得能去给杜甫做一顿饭。 不过徐雪筠想要安慰杜甫,可杜甫只沮丧了一会,好像越挫越勇一般,接下来的步骤一个都没出错,看的徐雪筠啧啧称奇。 肉炖到锅里后,就可以开始做面了。 高筋面粉一千克,六克盐,五克小苏打。 这是在几人的强烈要求下,厨师长从少许盐改口的配方。 再加上一个鸡蛋,半碗......两百克的清水。 厨师长一边改口一边别扭:“这吃饭都是个人口味,哪能那么标准,喜欢吃盐味重的就多加一两克,喜欢吃盐味少的就少放一点,喜欢吃硬的面就少添点水,喜欢吃宣软的面就多加点水,这非得让我用量杯量出来。” 但手下还是没停:“我们先把它都搅成面絮,然后再开始揉面,揉的时候要注意,方便面的面要先蒸再炸,所以得揉得特别筋道,反复按压才行。” 很快,一个不那么光滑的面团就在师父的手下出来了。 他拿盖子盖上:“现在天热不用放到温水锅里去发,直接放到外边发就行,发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我们的肉也炖好了的时候就可以拿回来压面了,现在揉不光是正常的,等再发一次就能揉光滑了。” 李清照觉得做面比前边那些步骤都简单,也可能因为只有做面才是最标准化的,肉——每个人拿到的肉形状大小都不一样,火候也不太一样,料酒倒多少,焯水焯多久也都不一样。 但面都是一样的,加的鸡蛋也都是一样的,最后每个人揉出来的面团都差不多。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89 首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