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父王母还在上班没回来,王大嫂因为在哺乳期才有功夫在家做饭。等上班的人回来吃过饭之后,王大嫂把孩子哄睡了,拉着丈夫的袖子小声问道:“小姑是个什么打算,她说要读高中家里也供了,她如今年纪也不小了,若是不打算继续读下去,该找对象了。” 王大哥叹道:“听说她成绩很好,中考是被公安局那次吓到了,这回应该能发挥好。” “盼着吧。”王大嫂也跟着叹气,她真不是刻薄嫂子,不然供小姑子上高中就能闹翻天,可谁能不为自家考虑呢?小姑子干活儿拈轻怕重,为人还高傲都紧,一直占着家里的房子,要是考不上大学又不找对象,她的儿子渐渐长大了,住哪儿? ………………………………………… 家里的日子平平顺顺过着,四姐儿建莉考中专这年,从年初就不太顺利。 某一天,生产队大喇叭里传来总理去世的消息,听着广播的人眼泪唰得就流下来了,明明去年电视里还有他会见人大代表的新闻啊!电视里全是纪念总理的专题,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电视里面哭,电视外面也哭,哭声连成一片。 后来,吉林地区降落一次世界罕见的陨石雨,老人们就说这是灾星降世,肯定有大人物要陨落,老天爷在给预兆呢。 再后来,局势开始动荡,各高校学生都在响应。听到新闻里的消息,景华吓得赶紧给二姐儿、三姐儿拍电报,告诫她们好好学习,不要过多参与政治。县一中的老师也给四姐儿他们强调,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政治错误不能犯。 接连不停有大人物走完最后的人生路,离开这个世界。那些经历过战火的人,对这些伟人的感情之深厚、之浓郁,后人不能理解。老人们在大梨树下叩首顿足痛哭,口里念念有词:就说今年是灾年,灾年!景华跟着人潮,一起哭泣、一起悼念,心里其实有些庆幸,四姐儿也考上的中专,这些大事件,没有耽搁四姐儿的前程。 再然后,是大地震,广播里播音员的声音越来越沉重,伤亡人数越来越多,财产损失越来越大,公社已经发了通知,今年的粮税要多交,还要捐款捐物支援唐山。他们这里离得远,没办法出人,但也有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景华也捐了五十斤腊肉,电视里那些画面太惨烈了。 最后,伟人去世,这才是真正的天塌了,不管生产队的老乡,还是上山下乡的知青,都哭得不能自已。大家都守在大队电视机之前看追悼会,全国各地处处下半旗致哀,守在电视机前的男人们脱帽,女人们也在呜咽。大家都沉浸在悲伤中,没人知道这是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这要是放在古代,那就是山陵崩,人们终于为这些接连发生的大事找到的原因。可世界不因此而停止转动,国家在混乱、慌张中有序前进。 与国家大事相对应,小小的丰厚公社寨子山的山包包上,也有人没有熬过这个秋天。 曹老爷子好像有预感一样,早早请人带话叫景华去一趟。他穿着自己此生最体面的衣裳,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屋子也收拾整齐了,抽着烟锅子半躺在床上等着景华。 “我估摸着日子不多了,唉,唉,别抢我话头。我都八十的人了,活得差不多了,该死就死吧,治什么,人不能和阎王争命。你平日里送我吃穿、听我吹牛,都是情分,我是什么也没帮上忙的。临了临了,还要麻烦你。是我老曹不厚道,逮着个善心人使劲儿薅羊毛,没办法,好人是得吃点亏。老曹没本事,这辈子没留下几个钢镚,后事还得麻烦你。到了地下,我必和阎王爷说清楚你的功德,你的情分,只能下辈子再报了。是,是,你说的对,谁说不是呢?可我就想死在这住了半辈子的破庙里,以前扛过抢,走遍了大江南北,最后还是觉得家里野菜适口,不想再挪动了。闺女啊,都托付给你了。” 曹爷爷没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按照他的意愿,尸骨葬在主席万岁馆的后面,听说全国的主席万岁馆都要改名,也许日后这地方又会成为一座庙宇。曾经的守庙人,可以在这座庙门口的石碑上留下印记。 原本只是平淡之交,可当托付身后事,仿佛关系就近了一大步。 景华操办完曹爷爷的丧事,村里还有人打趣。“给个老头子送终,得了多少孝子贤孙钱?” 帮助一个孤苦无依的老爷爷,然后得到他留下的巨额财产,最后发现他是某某了不起的大人物,这都是话本子里的俗套故事,现实中,曹爷爷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孤寡老头。 面对议论,景华淡笑一声,并不理会。不是每一次善行都渴望得到回报,生而为人,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此而已。 今年的春节来的特别迟,恰逢雨水节气,听电视里说,这是说1977年是20世纪春节第二晚之一,有史以来春节第二晚的年份。事出反常必有妖,这都是妖异的象征。又在对世界的茫然中度过了大半年,很快就没有人把妖异这些怪词放在嘴上了,下乡的知青发疯一般传递一个消息:要高考了! 沉闷的十年的社会再次迸发出生机活力,和以前一样,青年人走在时代最前沿。 在时代的洪流下,景华一家只是小蚂蚁,那些遥不可及的政治事件对他们的影响却是立竿见影的。革委会被全面取缔,景华养鸡、养猪不受限制了,爱养多少养多少。小老百姓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景华立刻和余嫂子商量,要合伙养猪。 “养猪的架子才搭起来,你怎么就要修房子,还预计这么多钱?有这本钱投在养猪场里不好吗?”余嫂子不解问道。 “说好的养猪场我们一人占一半,我要是突然加钱,你不就吃亏了。再说,现在规模就很好,再稳一稳,我们毕竟没有办大型养猪场的经验,万一遭了猪瘟……呸呸!童言无忌,大风吹去。” “行吧,你总有你的道理,你家小五上了公安大学,小六去当兵了,只有一个小七在家里,你也算熬出来了,姑娘、小子都端国家铁饭碗。” 景华连声说:“压力还是大,没啥是一步到位的,总要为孩子们考虑以后。”这并非谦虚,这次修房子就是为了大姐儿结婚的事情。大姐儿中专毕业只有分到省医院做护士,谈了一个医生对象,这几年感情稳定了,就把结婚提上日程。杨家是农村家庭,虽然大姐儿的户口迁到单位上做了城里人,可还是有不长眼的会小瞧农村人,修房子是给女儿争面子呢。 景华在原来的宅基地上新建了一座三层小洋楼,最后钱有些不够,还和余嫂子周转了一些。外墙贴瓷砖,在阳光下折射着美丽的光线,内里装饰也非常精致,完全走在时代前沿,别说整个公社了,就是整个县也敢说数一数二。 大姐儿对象见家长的时候也吓了一跳,早知道几个小姨子、小舅子都读书有成,不会成为拖累,但没想到人家农村也有这样的条件。他来的时候,还有人说酸话,调侃自己娶了个农村人,要是他们知道农村条件这么好,早就流口水同意了吧。 景华把大姐儿拉到房间里叮嘱:“你工作之后,拿一半的工资给妈,妈都给你存着,你结婚的时候都带去。男方给多少彩礼,我给多少陪嫁,都给你带过去。妈给你准备的陪嫁大头,是你们医院旁边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原来的职工房,没有公摊,实打实的面积。房子是一个女人的退路,只要有这套房子,你的腰杆子就硬。女方收的礼金,我都给你置办成三转一响、家具首饰,嫁过去也别怕,什么时候娘家都能给你撑腰。” 大姐儿又哭又笑,“哪儿有嫁人陪房子的。” “我啊!你是大姐姐,就要给弟弟妹妹做个榜样。以后他们结婚也这样,你把刚性立起来,咱家的孩子,从来不卑不亢,别害怕,我们都在呢。” 大姐儿扑到景华怀里,她很久没有这样撒娇了。父亲早逝,总会给他们带来影响,和对象爱情长跑这么久,就是大姐儿心里有疑虑。这次下决心把对象带来见妈妈,没想到妈妈给了自己这样大的惊喜,大姐儿不安的心终于安稳下来。嫁出去只是多了一个家,娘家永远都有自己的位置,家人永远支持自己。 景华享受大姐儿久违的、难得的亲昵,抚摸着她的头发细数将来的打算:“你就算结婚了也不能放弃提高自己,当初让你读在职大专没错吧?当时累一些,以后一辈子受益的。医院有进修的机会要抓紧,就算暂时放松一下工作都是值得的。你这里基本稳定了,建芬那里我不准备催她,她工作稳定,谈对象的事情随缘吧。你们姐们关系亲近,你可以问一问。建红一心继续读书,我支持她,读到博士都没问题。四姐儿性子跳脱,虽然工作了,可还是跃跃欲试想辞了铁饭碗下海。你们年轻人说话更投契,你给她分析清楚,真要下海,我也不拦着。小五、小六算是交给国家了,有部队帮忙教育,不会走了大褶子。小七被我养得娇气,一心奔着文工团去,我想送她去部队上的文工团,好歹风气清正,你要是认识部队上的人,也帮她留心着。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的孩子可没有你们兄弟姐妹相互扶持的情义,嫁人了也要多联系。” 景华嗅着女儿发丝清香,思绪伴着唠叨声越飞越远。
第130章 番外-回忆青春 杨浩是北影导演系的毕业生,今年要交毕业作品了,他思来想去,最终选定了自己的奶奶作为女主角,用伪纪实的手法,拍摄一部十分钟左右的短片。他的剧本里全是关爱老年人,亲子关系,社会对老年人的歧视与关照不够之类的。 杨浩本以为要说服奶奶是很困难的事情,没想到奶奶这样么时髦,一说就通,任由他在家里装摄像机,也愿意让他跟拍。 早上六点,杨浩还在睡梦中,房门就被敲响了。杨浩翻身过去继续睡,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奶奶掀了被子。 “奶,这才几点啊,你孙在还在长身体呢,睡眠不足长不高啊!”杨浩埋在枕头里,试图装死混过去。 “起来!不是说要跟拍我的一天吗?我都起来了,你要和床长在一起吗?”杨奶奶中气十足的吼道,一边吼一边拉开窗帘,让夏日的阳光铺满卧室。 “我去~”杨浩习惯性嘀咕一声,坐起身揉眼睛,反正已经睡不着了,那就起来吧。 杨浩刚洗漱完出来,奶奶已经把早餐端上桌了。一人一个小蒸笼,他的蒸笼里有三个大肉包子,奶奶的蒸笼里有一个酸菜大包子,还有刚打好的五谷豆浆,凉拌黄瓜和红油三丝,饭后水果都切好拌了酸奶。 “奶,你多早起来的啊?这么丰盛的早饭!”杨浩一边吃一边问。 “材料都是昨天晚上备好的,今早起来二十分钟就搞定了。比如这面团是昨晚揉好,今早起来发得老高,馅儿也是昨天剁好绊好放冰箱,入味还省时间。豆子不用泡,直接丢豆浆机里,这些小菜更简单,我教你一种万能酱汁,绊起来就行……”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37 首页 上一页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