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上去时,西班牙人检查了他的所有行李和他自己,根本没检查帆船上的绞绳。 最终,陈振龙终于把番薯偷渡回家乡福建长乐。 . “真是不容易!想要个海外的农作物比要命还难!”朱棣看得差点不敢呼吸,生怕这陈振龙失败。 虽然看天幕特意标出的时间,他知道不是自己在位时期,但惠及后世子孙也好。 “父皇,天幕说这番薯原产地是美洲,美洲好东西真多。”朱棣的胖儿子朱高炽使劲暗示。 朱棣伸手揉了揉胖儿子的胖脑袋:“父皇知道,让郑和去,知道!父皇只怕你抠门得很,等你登基后舍不得让郑和出海。” 朱高炽摸摸鼻子:“以前是不知道美洲这么多宝贝,现在知道了。”朱高煦看着两父子三言两语仿佛已经确定了未来继承人的位置,心里不服,冷笑:“呵,美洲是郑和想去就能去的吗,你们知道美洲在哪里吗?” 朱棣:“……” 朱高炽:“……” 朱棣一巴掌拍在朱高煦脑门上:“再泼冷水就让你替郑和去。” 朱高煦梗着脖子:“去就去,说不定我把美洲打下来,在那边也建立个大明!” 朱棣和朱高炽齐齐目光诡异地看向朱高煦。 别说,这个还真可以。 不管是上位削藩还是不削,朱高煦野心勃勃的朱棣想忽视也难,但是让他亲自对自己同样宝贝同样善战的儿子下手,朱棣也做不到。 但如果做藩王,朱高煦在父亲在位时都不服,父皇不在位之后岂不是立刻反? 前面还有个靖难起家的父皇,朱高煦完全可以有样学样。 但是让朱高煦去美洲做藩王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朱棣改拍为温柔地抚摸,摸得朱高煦头皮发麻:“父皇怎么了?” 朱棣笑得也温柔:“没事,你真是朕的大孝子。” 他一定会好好关注美洲,把这个孝子送去海外! 【番薯带回大明,就能立刻推广开来吗?当然没这么简单,每一个外来的农作物进入本土都需要驯化适应,这个过程同样是陈家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振龙之子陈经纶,帮助父亲种植番薯,精心伺候生怕养死这来之不易的番薯。 此时的陈振龙已然年迈,除了帮助和指点,自己心里也没底。 还好4个月后,番薯成熟了。 成串的番薯又甜又香,让陈振龙终于实现了给家人吃上番薯的心愿。 满足了家人的食物所需,陈振龙没有忘记其他福建的父老乡亲,主动找到福建巡抚金学曾,向他推荐番薯。 当时,金学曾还有些犹豫,让陈振龙先继续实验种植; 第二年,福建大旱,四处饥荒,金学曾考察番薯的确适合福建种植,而且成熟快、产量高后,迅速开始在全省推广种植番薯,并且任用陈经纶为门下士。 【陈经纶在推广番薯时,遇到了蝗灾。】 陈经纶急忙去想办法灭蝗虫时,无意间看到白鹭在吃蝗虫,顿时起了用家禽来灭蝗的念头。 但是白鹭很难养殖,陈经纶转向同样喜水的家禽——鸭子,并且开始养鸭子试图驯鸭灭蝗。 【陈经纶之曾孙陈以柱继续实验,开始尝试在盐碱地上种植番薯,并且种植成功,盐碱地也因为番薯焕发新的生机。】 天幕先是放出高产量的红薯地,到了丰收的季节时,农民去拔出地里的红薯,一拔出现一大把的块根,看着就格外喜悦。 尤其是看到红薯的各种吃法,直接削皮生吃,甜甜脆脆,吃得汁水四溅; 削皮后直接上锅蒸,软糯粉甜,小孩子吃得舔手指;或者直接扔到灶里一边做菜一边烤红薯,烤的皮黑黢黢,结果里面黄灿灿,吃得人一边喊烫呼气一边停不下来的吃着。 . “看起来真好吃!”古代的大人小孩齐齐看着红薯咽口水。 有经验的老农手里的蒲扇都顾不上摇了:“难怪说产量高,一根苗下面这么多!这么多!” 还都那么大,全能吃!全家也都能吃! “这红薯在美洲,美洲在哪里?” “去不了美洲,去菲律宾也好,这菲律宾在哪里?” 他们也好想要,好想吃! 【到清朝时期,陈家的“鸭兵捕蝗”走向成熟,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九振,去安徽芜湖灭蝗,去各地灭蝗。】 【后来,陈经纶的五世孙、陈九振的弟弟陈世元写书《金薯传习录》《治蝗传习录》,开始正式推广华夏养鸭治蝗技术。 乾隆年间,陈世元80岁高龄在河南传播番薯的途中偶感风寒,病逝在任上。】 【可以说,哪怕是我们现代,吃番薯、使用鸭兵灭蝗时,都得感谢陈振龙这一家人,几l世几l代的研究和推广。】 万历年间,年迈的陈振龙看着天幕,眼泪湿透了衣襟。 他想起了在菲律宾那些辛苦的日子,想起各种尝试带回番薯藤的方法,想起自己推广时的忐忑。 最终,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亲,天幕在说您!” 年轻的陈经纶刚想拍拍父亲马屁,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天幕上。 “啊,天幕还在说我!还有我的儿孙后代!” “好孩子,都是好孩子!”陈振龙笑中带泪,非常欣慰,“没有辱没我陈家人的名声!” . 此时,广东吴川人林怀兰看着天幕嘟囔:“我也从越南带回了番薯藤,在我们广东推广,天幕怎么不夸我?” 说完他有些惆怅,“也不知道后世人还记不记得我。” 虎门人陈益淡定地看了一眼天幕,继续忙活手里的事。 他同样从越南带回番薯,也开始在家乡种植普及。 这样的好东西,谁不会想往家里带呢,不管是在越南还是菲律宾,再艰难也得带回来。 突然,天幕提到了二人的名字,两人顿时集体惊喜起来。 原来,后世还真记得他! 【除了陈振龙,吴川人林怀兰、虎门人陈益同样带回了番薯,在大明的不同位置开始普及,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华夏番薯之父”】 【后世为了纪念他们,为他们修建纪念馆、修陵墓和“先薯亭”】 “海外的好东西真不少啊。”朱元璋看着玉米和番薯,都是如此的高产,甚至还有美味的优势,不得不庆幸有天幕在,他没真得实施海禁。 只是开了海禁,朝廷还没做什么,出海谋生的大明百姓自己就知道把好东西往家乡带,这就是华夏人的本能。 好东西带回家乡,然后造福父老乡亲。 有能力之后,又开始往周边传播,造福整个国家,造福华夏所有的子孙后代。 朱元璋欣慰地点点头,再看自己那么多儿子,突然眼神嫌弃:百姓都知道把好东西往家里带,这群废物儿子们,只会往家里带麻烦! 儿子们:??? 父皇的眼神怎么又开始杀气腾腾了,又哪里惹他生气了? 【玉米和甘薯的高产量不必说,为什么要加上花生呢?】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此之前只有大豆和芝麻可以榨油,但是这二者都不可以生食,加工对于百姓来说费钱费力】 【但是花生不一样,花生含油量极高,甚至最初是作为中药来推广的,对于当时普遍以素食为主的大明百姓来说调和脾胃补充营养简单又有效,生吃就可以。】 天幕再次放出花生的模样。 一棵同样是带出一大串,剥了泥巴,现场就可以生吃。 帮忙干农活的小孩弯腰摘了一颗花生,把泥巴在身上擦了擦,轻松拨开壳,露出里面粉红色的颗粒果实,往嘴里一扔,吃得美滋滋:“好嫩!甜的!” 旁边大一点的孩子有些挑剔:“我不想吃甜的,吃腻了,我想吃卤花生。” 家人在旁边笑眯眯看着也不阻止:“行,晚上回去就给你们做,咸的甜的都有。” 一家人开始收拾花生,就坐在地里,一把一把的从地里拔出来,小孩力气不够拔就帮忙摘,把花生摘到竹筐里,一边摘一边往自己嘴里吃。眼看着花生如此方便采摘,就连食用同样简单易得,听起来小孩也喜欢,说明生吃也很美味。 不单是前朝的百姓,前朝的帝王们也羡慕了。 嬴政狠狠握拳:“让墨家研究造船,大秦终有一日能抵达美洲!” 夏无且同情地看一眼墨家巨子僵硬的身体:自从天幕降临,他们的工作量剧增,他这个太医如此,墨家也逃不过。 刘彻大声问天幕:“这花生又是从哪里来的?难不成也是那美洲?” 美洲这么多好东西,快把地图给朕啊啊啊! 李世民眼神深情地看向大臣们:“你们说,朕鼓励百姓自己去寻找新农作物有没有用?” 外来的番邦再好,哪有自家百姓好,这陈家人不知道在大唐有没有祖先,大唐很需要这样的百姓! 武曌响起天幕提过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伊丽莎白女王和维多利亚女王等几l位女皇,她们开疆拓土的功劳让她难以忘怀,甚至在宫中特意供奉了画像和功绩,让自己学习敬仰。 听到美洲这么多好东西,武曌再次打起番邦的主意:“召集各国擅长制船者,还有善水者,曾经有过出海的船员重赏!” 其他女皇可以开疆拓土,她也可以! 等她在海外打下新的疆域,看大臣还有什么废话可说,再废话,全给扔美洲去。 【还有棉花在明朝的耕种更为普及,元朝时期黄道婆改良了棉纺织机,让松江府从此衣被天下。到明初的时候,百姓不再被冻死,也进一步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强行推广种植棉花:“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这一条措施让家家户户多了保暖的衣物,即使是面临小冰河期更为寒冷的冬季,也更少冻死。】 荆咕特意去黄道婆纪念馆参观过,拍下了几l幅照片。 纪念馆展厅里,树立着黄道婆的雕像,在她身后的大堂上,写着后人为她书写的纪念对联。 上联:“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 下联:“梯山航海机声垂教泽千载馨香”; 横批是:“衣被天下”。 展厅还有黄道婆的生平介绍,讲述她从童养媳逃难到海南崖州,从海南黎族人那里学到纺棉技术后回到家乡回馈乡里的故事。 在展厅中央还陈列有脚踏式三锭木工纺车、织布机等纺织工具,这正是黄道婆学习新纺棉技术自己融会贯通后改进的织布机。 “女子在纺织一业果真是有天赋,需要更加发扬光大才是。”宋朝时期,刘娥听着天幕对黄道婆的介绍,忍不住想起自己。 同样是出身低微,同样是婚嫁不由人,但最终没有放弃,坚强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8 首页 上一页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