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特意放出甘蔗品种,尤其是华夏的甘蔗种。 华夏甘蔗在学术上就是以国民命名为“中国种”,尽管许多华夏人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名字,也可能根本没见过。 【20世纪初,当欧美提出“高贵化”甘蔗优化计划后,用热带种与印度种育种,培育出了糖分更高、汁水更丰沛的甘蔗,此后加入割手密,反复杂交,反复基因交流,甘蔗一代代优化后,然后侵入华夏市场。 至于华夏自己的甘蔗,或许只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中了。】 荆咕的语气里带着淡淡的遗憾。 原本古人听到香蕉的故事,以为只是国外有,没想到华夏已经发生了。 华夏的后辈甚至只吃过外国的甘蔗,没吃过自己的甘蔗,这让古人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们是穷,吃不起,后世明明条件不错了,怎么反而吃不起甘蔗了。”有农人端着饭碗,本来想就着天幕上的食物下饭,可是现在心里不是滋味,突然吃不下去了。 “哪里是吃不起,是吃不到。”邻居陷入回忆,“我那远房亲戚来探亲还给我带过甘蔗,我都吃过,没想到后人反而吃不到了。哎。” 【华夏古代百姓选择粮食和蔬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从很早之前,当华夏民族从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进入封建时代,一直面临着饥荒。】 欧洲人重视水果,重视葡萄酒,因为需要从谁贵重获取足够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这一点在华夏用蔬菜取代。 所以欧洲人也称华夏人为“最擅长烹饪植物的民族”。 欧洲人处理蔬菜的生吃等简单烹饪手法,就像华夏人对待水果的生吃,带着一种朴素的原始。 【虽然同样是重农,华夏一直保持着重农抑商。商鞅当年变法时定然也没想到,他想得是战时政策,却一直被延续到了和平年间。】 【重农抑商不仅仅打压的是商业,同样还有许多技术的发展。】 水果不如粮食耐储存,让它必须流通才能实现最大利益,有了利益才能刺激种植和研究。 汉朝时期,有了许多水果开始人工栽培,但是水果种植技术的飞速提高,得到宋朝。 【宋朝作为华夏古代最富有的朝代,也是华夏古代科技技术发展最快速的时代,也是华夏古代农业技术和水果发展最快的时候。】 除了《橘录》,还有蔡襄《荔枝谱》,只不过《荔枝谱》的成书有些与众不同。 蔡襄是一位福建人,科举进入朝廷后,与同僚讨论起家乡特产,但是同僚不信。 “福建也有荔枝!” 同僚:“胡说,荔枝明明是广东的。” “还有巴蜀之地。” 蔡襄:“我们福建人什么都吃,怎么会不吃荔枝。” 同僚:“你都没荔枝怎么吃?” “福建有荔枝!” 蔡襄怎么解释同僚都不相信,越想越气,福建明明有那么多荔枝,凭什么说福建没荔枝! 蔡襄一气之下,回去奋笔疾书,给中原之地没见过荔枝的家伙看看福建荔枝的厉害! 于是,《荔枝谱》就这么诞生了。 . 汉朝,作为出了名的喜爱荔枝的刘彻,在历史上曾经建造扶荔宫移植南方的荔枝树,因为树被栽死了,当时的负责人被处死,连家人一起被连累处死。 现在看到荔枝原来还有其他腌制方法,刘彻心动之余,也想到了移植看来不可行。 “原来后世的荔枝也还是栽种在南方偏远之地,难怪长安种不活。” 后世的栽种技术那么发达也没成,看来这荔枝对水土挑剔的很。 一时之间,刘彻歇了移植荔枝的心思,也让这一时空的负责官吏逃过一劫。 【《荔枝谱》里不但记录了福建的荔枝品种,还介绍了荔枝的加工方法:红盐、白晒和蜜煎。】 天幕上特意放出荔枝三种加工方法的详细步骤,天幕下,蔡襄本人十分尴尬。 青史留名的激动还来不及发作,就被爆料这种写作缘由,现在同僚都在嘲笑他。 “别管大家怎么笑,他们那是嫉妒你名扬后世了。”交好的友人拍拍他的肩膀,“你看你一时意气之作都能出名,好好写岂不是更出名?” 蔡襄眼前一亮:没错!福建那么多水果,那么多好吃的,他一样的写一本,岂不是也能成为某个行业的祖师爷? 不止蔡襄受到启发,其他大臣也受到启发。 都是考出来的人杰,写书谁不会来着,写家乡的特产,那还不是信手拈来? . 唐朝时期,荔枝产地的果农们大喜过望。 这么多方法多好,日后进贡完全可以淘汰竹筒法,那样太浪费人力和马匹了,还不如腌制之后,可以保存的更久。 而且往各地销售,也更方便了,这天幕送得不仅仅是技术,也是钱啊! 【同时因为科技的发展,宋朝关于水果的储存、腌制等技术也发展了起来,对果树的繁殖有了新的技术。】 【比如宋朝的地窖,能让水果蔬菜在冬季也得已保存,保存得当后贩卖也就更为便利。】 赵匡胤不由自得起来。 他的大宋果然还是很不错的嘛,这些技术既然这么好,日后能发展的更好! 【明朝的闭关锁国,不仅仅锁住了外来的技术,也锁住了自己的科技文化发展。】 【大明少数与外界的交流就是与番邦国家的朝贡,但是大明优惠的朝贡政策,让日本大名甚至因为争着朝贡,发起了“争贡之役”。】 嘉靖年间,日本已经出现了势力割据,大名之间彼此互不臣服,光是给明朝派遣贸易使团就各派各的——都知道有好处拿,都想要独霸好处。 嘉靖二年,日本左京大夫大内义兴遣使宗设抵宁波。 没多久,日本右京大夫高贡遣使瑞佐抵达大明,并且他们更为聪明,知道用大明本地人“疏通疏通”,特意聘请了宁波人宋素卿。宋素卿使重金贿赂宁波市舶太监赖恩,宴会时得以坐在宗设上座。 因为提前贿赂了市舶司太监赖恩,哪怕高贡的船队后到,赖恩各种刁难先到的宗设的船队。 宗设大怒之下,纵火烧毁高贡船队,对宋素卿深恶痛绝,一路追杀对方直至绍兴城下。 原本是日本大名与大明太监的不作为,但是倒霉的是沿海的将士和无辜百姓。 高贡抵达绍兴后,一路劫掠而去,明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战死,宁波与绍兴百姓无辜被牵入战火,死伤无数。 然而这样的战役完全没让朝廷发现真正的问题。 事后,给事中夏言反而上奏,说倭祸起于市舶,嘉靖皇帝听其建议,开始裁撤福建、浙江两市舶司,只留下广东一处。 . 朱元璋气到已经没力气暴起了。 他气得脸色发青,话都说不出来了,抓住自己胸口的衣服,狠狠锤了几下,朱标几个儿子连忙高喊太医,太医吓得顾不上冒犯连忙给他头上扎针,好惊险才把朱元璋抢救过来。 “臣有罪!”等朱元璋一缓过来,太医立刻跪下请罪。 朱元璋大怒之后,一阵体虚,明确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 “起来吧,你做得很好。”朱元璋气虚地说完,马皇后在一旁担忧道:“陛下先去休息吧,先别看天幕了。” 这忘恩负义的日本,已经气过陛下很多次了,没想到差点把朱元璋真给气过去。 “看,继续看。”朱元璋怎么会轻言放弃,“现在气得印象深刻,日后朕便是为了这一口气,不灭了日本死了都不甘心!” 后世的皇帝不可靠,靠他们灭日本还不如洗洗睡了,老朱决定,这活自己干了! 【这跟因噎废食有什么区别?】 【此事历史上被称为“争贡之役”,此事结束后因为裁撤市舶司,持续百年的大明与日本的进贡贸易结束,但是倭寇怎么会放弃大明这块肥肉? 于是倭寇滋生,东南倭祸埋下伏笔。】 前期,大明使劲当冤大头,让日本人看到了大明的“富裕”; 后期,“争贡之役”让日本看到了大明内部的腐败和虚弱,开始逐渐露出自己狰狞的真面目。 被点名的嘉靖皇帝只觉得脸上被天幕连扇巴掌似的,偏偏这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嘉靖二年的他还没修仙炼丹,没想到已经做出了昏庸之举。 被骂多次后的嘉靖难得上朝,此时面对着大臣们的眼神只觉得如芒在背,他快速给自己找了个替死鬼:“把夏言拉下去!打入大牢!” 【许多人以为番茄土豆之类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其实不是,是明朝末年时期流入的。】 【郑和下西洋,没有带回外来的水果,带回大明的长颈鹿被当时的国人误以为是麒麟,也导致后面的其他国家兴起了“麒麟朝贡”。】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最多的是香料,这也是华夏人认为比较珍贵的物品,而这些宝物也被贵族瓜分,对百姓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甚至是宝贵的地图,和郑和下西洋写得日志,也被当时负责保管郑和日志的官员故意销毁了。】 朱棣的时代过去以后,朱高炽便下令停止下西洋。 到了宣德皇帝继位后,朱瞻基为了扬大明国威,恢复万国来朝,让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第八次下西洋后,郑和便死在了回城的途中,从此,也让大明出海之路彻底断绝。 而大明内部,朱瞻基开始允许宫中太监识字读书,对太监非常信任,也让大臣越发不满,阉党与文臣的党争已经成型。 当大臣来到负责保管郑和日志的仓库储藏室询问:“郑和下西洋的日志呢?” “被臣毁了。”那官吏甚至是用很骄傲的语气宣布自己故意导致的结局。 “毁了?” “是的,此乃劳民伤财之举,留下只会祸害后人。” “你你你!” 官吏说得头头是道:“大人,我朝以农耕立国,当重视农桑之业,先太祖曾严厉要求海禁,郑和下西洋此乃不敬祖宗之言,乃……” 大臣不耐烦:“滚滚滚。” 虽然不满,但他也没拿官吏怎么样,即使上报,也没得到任何人重视。 “毁了,就这么毁了……”大臣失魂落魄走出御书房,除了一声长叹,无可奈何。 . “噗——”郑和被天幕夸奖后,在永乐时期得以提前出国,然而刚准备妥当,正在港口等待合适的出海时间,还没驶出大明海域就看到这一幕。 他的心腹连忙接住气吐血的郑和:“郑公!” 但是谁能不气,哪怕换成自己,同样很气。 用尽一生的时间与心力换来的重要信息,最终就这么被后人轻易毁掉! 到底是因为劳民伤财,还是因为他是宦官?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8 首页 上一页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