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7000多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便已经发现了半枚蚕茧化石,上面有明确的利刃切割痕迹,这说明远古时期蚕茧其实是用作食用的,远古先民曾经用石刀和骨刀切割蚕茧,取出里面的蚕蛹来充饥。 后来,人们研究出了缫丝技术,开始通过原始的缫丝技术来制取蚕丝,也开始有意识的选择体型较大和齐整的蚕卵进行人工培育,这才有了后面的家蚕。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嫘祖缫丝养蚕的故事吧?】 相传黄帝在种植五谷、修建房屋、发明水井的时候,嫘祖带着妇女们上山剥取树皮,织麻结网,剥取兽皮制作衣冠。 一次偶然机会,嫘祖在桑树林中发现了白色的蚕茧,引起嫘祖的兴趣。 她发现蚕茧是野蚕吐丝结网后把自己包裹在里面,于是带着蚕茧回家研究,最终研究出了缫丝的办法。 首先,用热水煮过蚕茧,把蚕茧表面的胶质溶解后,再用树枝搅动送伞的丝状物,找到蚕茧的丝头,就可以从蚕茧里牵扯拉出柔韧的蚕丝——这就是缫丝技术的起源。 嫘祖还根据结绳织网的原理,进一步把蚕丝织成丝帛,制成衣裳,这也就是最原始的丝绸衣裳。 从此,黄帝下令保护桑树,和嫘祖一起带领先民开始植桑养蚕、缫丝制衣。 后世为了感念嫘祖,将她尊为“先蚕”,即民间的蚕神,帝王们举行“亲耕礼”时,皇后也要亲自举行“亲蚕礼”。黄帝有“先农坛”,嫘祖也有“先蚕坛”。 【除了嫘祖这位原型应该是上古时期部落女首领的缫丝发明人,古蜀国王蚕丛相传也是一位养蚕专家。】 相传是蚕丛首先将野蚕收集起来进行人工饲养,将野蚕驯化成家蚕。 ——根据桑树的发源地,以及后来巴蜀之地的丝织产业特色,这个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古人喜欢将某人的功绩或者职业冠入姓氏作为尊称,比如姓张的猎户直接称呼为猎户张。 “蚕丛”不一定是姓“蚕”,应该是姓“丛”,养蚕做出了巨大贡献才被人称为“蚕丛”,后来他的部族被称为“蚕丛氏”,他统治的蜀国的蜀字,是一棵弯曲的桑树,树下一只虫——就是蚕,而构成。 “蚕丛”是古蜀国的第一任开国君王,也被尊称为“蚕神”,而诗歌里与他并称的“蚕丛及鱼凫”,鱼凫是古蜀国的第三任君王,主要的功绩是“教民捕鱼”,二者共同被蜀人尊为先祖。 . “怎么又死了……”蚕丛在驯养的过程,首先尝试把蚕卵放在有盖子的陶器中,结果蚕卵被闷死。 后来改用当地产的竹子做的细眼竹筐,不但透气性好,而且便于排除蚕沙,让蚕卵存活度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许多。 【到明朝以后,华夏人发现了新的蚕种——柞蚕。】 【之所以叫柞蚕,便是因为柞蚕吃的是柞树和槲树树叶,也能吐丝结茧,也能织丝成帛,因为柞蚕丝刚性更强,一般用于蚕丝被和蚕丝毯。】 远古先民很早就发现了柞蚕蚕茧,但是人工放养比桑蚕的人工饲养要晚很多。 因为这种野蚕大面积成茧的现象罕见,所以当时人们把它当做“祥瑞之兆”。 天幕放出史料:“洪武二十八年,河南汝宁府确山县,野蚕成茧,群臣表贺。” 朱元璋:“……” 这样的祝贺不如不要,你还不如把蚕茧给他送上来! 好端端的新蚕种新纺织品,搞什么花里胡哨的祥瑞之兆,朱元璋只想骂地方大员是废物。 【明朝后期,山东近海一代开始放养柞蚕,技术逐渐成熟后成为了山区农家的主要副业。 到明末清初,文武百官普遍改用柞蚕丝做衣服。 清朝中期,柞蚕从山东先后传到陕西、河南、贵州、辽宁等地,辽宁等地至今仍然是全国柞蚕的重要产地。】 柞蚕之所以叫“放养”而不是家蚕的“家养”,便是不同于家蚕可以放在人工制作的木框中采摘桑叶喂养,是必须放养在柞树上。 在放养时,需要2米左右高的柞树,拴筐时约养蚁蚕万头,过1-2天后分移于10-20棵树上,以后再次分移于50-60棵树上,再分移到100-200棵树上。每次分移都随着蚕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蚕场,确保柞蚕能吃足柞树叶。 . 宋朝时期的田地大多用来交易,农民普遍没有田地,种地种桑树大多是佃户或者说长短工,但是看到柞蚕有了想法。 “这种放养类似养鸡,建个鸡圈,但是放出去,半散养。” “比家蚕野性更足,不知道是不是更好养活。” 一家住在山旁边的农户商议着。 他们旁边的荒山荒芜的连野鸡野兔也没两只,富户也嫌土壤贫瘠,没人管。 但是假如在山上种些柞树养柞蚕,总比给别人做工挣钱。 就是不知道柞树能不能种活。 三兄弟商量着,各有想法。 老大一点也不想再给别人种地耕田一整天,最后只拿回一点点粗粮破布,打发叫花子似的,他对柞蚕十分有心尝试:“没听后面的清朝文武百官都用柞蚕丝,应该是好痒的,那辽宁如此北部,气候寒冷,还能产柞蚕,恐怕更耐低温。” “既然野外本来就有,我们也可以试试。” 老二犹犹豫豫:“就是那么多柞树到哪里种?” 老三同样跃跃欲试:“咱没有桑田,就在山上试试柞树和柞蚕。” 他甚至已经开始畅想未来:“等咱养柞蚕赚钱了,就可以把我那心上人娶回家了嘿嘿。” 他还没成婚,还想着体面的把心爱的姑娘娶进门,正在积攒聘礼。 老二看着荒芜的山坡,还是持保留态度:“万一种不活咋办?还耽误农时。” 最后是老父亲没好气道:“你不试试怎么知道活不活。” “先种树,种完树也不耽误去外面干活,每天回家浇浇水看看树就行,养不养柞蚕,先看柞树能不能活。” 一言拍板,四个男丁干活快,立刻开始行动。 只要最初的树种下,后面的浇水家里的老弱妇孺也能看顾着,大家一个比一个满怀希冀,恨不得今天种树明天就能长大养蚕。 【说完桑蚕,怎么能不说丝绸?】 【华夏在西方有过多个称呼,“东方丝国”“东方瓷国”,首先流传出海外的,就是丝绸。】 嬴政低头看向身上的布料。 嗯,原来丝绸在海外很受欢迎,学到了。 这个大秦也可以! 【丝绸最早的记载记录于《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丝绸种类有丝、织文、玄纤缟、玄组等,并认为华夏蚕桑、缫丝和丝绸的起源应该是在黄帝时代。】 【公元前5世纪,德国的古墓就已经发现了丝绸衣服的残片;】【公元前4世纪,印度古书已经出现了“丝”字,并记载来自华夏;】 【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东西交通的新时代。华夏的丝绸是输出西方的重要商品,也是欧洲来东方寻找的第一件东方商品。】 【公元前1世纪,罗□□撒大帝去看戏,在包厢里穿着丝绸出现时,百官惊呆了,无心看戏,全盯着大帝的衣服看。】 恺撒大帝面对百官的询问时,骄傲地挺起胸膛。 那透明的布料甚至能看到他胸口的痣,百官以为只有薄薄的一层时,恺撒大帝炫耀地一层层掀开布料,原来里面竟然有四层。 “哇——”百官激动地说道,“这是天衣!天神赐下的衣服!” 恺撒大帝笑道:“这是来自东方的丝绸!” 从此,丝绸在西方流行开来。 西方人用最华丽的语言来赞美丝绸:“来自东方的小公主”“天下第一织物”。 罗马皇帝夸它“真像一个美丽的梦”。 埃及诗人科斯麻士为它写诗:“天堂是理想中的世界,可是人间却像是真有天堂似的美妙的东西,这就是来自天之边缘赛里斯的丝绸。” ——因为华夏特产丝,当时的欧洲人把华夏称为“赛里斯”,意思是“东方丝国”。 . 华夏古人:“……” 有人小声问:“西方皇帝都不穿里衣的吗?” 哪有人直接穿那么透明的纱布啊! 还给众多外人看!还掀开给别人看! 这皇帝这么不知廉耻吗?! 同为帝王的嬴政、刘彻、李世民表示不能接受。 民间的老百姓也觉得辣眼睛,快速捂住了子女的眼睛,生怕被带坏。 【公元前115年,安息国的米特里达梯二世和汉武帝签订商业协定,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公元2世纪后期,上等丝绸每磅高达12两黄金,连罗马皇帝奥利连也感觉到昂贵。 为了避免黄金外流,奥利连下令禁止皇室用丝绸制作衣服,然而毫无用处,到4世纪左右,皇室贵族争相使用丝绸。 . 刘彻站起来大声询问:“12两黄金!我们大汉怎么没有看到!” 主父偃掩面:陛下好丢人! 但是刘彻看到了,眼神凶狠地看过来。 主父偃果断也站起来,用更大的声音问道:“黄金呢!卖丝绸的黄金呢!被谁吞了!” 刘彻满意了。 大臣们:“……” 大汉的皇帝不能要了,奇奇怪怪的,主父偃也不能要了,带坏陛下的奸臣! 【但是很可惜,大汉并没有赚到这笔黄金,因为被安息垄断了。安息,也就是后来的波斯,一个商贸大国。】 166年,罗马帝国派使臣安敦从海路来华夏; 当时是东汉政府,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派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也就是当时的西方罗马。 甘英抵达波斯湾后,安息人,也就是当地的波斯人千方百计阻挠甘英,危言耸听造谣海上的风险,吓得甘英望而却步。 . 甘英:“……” “青史留名的机会给你你都不争气。”甘英父亲恨铁不成钢。 “看看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留下什么,再看看你!” “儿子这次肯定不会了!”甘英连忙道,“都是那安息贼人欺骗于我!” “你要抢别人生意,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别说欺骗,哪怕是直接拦路我都不奇怪。我生气的是你都到了这一步竟然选择退缩!”甘父气得提起拐杖打儿子,“你去西域走了多少步,到大海又是多少步!” 甘英还想解释:“那可是大海……” 甘父突然主动放弃了,一声长叹:“罢了,难怪人家是正使,你只是副使,我看,这次你直接别去了。” “不!”甘英被刺激的越发倔强,“我现在知道了我一定能出海!” 他暗自握拳:别说是安息人骗他,就算是真得,他一定要出海,一定要去那罗马国!那里可是遍地黄金的地方!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8 首页 上一页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