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少年,青年,都是男女学生混杂,男女教师都有! “天幕提到过,后世有14万万人,果然是人口众多。”范仲淹羡慕道,“如此多的劳动力都在学校读书,还能有人在社会上劳动和交税,有人真好。” 宋仁宗深以为然:若是大宋有这么多人,那得交多少税啊!羡慕!好羡慕! 【北宋末年,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往朝代没有的特殊人群——儒医,儒医的出现可能让人意想不到,是出现在宋徽宗时期。】 【宋徽宗赵佶除了喜好书画,擅长瘦金体之外,还有个爱好,好医。】 【赵佶亲自撰写了医学著作《圣济总录》,药理医法方剂非常详细,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亲自编纂医学著作的皇帝。】 赵光义:“……” 这个丢人现眼的后代,竟然也有点功绩? 赵匡胤看着他冷笑,别的不提,不敢打这方面,真的与这弱鸡弟弟挺像。 朱元璋也在嫌弃:“这宋徽宗有什么好说的,靖康之耻还不够丢人的吗?” 朱棣嘴唇动了动,最终什么都没说。 他想起了天幕提到过的大明的土木堡之变,那是大明版本的“靖康之耻”,可是想想那也是他的子孙,丢人,不想被老朱打,还是闭嘴吧。 【宋徽宗在位时期,不仅建立天水画院,还建立了医学校,还编纂了两部医书:《和剂局方》和《圣济总录》。】 “这书,我也看过。” 南宋时期,金国的沦陷地里还有汉人缅怀着这熟悉的《和剂局方》和《圣济总录》。 宋徽宗同样花费大力气,把这两本书刊印后发放给民间,因为通俗易懂,病例选取的接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流传性很广。 “徽宗皇帝还设置了官药局,收购民间药材制作,然后出售经官府的大夫炮制过药材或成药,比药商卖的便宜许多。遇到灾荒疫情,还会发放免费的汤药给我们预防疫情。” 汉人说着,长长一叹:“皇帝陛下啊,您是好人,可是不会做皇帝就不要当皇帝嘛,当个富贵王爷不好吗!” 他也不想承认这么耻辱的皇帝,不想回忆那段耻辱的过去,可是他还是认可大宋的。 大宋曾经那么辉煌,大宋的皇帝也并非暴君,可是,可是…… 可是怎么那么无能! 国君丢脸丢得是整个国家的脸,让他在金人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宋徽宗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医学校,从各儒学中选拔通晓医术或者对医术感兴趣的人员入学,既教授专门的医学知识,又学习儒学经典并进行考试。】 【此外 宋徽宗还按照儒生科举的官阶 设立了22阶医官 将“大夫”、“郎”等不同品秩的官阶授予医官 大大提高了医官的地位。现代我们对医生尊称“大夫” 正是始于宋徽宗。】 【自此 儒医成为了一个有儒学教养有修为的群体。】 整个社会的医生 素质大大提高。 这样的环境与氛围 也为宋朝后来名医辈出酝酿好了足够好的条件。 【从医入仕不仅可以得到物质上的厚待 还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不少人都趋之若鹜 使得宋后期一度出现了医官泛滥的情况。】 【官方不仅仅出面组织人员编纂医书和本草 设立校正医书局、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医学医教机构 对民间百姓而言也是巨大的福利。但是另一方面 也增加了朝廷的开支。】 刘彻算是看明白了大宋的作风:“的确是瘸腿。这就像是后宫 喜欢哪位夫人 就只去哪位夫人那 这怎么能行?就不懂雨露均沾吗?” 大臣们:“……” 今天的陛下 也让人槽多无口。 【秦汉时期巫医不分家 唐朝时期依然有巫术的影子 比如宫中也有巫蛊的影子。但是到了宋朝时期 第一次有了明令禁止巫医治病的法令: “两浙诸州先有衣绯裙、巾单、执刀吹角称治巫者 并严加禁断 吏谨捕之。犯者以造谣惑众论 置于法。”】 【这不仅仅是肃清巫术乱治病的毒害 还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在南方有些地区 巫凭借着自己略懂草药医术的手段 会编造自己可通神鬼的假象 然后欺骗百姓 蛊惑人心 造谣生事 在部分地区甚至还会发现残忍的献祭现象。】!
第125章 第 125 章 医学与生命9 【在宋朝从上到下的倡导医学下,有文化的儒生开始加入医学团队,这让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更高,能更好的深入研究医学。】 【医学分科也因此有了非常细化的分科: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眼科、风科、正骨科、疮肿兼折疡科、产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九科,比唐代多出一倍以上。而后世沿用的十三科也是以宋朝九科为原型。】 唐朝,李世民不服。 “这也是大唐先打下的好基础,有了基础才能发展。” 大唐的太医们也表示不服。 “曾经的大唐没有十三科,现在宋朝有了,大唐也会有。” 而秦汉的太医们,正在奋笔疾书写奏折,准备请示陛下兴医学,细分科。 【宋朝是中医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医学分科的精细代表着医学人员的专业化、技术的精益化都有了巨大进步,是中医发展的重要节点。】 【比如,宋朝出现了“儿科圣手”钱乙,“经方大家”许叔微等名医。】 【钱乙是华夏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也是华夏现存的第一部 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正在家中给收养自己的姑母贺寿的钱乙一愣:这“儿科圣手”“幼科之鼻祖”,该不会说得是他吧? 儿科一直被称为“哑科”,因为小儿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病痛,加上体质柔弱,药物的选择性有限,许多大夫宁愿医治成年人也不愿意医治小儿。 但是钱乙自幼父母双亡,靠着姑母收养、姑父传授医术长大,更能怜惜小儿的痛苦,反而走上了这条别人不愿意走的路,如今已经在家乡以擅长治疗儿科小有名字。 “恭喜仲阳,名垂青史!” 来祝寿的客人本就是友人亲戚,此时集体转向恭喜钱乙,钱乙的姑母姑父更是高兴,看钱乙的眼神比自己亲儿子还亲。 “不愧是我吕某亲自教养长大的,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把钱乙引上医学道路的姑父吕氏激动地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亲儿子兼亲弟子青史留名,拍着钱乙的肩膀,脸色兴奋的像是喝醉了。 下一秒,吕氏的表情猛地一顿—— 【钱乙的方子中有一方大家非常熟悉——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男人最爱!】 “啊?”钱乙笑不出来了。 周围恭维道喜的人表情也诡异了起来。 这药物,怎么听起来跟儿科没什么关系呢? 该不会又是那张苍和屁股的关系吧? “儿啊,你不会……”姑母刚开口,又觉得别扭,用胳膊肘捅了捅丈夫,最后是姑父吕氏扭捏问道:“仲阳啊,身体不好就要直说……” 钱乙连忙喊冤:“我不是!我没有!” 【但是谁能想到,这原本其实是小儿专用的呢~】 钱乙松了一口气,友人们终于明白,不是钱乙自己出了问题。 但是洗脱冤屈的钱乙知道真相后依然愤愤然:谁!谁改了他的方子!他好好的儿科药方,怎么变成了“男人最爱”! 【钱乙的“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钱乙加减化裁后作“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 【钱乙的做法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 【到明朝医学家龚廷贤、薛己,对肾阴尤为重视,经常给肾阴虚者开“地黄丸”方。钱乙认为小儿纯阳,特意取出张仲景药物中的肉桂、附子,但是薛己再次将其改用之后,在所著的《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黄丸”之名流传于世。】 【如今,“六味地黄丸”已经成为华夏中医的一个重要代名词。不仅是滋阴补肾,可以治疗成人因为肾亏出现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的作用,对于克服学习和记忆障碍及巩固记忆均有疗效,用药时间愈长,药效越明显,并可预防进行性痴呆及健忘症,如今远销海外,日韩欧美都很受欢迎】 钱乙:“……” 懂了。 演变着演变着,就成了后世的“男人最爱”…… 可是他的“地黄丸”,最开始真的只是儿科专用…… 明朝薛己连忙对着自己的病人道:“你看,我的六味地黄丸真的治肾虚有效果,我没骗你吧!” 病人哈哈一笑,大方掏银子,还不忘调侃:“恭喜薛神医,青史留名!” 薛己尴尬地笑了笑,这种留名法,不知道会不会被人骂? 尤其这天幕,不知道多少人能看到?万一医学老祖宗张仲景和这地黄丸主人钱乙都能看到,会不会想揍他? 【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 【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 荆咕直接把钱乙的方剂列举在天幕上,实在是许多都很眼熟,至今仍在使用。 比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 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 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 南宋时期,北方偏远的山村里,依然有穷苦的百姓看不起病,也领不到朝廷发放的药物。 天幕这种看似遥远的影像,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最近的帮助。 一户靠打猎为生的猎户激动地催促妻子:“好详细!快抄!快抄!” “有了这方子,日后我家孩子也可以有病自己治!” 妻子是因为战争流落到村中的秀才的女儿,是家中唯一识字会写字的人,此时一边忙着记录天幕上的药方,一边头也不抬道:“天幕说了,有病要去看医生。”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8 首页 上一页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