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政府带走都嫌弃太重的石鼓,被一群战乱中的平民到处转移,其中又付出了多少代价? 他们没有因为战火的威胁选择放弃,也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受到利益的诱惑选择贩卖,而是前赴后继,一路转移,到处带着文物避难,直到将文物平安送回北京故宫,那个可以保护文物的最安全的地方。 他们保护的何止是文物,保护的是代代相传的华夏文明! 【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朝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据《汉书·艺文志》载,秦时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 【这二种书当时既通用“仓颉”之名,则字体上也应是同一的。它们都算得上是当时的字典,被称作“秦篆”。】 听到赵高这个名字,嬴政有一瞬间的恍惚。 他偏向法家,法家讲究的是“重才不重德”,哪怕明知赵高有些缺陷,嬴政也不在乎,还是大胆的使用和信任。 实在是,赵高很好用,是有能力的。 但是,赵高支持胡亥让大秦二世而亡,这是嬴政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在天幕剧透了大秦的未来后,嬴政留下了李斯戴罪立功,赵高早已送上了黄泉路。 但现在嬴政并不后悔,天幕又送来了更多人才,用别人家的人才,更香! 【此外,虽然我们现代经常说“秦篆汉隶”,但实际上,隶书同样来源于秦朝。】 【相传隶书最早由一名徒隶所创造,目前因为没有名字已经不可考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秦朝,隶书的使用人群的确是徒隶。】 【秦篆的繁复我们大家看一眼就能深有体会,由于官狱事务繁冗,简省文字变得必要,因此更为简便的隶书一经发明就广受欢迎。到汉朝时期,隶书大为通行,文字进一步统一,成为今天的楷书的起源。】 【后世虽然总喜欢骂始皇帝“暴君”,却不会想到,始皇帝的大一统行为,也为后世带来了许多文化上的良心影响。】 此言一出,汉朝的文人反应最大,尤其是儒生。 “秦始皇那暴君只会焚书坑儒,怎么可能对文化有帮助!” “他焚毁了多少书!多少书啊!” 但并不是每个文人都被迷惑,有人快速指出:“那个,天幕说过,始皇帝只是收天下书籍藏于咸阳宫,焚书的是项羽……” 指责始皇帝的儒生一顿,改口:“他坑儒了!” “我怎么记得坑杀的是那骗人的方士?方士炼的丹药有毒,放我朝也会被砍头。” “胡说八道!这是圣人书中所说,秦始皇焚书坑儒!” “如果秦始皇坑杀儒生,为什么要让大儒淳于越给扶苏当老师?不怕淳于越报复行刺吗?” “这说明他不喜欢扶苏,就喜欢胡亥!” “我看你才是胡说八道!” 争议中,街头又是一顿口水打仗,对喷的有理有据。 【当时的部分齐鲁儒生还非常反对始皇帝泰山封禅,认为始皇帝没资格,封禅时遭遇狂风暴雨,儒生一个个冷嘲热讽。但却不知,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夸耀功绩。】 【封禅,是祭祀泰山的礼法。在泰山顶上筑土祭祀称作“封”,在泰山山麓扫梁父之土称为“禅”。】 【秦国其实并没有封禅之礼,封禅是齐鲁地区的土地祭祀,齐鲁大地以泰山为国家中心。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选择在泰山进行封禅,很大一个政治信号,就是在接受被征服者的文化。从此之后,华夏后世的征服者都开始吸收被征服者的文化。】 扶苏震惊地看向父亲:这个一直被儒生诟病劳民伤财的封禅,竟然不是为了夸耀功绩? 连淳于越也是以一种陌生而惊讶的眼神看着帝王:难道,他们真得是目光太狭隘了? 嬴政面无表情,手指交叉,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看得出来很放松,心情不错。 【那些儒生可能以为,全世界都这样,但是从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的前面不需要加“古”字就可以知道,并不是。征服一个文明之后直接覆盖其所有文明和历史才是常态。】 【中世纪的欧洲为什么进入了黑暗蒙昧时期,因为曾经的古罗马古希腊等古老文明直接被侵略者抹除了。征服者带来了武力,抹除了文明,自己却没能力发展,于是有了持续上千年的蒙昧时期,直到文艺复兴。】 【而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在曾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华夏、古阿拉伯和古印度的文明,重新发展而来的。】 那些依然留在齐鲁之地、不肯为秦始皇效力的儒生没有被点名直接骂,但是这样的说法,让他们更加脸红。 而已经前往咸阳的儒生,彼此对视一眼,面色微红的跟其他百家解释:“也不是所有儒生都这么迂腐的。” “帝王与我们的眼光到底是不一样的。”曾经与之经常互相对骂的墨家弟子主动安慰道,“你们在陛下封禅经历了狂风暴雨还冷嘲热讽,这都没有被杀,足以说明陛下的大度了。” 儒生们连连点头。 对比一下后世动不动文字狱,始皇帝不知道大度多少倍了! “陛下明明不喜欢淳于越,还让他当扶苏的老师。”说话的名家人很羡慕,虽然他知道那是因为淳于越的确博学多才、人品也还不错,但那可是皇长子,看如今陛下的态度,妥妥的大秦继承人,当未来皇帝的老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也想! “我也希望有这样的不喜欢!” 【秦始皇将十二万富户迁徙至都城,这同样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创举之一。】 【汉朝以长安为都城,周围有五陵,于是将南方的富豪安置于此。唐朝时同样迁移达官贵人于五陵,也就是唐诗中屡屡提到的“五陵少年”。】 【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限制地方豪强的势力,将他们挪到天子脚下,离开自己的地盘,更便于皇权集中。另一方面对于集中资本繁荣都城,促进都城的经济发展同样重要,是大一统政治的必要措施。】 秦朝的地方豪强:“……” 是的,受伤害的都是我们。 如果不是天幕提到了商业的重要性,他们最担心的都不是帝王的打压,是秦亡之后乱军抵达,一群豪强聚集在一起,岂不是一打一个准? 虽然知道有好处,还是忍不住会思念家乡,在自己的地盘上才觉得更有安全感。 【此举一开始遭到反对,但后来却形成一种风俗,不仅华夏往后的朝代屡屡模仿,受到华夏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受到影响,在以奈良、京都为都以及丰臣氏建设大阪时,江户开府时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日后后世的天皇也纷纷效仿。】 【后来“秦”成为了强大的象征,古罗马称呼大汉为“大秦”,大汉称呼古罗马为“大秦”,而历朝历代被封为“秦王”的都能征善战,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就是“秦王李世民”。】 嬴政笑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原来也曾是秦王。” 这算不算也是大秦的后裔? 这一波,大秦嬴麻了。 刘彻嘀嘀咕咕:“为什么不是汉王?这大唐的子孙不孝!” 李隆基想起自己最崇敬的太宗爷爷:“自太宗皇帝之后,再也没有人有资格受封为秦王。” 秦王,当能征善战,封疆拓土。 有李世民的珠玉在前,此后大唐再也没有人有资格被封为“秦王”。 【这就是秦始皇的魅力,也可以说是大秦的文化影响力!】 【秦始皇代表着大秦的强大,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全世界!】 老秦人集体骄傲。 而其他皇帝,酸溜溜。 朱元璋想想自己被天幕骂了很多次,再想想秦始皇多次被夸,气得吹胡子瞪眼:“后世人真的很喜欢始皇帝那个暴……那个始皇帝,他有什么值得好喜欢的!” 朱棣:“……” 父皇能改口,已经进步了,可惜文采似乎还是没什么长进。 【所以,在讲秦汉文学之前,咕咕先讲一讲帝王。首先,因为“文化入侵”与“文化影响力”相关,说起大秦,论文化影响力谁能比得过秦始皇?】 【其次,因为帝王的态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当时社会的文风。】 【假如没有秦始皇的开明,出身卑微、人品还不咋地的李斯不会得到重用,很多政策也不会得到实施,自己的文章也没机会传到后世。】!
第142章 第 142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3 【秦朝因为历史短暂,文学上的成就比较少,这里主要以两个人举例,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吕不韦如何上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里不多说了,今日的主题是“文学与文化影响力”方面,所以只提《吕氏春秋》。】 众臣齐齐低头,眼神躲闪,都不敢去看嬴政。 但是嬴政表情淡然,眼神悠远地回忆起吕不韦的执政理念。 大秦当年实行军功制,以战功授爵,因此战士往往会割下敌人的头颅来换取军功,并且对战场进行坚壁清野,破坏到寸草不生,这也是为了毁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战争里很常见的手段。 在大秦还是秦国的时候这种做法还能对敌人带来威慑力,但是进入大一统进程后,吕不韦认为这样只会激起六国的仇恨心,并且不利于大秦后续的管理,于是他提议“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不要破坏要保护,这样秦国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秦国遇到天灾和饥荒,想要对外征战来缓解国内的饥荒,但是没钱。 当时嬴政的主意是强征,但是吕不韦以商人的思维选择做交易。 时任丞相的吕不韦下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政令一出,富商、地主纷纷出钱、出粮,饥荒和军粮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 除此之外,吕不韦当政期间,颇善于后勤和招纳人才,率兵四处征战,为秦国占领了大片土地,也为他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哪怕大臣不敢在嬴政面前提吕不韦的名字,嬴政对他却并未有诸多忌讳。 不过是权力之争,不过是成王败寇,吕不韦掌权自己永远无法正式掌权,自己掌权吕不韦怕追究自杀, 但是现在嬴政有些遗憾,吕不韦死早了,不然不论是吕不韦的商人身份、商业头脑,还是其他能力,大秦还是可以继续用的。 嬴政的眼神扫了一眼李斯:这里不也有个将功赎罪的? 李斯浑身一个激灵,生怕帝王又想起自己那瞎了眼的黑历史。 【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一部 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吕氏春秋》,吕不韦发挥自己的智慧,不仅在后期以“一字千金”来推广自己的书籍,笼络人才,在编书的时候野心也很大。】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8 首页 上一页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