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文武百官哄堂大笑。 程颐面色涨得通红,咬紧牙关,暗暗记恨。 天幕下,程颐不悦,在心中愤愤地骂了一句苏轼。 他觉得自己明明说得很有道理,苏轼却胡搅蛮缠,真是无耻狂徒! 他仔 细地看着弹幕,希望有人能支持他,谁知这些网友铺天盖地说。 (哈哈,苏轼骂得好!) (原来苏轼骂过程颐,对不起,我爽到了,更加喜欢东坡了。好活,当赏!) 程颐整个人面色瞬间不好了,眼睛瞪得老大,不放过任何一条弹幕,希望找到一条支持自己的留言,结果一条也没有。 天幕说了他很出名,但好像不是好名声。 他突然有些失去力气,一屁股坐在地上,自己在未来的名声这么差? 不可能啊,他和哥哥编著的学说都是真理啊,没有一个人识货吗? 【后来苏轼又骂程颐是个奸臣。 程颐也回怼苏轼是个搅动风云的纵横家、不搞事心里不快乐。 即使没有这件事情,这两位皇帝的老师最终也会结怨,因为他们的思想差别实在是太大了,都是对方最讨厌的类型。 看事物需要辩证来看。程朱理学并非没有进步性。它是为统治阶级准备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学说的创始人活着的时候没受到什么重视,死后被抬到高位。 可是老百姓就不高兴了,"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很多说法都很违反人性。 所以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是负.面评论居多,有人说它是个虚伪的邪说,毒害了社会千年。】 天幕下,程颐竖着耳朵,还想听更多东西,结果便听到了一句毒害干年。 他面色唰地一下变得雪白,感情上他不想再听下去了,但理智告诉他,他想知道到底是怎么毒害的。 可天幕没有继续说他了,话题回到了苏轼身上,毕竟他只是苏轼生活的一个配角,不值得古青青费那么多口水。 他听了很久也没听到自己的信息。 很快,他的一些学生悄悄收拾了行囊,趁他不注意,跑了。 程颐伸手想拦,但想了想,手还是无力地垂了下来,枯坐在地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他的学说对社会稳定来说很有利,他本来能凭借这个学说飞黄腾达。这些学生跟着他学习是为了前途。 那些追名逐利的学生当然赶紧跑了。 有些心思单纯的学生还想继续跟着程颐学习,他们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为了纯粹的知识。程朱理学是个完整的体系,内容非常多,还是有些真东西的。 可程颐整个人仿佛老了十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根本不见人。 他怀疑人牛,孔圣人流芳千古,苏轼青中留名,他溃臭万年吗? 【苏轼惹了程颐,理所应当被他的学生联手报复。 他们又搞了一次乌台诗案,说苏轼不尊敬皇上。 结果高太后比宋神宗好多了,铁了心保下苏轼。 当时还有官员表示不满:"为什么太皇太后老是要偏袒苏轼呢?" 高太后嘴上不愿意承认:"老身哪有偏袒他,他又不是我的亲戚,只不过是因为神宗喜欢他,经常夸他是奇才罢了。” 事实上,高太后连宋神宗的变法都不支持,会仅仅因为宋神宗的几句话保护苏轼十年吗?她是真的非常相信苏轼。 当时司马光死了,守旧党派群龙无首,宰相的位置空出来。 高太后有一次接见苏轼,散会的时候,让侍从把御前的金莲花烛撤下来,送苏轼回翰林院。 这可不是普通的莲花,金莲花烛相送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恩宠。 唐朝的时候,令狐绚,就是李商隐恩师的儿子,也是李商隐曾经的好兄弟。 他晚上被唐宣宗接见,临走的时候,皇上用御前金莲花烛送他离开。不久,他荣升宰相。从此,这就成了一种政.治信号。 苏轼马上要升宰相了! 苏轼受宠若惊,可是当宰相有什么用? 当时他们这些守旧党派内部也开始厮杀。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秦观……总是被不停弹劾。他的弟弟苏辙当谏官的时候,也得罪了不少人。 苏轼厌烦了党派争斗,如果自己不离开朝堂,那么他的朋友就一直会被攻击。 他所以申请外任,到杭州当市长。在朝堂之中只能天天搞斗争,一点实事干不了,还不如到地方治理百姓呢。 他的态度非常坚决,高太后只能放人。 他在杭州治理瘟疫,建立了最早的"火神山医院给百姓熬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药方是他自己提供的。 没错,苏轼还擅长中医,他经常亲自上山采药,给人治病,和沈括一起整理药方。 他有个医生朋友,医生手里有个药方特别好用,连自己儿子都不愿意传,苏轼苦苦哀求,终于求来了药方。 这种药方叫做“圣散子”,药材的价格非常便宜。巧的是,这个方子特别对症,治好了无数百姓。 他把这个药方传给了当地的名医。名医把这个药方记在了《伤寒总病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这个药方已经广为流传。】 古青青顺手把苏轼用的政策以及配方全部都放在了屏幕上。 圣散子方在古代人眼里,已经非常先进了。比如汉代巫医不分家,还流行请巫师驱鬼呢。 很多朝代的人趁着这个机会,疯狂抄录文章。 东汉名医张仲景连忙记下药方,东汉时期疫病流行,短短二十年,死了许多万人,居然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导致十室九空。他把这种病称为伤寒。 如果这圣散子方能对伤寒有用,那就太好了! 这方子的材料非常便宜,张仲景试着熬了药,给自己的患者服用。对有些患者来说没用,而另一些患者病情好转。 传染病分不同种类,圣散子方并不万能。但能治好一些人,已经非常难得。 后来,不少被治好的人如同天幕中的杭州百姓一样,干恩万谢,家中挂着苏轼的画像,每到吃饭必定 拜一会。 李白望着天幕,有点发呆,心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会写诗,会治水,会画画,会做饭,还会治瘟疫……好像没什么他不会的事情。 他以一己之力拉高诗人这个榜单的技能数啊! 高适也深有同感,忍不住说:"太白,我觉得你肯定能上榜,也就是第一第二的区别。第三的苏轼居然如此博学,你有什么能压倒他的技能吗?不然到时候……" 天幕盘点的不只是诗词,而是这个诗人,像是给诗人做传记,会提到诗人整个人的闪光点。 苏轼整个人好像没什么短板。在他之后的诗人,都要有压力了。 李白想到了言位,可是他也就六品官,苏轼可是升到了三品啊。要说政绩,李 白也想治理地方,可是皇上没给他机会,所以政绩这方面也不行。 李白想来想去,陷入沉默,他酒量特别厉害,这能算吗? 如果他知道现在的网络用语,那么他会说:“苏轼也太卷了吧!” 与此同时,北宋还有一部分人对天幕中的高太后表示不满。 目前,宋神宗还没有逝世,所以母亲高太后还没有走向前朝。 立刻有大臣劝说宋神宗:"陛下,你绝对不能把事情交给高太后啊。高太后不仅不同意陛下的变法,还胡乱提拔人才,这是要让国家大乱吗?" “是啊,牡鸡司晨,惟家之索。” 宋神宗心中忧虑,没有说话。 算算时间,他也就几年寿命了,他的儿子年纪还小,不让太后垂帘听政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死局,没有办法解开。 他也不怨恨高太后不支持他变法,因为压根就没几个人支持他。他早就有预感了,自己一旦驾崩,变法就会消亡。 宋神宗说道:“母后贤良淑德,见多识广,爱卿们为什么觉得她做得不好?” 立刻有大臣说:“苏轼文章做得好,政绩也不错,可是当宰相还差得远了。高太后凭一己之私,非要抬苏轼兄弟上位,说不定大宋就亡在这一代。" 这个大臣为什么如此激进,那是因为他家跟皇后娘家关系不错。宋神宗死后妻子和母亲到底哪个摄政,能让他们打得你死我活。 宋神宗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心里直打鼓。 可没过多久,听完天幕后,他们的面色都变了。 什么?高太后居然被称为"女中尧舜",这么优秀的吗? 【五十岁到六十岁这十年,是苏轼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位高权重,名声斐然。 他治好了杭州的瘟疫,过得非常惬意,本以为可以在这里终老。 可1094年,保护伞高太后去世了。 高太后这一生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连自己的亲戚都不提拔。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北宋最后一个国力较强的时代。 仁慈的高太后于是告诉苏轼他们这些旧臣,要主动隐退,以免被报复。】 “女中尧舜”这个称呼简直让无数人下巴都掉下来了。 吕后称制、武则天称帝……或多或少都为人诟病,但是高太后居然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那些反对高太后提政的人说不出话了。别说女中尧舜,就连数量特别多的男性君主也很难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看来高太后是真的一心为民啊。 宋神宗也稍稍松了口气,看来母后做得比他想象的还要好。 如果母后能同意变法,等过几年,他的身后事或许可以托付给母后了。 唐高宗李治轻咳两声,这些年,他的身体是越来越不好了,他的孩子还太年轻,未来肯定也是媚娘辅佐。 他仿佛无意一样地说:“媚娘,女中尧舜这个称号真好听。” 武媚娘能做到吗? 武媚娘听出他试探的意思,笑笑:“是啊,主少国疑,高太后真不容易。” 唐高宗李治:“你能做到吗?” 武媚娘心神震颤,来了,终于来了。他终于把身后事提到明面上来了。如果回答得不好,自己可能就跟大权无缘了。 武媚娘连忙说:“陛下您这是何意?不要想这些事情。” 唐高宗李治喜欢武媚娘有野心,不过恰当的野心才是好的,多了就过犹不及。武媚娘要真开始思考自己能不能比得上高太后,唐高宗李治就要忌惮了。 唐高宗李治拍她的手:“好,不说了。不过在朕眼里,媚娘肯定比高太后好。” 武媚娘唇角含笑,心中不以为然,当太后哪里有当皇帝爽? 【高太后的担心是正确的。 果不其然,宋哲宗并不赞同高太后,反而非常支持父亲宋神宗,变法派重新燃起了火光! 得势的是苏轼曾经的好朋友,变法派章淳,他官至宰相。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53 首页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8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