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乌台诗案中,章淳还给苏轼说过话,结果现在,直接把苏轼给拍飞了。 为什么呢?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当谏官的时候经常找章谆的麻烦。 再好的友情也被磨干了。】 天幕下,真正的 苏轼倒吸口凉气。 他还以为能和好基友重归于好,结果基友未来居然会下死手?! 他心里有些说不出来的感觉,想怪章淳,可是又觉得他的做法情有可原。弟弟主动弹劾他,两方结怨也是应该的。 弟弟算是给他找了个大麻烦,直接导致他晚年流离失所。 他理应怨恨弟弟,但是完全怨不起来。 他们两个党派立场不同,最终总会分道扬镳。即使没有弟弟,他们这对好朋友也会分离。 他想来想去,只能怪大宋了。 唉,倘若自己能压制住党争之风,那该有多好?大家就不会变得面目全非了。 【苏轼一开始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后来章淳觉得这个惩罚不够,于是把苏轼贬到了海南。 这在当时是和满门抄斩差不多的罪行。苏轼都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感觉自己要客死异乡。 好在,他的第三位太后向他走来了。 宋哲宗过世,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也是苏轼的粉丝,于是给苏轼平反,把他从海南捞了回来。 苏轼才避免客死异乡的结局。】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回来的路上,苏轼病了,病得快死了。 苏轼面对死亡非常平静,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去做圆滑狡诈的政治家,但是他没有去做。 他自认光明磊落,告诉儿子们:"不用替我担心。我这辈子没做过恶,此后一定不会坠落到地狱去。" 没过多久,苏轼已经病得失去听觉。 朋友在他耳边大声喊:“先生死后不要忘了西方世界,赶紧去想自己的来世吧。” 苏轼:"西方世界是有的,但是不能使力。" 朋友:“先生一辈子都在追寻佛法,怎么能半途而废,一定要使力气啊。” 苏轼气若游丝:“使力气就错了。” 随后朋友再问,没了回应,原来苏轼已经没了气息。 消息传出去,万古同悲,几百个太学生来到寺庙,悼念文曲星的陨落。 苏辙看见,吴越之地是苏轼待过的地方,那些百姓不顾场合,在闹市中哭泣。君子躲 在家中哭。无论是读过书的还是没读过书的,都在为苏轼哭泣。 这还仅仅是他看见的,在看不见的地方,悼念的仪式更加多。 …… 天幕下,承天寺中,张怀民望着天幕中的场景,实在没忍住,哭出了声。 如果他能活到那个时候,一定也是为苏轼哭泣的一员! 他哭了半天,才回过神,准备安慰苏轼。 毕竟苏轼晚年的生活好坎坷,居然都被贬到了海南去。 谁知他扭过头,就见苏轼一脸平静,好像天幕中死的人不是他自己。 张怀民:“你怎么不哭啊?你不难过吗?” 苏大胡子摸着胡子,脸上不见愁容,感觉特别奇异,自己还没死呢,就被剧透了结局。 他感觉这不像自己的人生,有点像别人的人生了,代入感并不是很强。 他理所当然似地说:“有什么可难过的?我现在还没死呢。算算时间,我还有二十年寿命,能活到六十多岁,真长寿啊。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张怀民:“……” 感情他的悲伤都喂了狗。 其实苏大胡子也是有点惆怅的,只不过不想说出来让张怀民难过罢了。 他到底还是走在了弟弟前面,也不知道弟弟有多伤心,世界上最悲伤的就是活着的人。 好想弟弟! 古青青说完了苏轼的一生,语气放松下来,进入了杂谈时间:【曾经官方媒体搞了一个古代著名诗人轨迹图,苏轼曾经当过八个州的长官,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榜单上一骑绝尘。 能和他比一比的,也就李白了。 就算是高铁时代,也很少有人走过这么多城市,更不用说靠车马出行的宋代了,整个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普通人估计早就受不了了,苏轼表示小意思。 他有一首诗,高度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且知行合一,从没有动摇。 这就是他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和朋友一起游玩,突然遇到风雨。苏轼毫不在乎,泰然自若,在风雨中穿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苏轼给出了一种属于中国人的雨中漫步的浪漫。】 视频播放到现在,已经有无数人喜欢上了苏轼。他讲话幽默,乐观豁达,还没有架子,人格魅力爆表,简直老少通杀。 他们的喜爱在这首诗词出现之后达到了巅峰。 即使遭受风雨,也不动初心,这是多少人做不到的!
第55章 宋朝后续加秦朝后续 王安石其实一直不太喜欢桀骜不驯的苏轼,怀揣着公平客观的审视之心看着这首词。 第一眼,便惊艳到他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有个称呼叫做苏如潮,很多人觉得苏轼的文章就像潮水一样洁洁荡荡,波澜壮阔。 王安石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其中真味,只觉心神激荡,豁然开朗。 紧接着,他心神触动,又有些悲从中来。 他如今被宋神宗冷遇,被守旧派排挤,处于隐退状态,还得知了司马光未来会废除他的新政。 他一心为公,从不为私,立志于改变这个颓靡的大宋,然而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他心里说不忿闷是假的。 可看完苏轼的词之后,不知为何,心头涌上一股冷冽的清泉,焦躁烦闷的情绪稍稍被抚平。 苏轼遭受文字狱,比他可苦多了,都还保留乐观之心,他怎么能落后呢? 假如他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看到这首词,肯定“不识曲中意”,现在一听,却“已经是曲中人”。没有一个失落失意的人能拒绝这首词。 如果要在苏轼的诗词中挑一首他最喜欢的,那就是这一首了。 王安石心情复杂,人老了,就爱回忆年轻的时候,打开了话匣子,跟妻子絮絮叨叨:"我和苏轼第一次见面,是在欧阳永叔家里。" “那个时候,苏轼还是个毛头小子。他跟着父亲,风尘仆仆从四川小城来到京师,请求永叔提携。” “永叔看过苏轼的文章,颇为喜欢,大包大揽要他做自己的门生,居然还说苏轼会成为下一代的文坛之首。" “我觉得他夸大了,别的文人也是一样。谁曾想,他一语成邋。” “如今,天下才华共一担,苏子瞻独占八斗。” 他的诗文有道家超脱的思想、佛教明心的领悟,还有儒家为国为民的信心。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已经自成一派了。* 王安石这个“拗相公”也是喜欢就事论事的人,虽然不太喜欢苏轼,但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 兴之所至,他还回到书房,挥毫如雨,笔走龙蛇,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自然是这首《定风波》。 然 后挂在书房的墙壁上,用以自勉。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十之八九的人看到这首词之后,都难免触动。 在他们久久不能回神的时候,天幕继续播放。 古青青又说起了杂谈:【宋仁宗曾经说苏轼兄弟是宰相之才。 事实证明,没有错,苏轼政绩非常优秀,在徐州治理洪水,在密州治理蝗虫,在黄州办孤儿院,在海南搞学堂,在杭州治理瘟疫美化西湖…… 很少能找到一个诗人,比他政绩还好的。所以有学者评价,他是被低估的国士。 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到处都有他的纪念馆,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座: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黄冈苏东坡纪念馆。 纪念馆有一首诗:“知州未远去,仅在挥手间。” 很多人就挺好奇的,苏轼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治国理政也是一把好手,他怎么这么有精力,他这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吗? 可能,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吧。(落泪)】 古青青剪辑了一些苏东坡纪念馆的素材,放进了视频里。 纪念馆美轮美奂,还立着苏东坡的雕像。 天幕下,无数北宋文人震惊不已,羡慕到几乎要流口水了。之前杭州人民为了白居易,把堤坝以命名为白堤已经让他们羡慕坏了。 结果天幕告诉他们,苏东坡还有密密麻麻的纪念馆。 俗话说,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纪念馆这种东西已经有祭祀的意义,在古人眼里是非常神圣的,非大功德者享受不到。 苏东坡死后都不用担心没有香火了。 那些在乌台诗案中陷害苏轼的文人几乎都要把牙咬碎了,在心中暗骂:"淫祀!" 他们心头慌乱。未来的人有多喜欢苏东坡,肯定就有多讨厌他们这些陷害苏东坡的人。 他们感觉自己在苏东坡面前好像跳梁小丑。和杜甫那句话一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们羡慕嫔妒得要命,又担心苏东坡得势之后报复他们,吓得睡不着觉,彻夜不能眠。 天幕下,苏轼望着天幕,有些出神。 他肯定活不到那个年代,但是他的纪令恼还存在,仿佛他 的生命还在孤续 不得不说,他被感动到了,眼前浮现水雾。这些年不得志的酸楚全部化作春水往东流去。 他是真心为百姓做实事的人,百姓没有忘了他。 张怀民觉得诧异:“苏子瞻,你是哭了吗?” 苏轼撤过头去:“哪里有,就是沙子迷了眼。对了,我觉得那个雕像做得有点怪,没有我英俊。” 张怀民:"……"真是嘴硬! 【唐朝人喜欢思考来世。在宋朝的时候,可能是先贤已经够多了,而且也有宗教原因,宋朝人于是开始思考往生。 苏轼也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哪个厉害人物的转世呢? 苏轼八九岁的时候经常做一个梦,梦里他是个和尚。后来他五十岁的时候结交了很多僧人,把自己的梦告诉他们。 僧人们大惊失色,苏轼描述的不是五戒禅师吗? 苏轼于是觉得自己是五戒和尚转世。可苏轼这个和尚转世一点也不修戒律,经常一边吃肉一边读佛经。其他和尚觉得不好,苏轼说我漱一漱口再读。 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啊(狗头)。】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53 首页 上一页 81 82 83 84 85 8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