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府兵制崩溃后,李隆基选择了募兵制作为代替品。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下令“诸军镇量闲剧利害,置兵防健儿,于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废除府兵制,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由国家招募男丁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李隆基允许边防将领在内地提供的府兵枯竭后自行募兵。又因为朝廷无力承担募兵制下高昂的军费,于是允许边防部队在边关展开大规模的屯田或者商贸活动,以维持军队开支。】 “何其荒谬!” 李世民拍案而起,大步在殿中走着,衣角好像能带起风来,仿佛要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 “四境之外皆是夷狄,中原之内踞有虎狼,而朝野不清,政治不明……”他几乎要吐出血来,大唐……他的大唐怎么就到了这种地步?! 李靖的心狠狠地摔到了地上,他之前的恐惧成真了。 贞观时期,对于节度使和镇边将领的任期是四年,禁止其久驻任上,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形成军阀势力,进而威胁李唐政权。 可是……李隆基时期不是这么做的啊。 他多年不换那些节度使和镇边将领,又允许他们自行募兵,让他们屯田行商。 有军权、有自供的粮食、有商业……这样的边防势力,难道还称不上一个小国吗?! 李靖知道,这个大殿上,很多人都看出来了,但是他们都不忍心说出口。 饮鸩止渴,这个词用的多么恰当啊。 李靖慢慢地环顾四周,几乎每个熟悉的脸上都带着绝望的神色。 【唐初,相权分属三省,又采用多人为相的手段,分权制衡,共商国是,防止宰相专权。此后直到开元前期,相权都不断被禁锢,甚至有一段时间帝王每天指派首辅宰臣,就是为了防止宰相专权。 开元十一年,政事堂降格为“中书门下”,议事宰相的人数由此前的十人左右锐减至两到三人,唐朝朝廷的群相分权体制遭到破坏,众相之间的互相制衡消失了。 故而,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独揽朝政、奸臣弄权。杨国忠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府邸里处理政务、安排朝中官员流动。 李隆基执政中后期,吏治腐败,官吏大行贪污贿赂之事,加之皇帝昏聩,边防大将多年不换防、御史台形同虚设,共同给朝廷纲纪废弛造就了温床。 ……醉生梦死中,谁又能提起心思预防可能到来的危机呢?】 房玄龄深深吸了两口气,狠狠闭了闭眼,手撑着额头缓了缓自己发黑的视野。 在隐隐约约的黑暗中,他看到身边的魏徵也几乎和他同步地抚上了额头—— “啪!” 在房玄龄称得上震惊的目光中,魏徵一巴掌狠狠地打上自己的前额。 “你……” 房玄龄被吓得眼睛也不黑了,头也不晕了,一个快步抓住了魏徵的胳膊:“玄成,玄成?你没事吧?” 魏徵的前额慢慢泛起红,这个向来冷峻的男人红了眼眶,他好似一下子老了十几岁,缓缓转过头看着房玄龄,眼中倏然流下两股泪。 “吏治腐败……官员贪污,而帝王昏聩啊……边防大将怎么能不换防?御史台又为什么会如同虚设??”魏徵的声音从嘶哑到高亢,他神经质地颤抖着自己的手臂,仿佛感受不到房玄龄的禁锢,他大声疾呼,声音如同泣血:“大唐!吾等的大唐!!!” 房玄龄在惶急中看向李世民,帝王看向他们,那双眼中,也是与魏徵一般的、血腥的红。 ……于是沉稳持重的房玄龄也心中一酸,一股发自内心的悲哀从心底漫过全身,又汇集到眼睛,化作晶莹的水珠,滑过早已不在年轻的脸。 【正如后世司马光所言:“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李隆基前期英明的用人决策造就了“开元盛世”。 然而,开元后期至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弄权,久居相位,造成了朝政的衰微和吏治的腐败。 除了奸相独揽朝政外,无论是李林甫、杨国忠派系之间的争斗内耗、李隆基后宫女人之间的权力争斗还是对太子之位的尔虞我诈,都极大地消耗着唐王朝的行政资源,导致朝政的衰微。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李隆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于开元十三年进行了泰山封禅。 此次封禅花费了巨资,沿途千余里护送迎驾,王公大臣随同,交通、食宿所耗费的国帑不计其数。 此后,仿佛天下大同的盛世让李隆基骄奢渐生,他纵情声色、荒废政事,不仅大兴土木兴建宫室,还频繁举办宴会,与“善音律歌舞”的杨玉环一起消磨时光。统治者的奢靡使得整个朝廷缺乏清明正直的精神,变得醉生梦死、腐化堕落。 李隆基专门设置了琼林、大盈两内库,任用王鉷善于敛财、曲意媚上的臣子来充实府库,供自己挥霍享乐。有时他一盘菜的花费,就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 静水流深,唐朝的隐忧尚没有被解决,佞臣们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已经开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同时借机揽财,这进一步导致了吏治的腐败和奢靡之风的蔓延。 社会矛盾尖锐;朝政腐朽;兵力中空,军事防卫格局“弱干强枝”、“内轻外重”;节度使空前增多,镇边将领却蕃族化、固定化;奸臣弄权、派系纷争;帝王荒淫昏聩…… 百般风雨欲来,只待一声惊雷。】 也许是绝望到了最低谷,触底反弹;也可能是被刺激狠了,李靖的灵魂好似飘荡在半空中,一半的大脑收集着光屏中的信息,另一半大脑竟然还能顺畅地思考起所谓的“安史之乱”。 为什么叫“安史之乱”呢? 是因为刚刚光屏中多次提到的那个名字吗?那个……“安禄山?” 还是“安思顺”? 那个“史”又是谁呢?
第47章 高、封、哥舒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蕃兵(但是主要是唐兵)共15万兵力,号称20万,以奉皇帝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指长安。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李靖怔怔地看着光屏,颓然闭上了双眸。 【安禄山的兵马极其强壮,步骑精锐。而当时的唐朝“丁壮之人不识兵器”,承平已久,百姓已经有好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事了。 安禄山从河北范阳起兵,而当时的河北基本上都处在安禄山的统辖范围内,所以安禄山打下河北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他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要么县令开门迎接叛军,要么当地官员弃城逃跑,要么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尽管安禄山图谋叛乱已久,但李隆基的确一直对他不薄。安禄山刚刚造反时,李隆基并不相信,认为这是不满安禄山之人所编造的假话。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地方官员纷纷上奏,李隆基终于不能再以看笑话的态度去看这件事了。他意识到——安禄山,备受他宠爱信任的蕃将养子,真的反了。 安禄山起兵九天以后,十一月十五日,李隆基久违地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看着手头一份份加急奏折,在不敢置信和恼羞成怒中转动他已经许久不用的脑子,艰难地思考要怎么平叛。】 “糊涂!” 李世民用力一拍大腿,恨铁不成钢地看着光屏中那个老态横生、慌乱无主的帝王。他欲哭无泪,“这么就赶上了这么一个糊涂废物!” 似乎是之前的情绪爆发带走了魏徵太多的精力,他郁郁颓坐在那里,一张面目无悲无喜,只能从他眼底深处看出一点深重的痛苦来。 【李隆基和当时的宰相杨国忠一起商议平叛之策,他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防守洛阳,又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举兵东征。 长安的反应太过缓慢,募兵时间又太过仓促,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都来不及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大多都是缺乏战斗经验、没有经过训练的市井子弟,他们深知,如果拉着这样的队伍上战场,简直就是羊入虎口。 但是他们没有选择。 封常清在洛阳坚守,但是叛军势大,抵挡不住的他一退再退,上东门、都亭驿、宣仁门、谷水……封常清从洛阳一路退至陕郡,在这里他遇到了高仙芝,二人觉得与叛军正面交锋难以取胜,于是退守潼关。 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攻入洛阳,兴兵潼关。 封常清、高仙芝采用防守的计策,坚守潼关不出。这本来是最好的处理办法,但是可惜的是,当时他们军中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喜欢干预高仙芝的军令,但是高仙芝不听从,这让边令诚怀恨在心。 边令诚入朝报告军务时,向李隆基诬告高仙芝、封常清贪生怕死,不愿出兵,李隆基听信了他的诬告,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封常清临死前献《封常清谢死表文》,字字蘸血,催人泪下。 高仙芝被处斩前,士兵们齐呼冤枉,“其声殷地”,声音惊天动地。 ——这是唐王朝自毁长城的开始。】 贞观时期的众人遇到的皇帝不是李隆基那样不懂得军事还非要插手的废物点心,而是李世民这个能带着他们南征北战安邦定国,成事后也不搞鸟尽弓藏的千古一帝。在看到高仙芝、封常清的凄惨遭遇后,他们打心底里觉得,自己跟着的这位主君真是太好了。 李世民敏感地察觉到底下武将的心思,哭笑不得。每一个帝王都希望自己在臣下心中是古往今来最好的那一个,但是他自信自己不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己在臣下心中的地位。更何况……更何况现在衬托他的,还是流着他李唐血脉的后人! 李世民不知道是该为这样的事实难过,还是该为李隆基的多疑而愤怒,还是为了两位将军的枉死而悲痛。千百种滋味流入心头,他竟然冷冷的笑了一声。 ——气急反笑。 “果真是自毁长城……”他又冷笑了两声,气过了头,反而平静了下来,“看看,你还能有多离谱。” 【封常清、高仙芝无辜冤死后,李隆基病急乱投医,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令其率军二十万,镇守潼关。而哥舒翰进驻潼关后,同样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正如当初的封常清、高仙芝一样。 哥舒翰不愧是经年老将,安禄山派去进攻潼关的将领纷纷折戟,屡次强攻都宣告失败,他被阻隔在潼关之外,不能继续西进。于是,安禄山想到一个好主意。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7 首页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尾页
|